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经营管理决策

时间:2022-11-30 09:39:00

导语:金融混业经营管理决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金融混业经营管理决策

金融领域的全球化和自由化,改变了金融业的市场环境,促使金融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上,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和竞争格局的改变,使分业经营的低效率日益突出,为增强竞争力,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已经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并且使金融服务综合化成为趋势。中国金融市场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过程中,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是至关重要的,理顺监管机构关系,强化不同监管机构协调性的方案,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模式专业化优势较为突出,便于分散风险。但由于确立时间不久,金融环境又变化迅速,现行的分业监管模式已经表现出了许多不适应的方面。

1、国内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和事实混业经营,突出表现为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业务划分日益模糊,这种变化使得现行监管体制所隐含的问题日益突出。当金融体系比较简单,金融结构本身被严格界定时,按照分业监管模式实行多边监管,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有着特殊的意义。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现代化金融体系,金融结构趋于复杂,金融机构的业务边界逐渐模糊,分业多边监管的机构模式的有效前提受到挑战。混业经营源于金融创新的需要,在增强竞争力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风险。在分业监管体制下,多头监管往往不能及时发现风险和有效控制风险,容易导致监管疏漏和监管缺位同时并存。

2、分业监管对上市金融机构的监管存在目标冲突。为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提出了上市的目标。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对于上市后的银行,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会产生监管冲突:国务院派驻的国有金融机构监事会的监管目标是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护国家这个大股东的利益;银监会的监管目标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证监会的目标是保护股东即上市银行的利益,上述监管机构又都直属国务院领导,地位平等,各司其职,难以沟通和直辖市,导致重复监管。

3、目前的金融监管措施不力。从金融监管手段看,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基本金融法律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监管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从金融监管方式来看,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由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自我监管能力极低。从金融监管内容来看,我国金融监管中的风险监管几乎是空白,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机构审批和业务审批上,对金融机构日常营运监管较少。从金融监管标准来看,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检查和评级以及风险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监管行为随意性强。

二、完善混业经营下的金融监管机制

在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机构一般从事多种金融业务,必然涉及到不同的金融市场,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激烈竞争,风险的种类将更加多样化。面对挑战,我们必须尽快完善现行的金融监管机制,保证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健康发展。

1、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制

金融混业经营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有效增强金融机构竞争力,发展统一的金融服务平台,实现金融混业经营,这已经是现代金融的必然趋势。而目前看来,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最大障碍。多年来,我国金融立法长期滞后,且专业性法律层次低,操作性强的法规缺位情况严重,极易导致该领域的法律真空和法律风险。目前,虽然以《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为代表的金融法律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但相对于业务的迅速发展而言,尚有不少空白点,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因此,根据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应尽快修改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相关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以条例实施细则为主的制度体系,明确界定金融控股集团的市场准入、母子公司的业务范围、资本充足率等规则。

2、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发挥市场化管理的风险防范作用的主要方式,依靠市场力量加强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约束是我国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监管机构要加强对金融控股集团信息披露的管理,树立全面信息披露的理念,不仅要披露内部关联交易的信息,而且要披露风险评估和管理过程、资本结构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的信息;不仅要披露定性信息,而且要披露定量信息;不仅要披露核心信息,而且要披露附加信息;不仅要实行定期披露,而且任何重要变化发生之后都应即时披露。另外,要定期对金融控股集团的信息披露体系进行评估。

3、严格市场准入

金融混业经营必须设立市场准入门槛,这是金融监管的第一步。在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十分发达,社会法制环境不够健全,使得金融混业经营的市场准入门槛必须提高。只有那些符合国家金融发展规划和市场要求,规模和效益达到一定指标,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机构才能够进入。市场准入既包括机构准入,也包括业务准入。机构准入是指依据法定标准,批准金融机构法人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业务准入是指按照审慎性标准批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开办新的业务品种。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范围和限定投资的金融业务应明确规定,对于非金融业务的问题也应做出明确限制性规定。

4、建立资金、业务和信息交流三重防火墙

首先,建立资金防火墙。禁止或限制资金在金融集团内部的任意流动,保证银行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相互之间不仅是独立法人,而且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按市场原则运作。资金防火墙包括:(1)对金融集团自有资金的使用范围加以明确规定;(2)对银行子公司对金融集团成员机构的贷款和其他信贷延期方面必须有严格数量限制,防止银行因购买不良资产而直接承担其相关证券部门的风险;(3)对金融控股集团内部资金交易的数额应加以限制,防止大额的不当资金转移。其次,建立业务参透防火墙。严格限制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可以防止银行将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由此引起的股市过度投机,保证银行的安全。再次,建立信息交流防火墙。在金融集团内部,保持高效的信息流动可以为内部融资、共同营销、产品开发、网络共享和品牌延伸等提供方便。但是,过度的信息流也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带来风险传递和利益冲突。因此,建立信息交流防火强,可以阻止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有害信息的流动,防止利益侵占和不公平竞争。

5、加强市场退出监管

市场退出监管是对金融机构的退出、倒闭、接管、破产、合并等进行监管,防范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过程中及市场退出之后的风险扩散。由于金融集团的规模较大,影响面广,其市场退出可给社会带来较大的震动。为了减少金融集团退出社会的成本,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存款人的利益,监管当局必须制定好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退出机制。当金融控股公司或其分支机构出现危机或面临倒闭时,事先要有制度上的安排,以免到时乱了阵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此外,监管当局还可以通过协调和组织行业支持,提供中央银行贷款等方式开展紧急援救。

6、完善协调机制

随着混业经营的籓篱不断被冲破,在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下,为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确保对所有的金融机构及其从事的金融业务都能实施持续有效的监管,应尽快建立健全人民银行与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三家监管部门较为完善的协调机制。首先,在人民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监管机构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仍由各分业监管部门负责监管。其次,建立三家监管部门和人民银行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就金融政策、金融运行、金融监管等关系到金融稳定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最后,可以整合三家监管机构的技术力量,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监管数据的网络化、电子化共享,为三家监管机构提供充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