解析新经济下传统业库存监管
时间:2022-12-22 04:41:00
导语:解析新经济下传统业库存监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企业经营介绍
从企业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库存管理的问题,而从企业经营的目标之的角度来看,需要通过库存管理的优化来实现与存货相关的成本要最小化,即要实现持有成本,采购成本,缺货成本的综合最小化。但实践中,这三者往往是矛盾的,具体而言:持有成本最小化会导致小批量的订货或生产;而订货成本的最小化则要求订货批量大、订货次数少。因而,持有成本的最小化会鼓励保持少量甚至零存货;订货成本或生产准备的最小化则会鼓励保持较大量的存货。在已有的库存管理的优化方案中,组织愿意保有存货的原因之一就是需要在两类成本之间实现平衡,以使订货成本和持有成本的总和最小,具体而言包括:最优批量法,历史均衡法等。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信息充分,并且可预测的基础上的,但是一旦市场出现波动,或者不可预测的因素增多的时候,这都会直接影响库存管理的绩效。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库存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品特性及市场竞争需要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管理。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急剧增加,顾客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短、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要求企业能高质量、低成本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而过去的那种靠保持大量原材料、成品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对其传统的库存管理进行变革和修正,这就是本文研究的环境背景。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库存管理现状
就我国企业库存管理而言,急需发生转变。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经济效益与规模上不断增长,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了世界上的制造大国,我国有140多种产品处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传统产品中,我国有75%左右的产品处在世界前五名的位置上。但我国不是经济大国,同国外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运营成本高、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企业运作缺乏效率,在竞争上固步自封,各自为阵。因此,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近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据广东省经贸委的数据(课题组,2009),2008年1至9月份广东省企业关闭数为7148家,据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产品销售不畅的情况下,企业的库存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增加了。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的管理,降低库存费用,不仅是企业挖掘利润的重要模块,更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
库存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使库存投资最少、物资储备量最优、对用户的服务水平最高和企业保障能力最强。传统库存管理方法虽然在企业运营实践仍有重要意义,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已经显出诸多不足之处,下面进行逐项分析:
第一,ABC重点管理法,ABC库存管理是根据库存品种在技术经济上的主要特征,对库存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进行库存管理的技术,它是一种简捷便利而又科学的技术方法。但是,由于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产品的生命周全大大缩短,很多存货都需要秉着少量、优质、快速更新来管理,这就造成了存货种类繁多但是类别价值偏低的状况,而ABC管理法是不能适应这一变化的。
第二,经济订货批量(EOQ)。EOQ模型是推动式存货系统的一个例子,是把存货维持与订货处理相结合并使库存总成本最低的补给订货批量。它运用最优化的思想,说明了与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有关的优选问题的重要性。经济订货批量的确定的关键是建立在相关指标确定的基础上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些指标的波动幅度较为以前大大增加了,因此这种依靠历史数据的刚性管理是不能适应这一变化的。
第三,订货点法和定量维持方式。它要求保持一定的存货数量,并在存货降至一定水平时启动订货程序来进行库存补充,进行批量订货以补充企业的存货。而达到这一临界点的库存数量就是再订货点,再订货点作为存货资源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变量,是控制库存水平的关键因素。现代经济中,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的稳定,往往会制定较高的再定货点,这不仅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同时增加也会因为市场的变化形成存货的现值下跌的风险。
第四,定期订货法。企业存货的数量按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检查,并按照预先确定的订货周期进行的存货补充。在定量维持方式中,前置期是变化的,而每次订货数量保持不变;在定期订货管理中,每次订货数量变化而订货期不变。这种方法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经济的全球化极大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定期检查往往会造成库存管理的滞后性。
第五,安全库存。这是指当不确定因素已导致更高的预期需求或导致完成周期更长时的缓冲存货。安全库存用于满足提前期需求。它是企业库存的一部分,是指用于防止和减少因订货的顾客需求和不确定的物流运输环境等非确定性因素,是一项以备不时之需的存货。安全库存的设立对任何企业而言都是意义重大的,这保证企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但是在当前企业实践中往往是用固定的公式计算来确定“最佳的”安全库存,这显然不符合变化性极强的全球化的经济环境。
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库存管理中,人们采用了ABC重点管理法、经济订货批量、订货点法、定量维持方式、定期订货法等对库存进行控制和优化,但这些管理都是着重于企业本身,局限于个体,这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是不合时宜的。
三、供应链视角下的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探索——联合库存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提出来的,指的是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发生紧密联系的所有活动的统一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订单、采购、计划、生产、库存、运输、销售及服务在内的企业业务活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由内部活动管理扩展到相关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联系活动的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其敏捷性高、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等特点引起了制造企业的广泛的重视,并得到了运用,供应链管理成为了企业的一种重要管理模式。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库存管理方法发生了的变化:传统的库存管理关注的是个体的企业,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就必须站在供应链的角度来考虑和优化库存。
为了克服传统库存控制中的不足,需要实施联合库存管理。简单地说,是一种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与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这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强调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双方的互利合作。
联合库存管理的总体思想。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联合库存管理更强调的是企业之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通过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库存控制和优化来达到控制的目的——追求整个供应链成本最低。将库存管理方法由过去关注单个企业的优化转变为站在供应链角度来考虑库存规模与水平的联合库存管理。
联合库存管理的具体策略。联合库存管理把供应链系统管理进一步集成为上游和下游两个协调管理中心,库存连接的供需双方以供应链整体的观念出发,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从而部分消除了由于供应链环节之间的不确定性和需求信息扭曲现象导致的供应链的库存波动。联合库存管理在供应链中实施合理的风险、成本与效益平衡机制,建立合理的库存管理风险的预防和分担机制、合理的库存成本与运输成本分担机制与风险成本相对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在进行有效激励的同时,避免供需双方的短视行为及供应链局部最优现象的出现。通过协调管理中心,供需双方共享需求信息,因而起到了提高供应链的运作稳定性作用。具体实施联合库存管理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建立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为了发挥联合库存管理的作用,供应链各方应从合作的精神出发,建立供应链协调管理的机制,建立合作沟通的渠道,明确各自的目标和责任,为联合库存管理提供有效的机制。没有一个协调的管理机制,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联合库存管理。建立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供应链共同愿景。要建立联合库存管理模式,首先供应链各方必须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为此,要理解供需双方在市场目标中的共同之处和冲突点,通过协商形成共同的共赢的目标。
(2)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方法。联合库存管理中心担负着协调供应链各方利益的角色,起协调整个供应链的作用。联合库存管理中心需要对库存优化的方法进行明确确定,包括库存如何在多个需求商之间调节与分配,库存的最大量和最低库存水平、安全库存的确定,需求的预测等等。
(3)建立利益的分配、激励机制。要有效运行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必须建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并对参与协调库存管理中心的各个企业、各级供应部门进行有效的激励,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协作性和协调性。
其二,建立信息沟通渠道。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需求信息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减少由于多重预测导致的需求信息扭曲,应增加供应链各方对需求信息获得的及时性和透明性。整个供应链通过构建库存管理网络系统,使所有的供应链信息与供应处的管理信息同步,提高供应链各方的协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为此应建立一种信息沟通的渠道或系统,以保证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的畅通和准确性。要将条码技术、扫描技术、POS系统和EDI集成起来,并且要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在供应链中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
其三,发挥第三方物流系统的作用。实现联合库存可借助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TPL)具体实施。TPL也称物流服务提供商,这是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把库存管理部分功能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使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协调性,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
其四,选择合适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有两种模式:
(1)各个供应商的零部件都直接存入核心企业的原材料库中,就是变各个供应商的分散库存为核心企业的集中库存。集中库存要求供应商的运作方式是:按核心企业的订单或订货看板组织生产,产品完成时,立即实行小批量多频次的配送方式直接送到核心企业的仓库中补充库存。在这种模式下,库存管理的重点在于核心企业根据生产的需要,保持合理的库存量,既能满足需要,又要使库存总成本最小。在我国目前,电信营运商多采用此模式。
(2)无库存模式,供应商和核心企业都不设立库存,核心企业实行无库存的生产方式。此时供应商直接向核心企业的生产线上进行连续小批量多频次的补充货物,并与之实行同步生产、同步供货,从而实现在需要的时候把所需要品种和数量的原材料送到需要的地点的操作模式。这种准时化供货模式,由于完全取消了库存,所以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但是对供应商和核心企业的运作标准化、配合程度、协作精神要求也高,操作过程要求也严格,而且二者的空间距离不能太远。
库存管理的真正本质不只是针对物料的物流管理,更是针对企业业务过程的工作流程管理。库存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达到降低库存的目的。要降低企业库存,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必须要与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企业库存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它是涉及到企业内部供应链及处于供应链环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库存管理的策略与方法组合运用,可以达到降低库存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战略。
- 上一篇:农村干部管理制度参考
- 下一篇:文明村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