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编辑工作内涵及工作特点

时间:2022-11-01 05:37:00

导语:解析编辑工作内涵及工作特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解析编辑工作内涵及工作特点

任何出版物承载的文章或作品与读者见面,除同行或懂得出版规程的人以外,绝大多数人普遍关注的是作者而非编辑。不能否认,在社会地位上,编辑始终处于名副其实的“为人作嫁”的陪衬角度。这种长期以来由社会沿袭下来的思维惯式是带有一定认知偏差的,甚至是不公平的。作者与编辑的付出,都是为了给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二者的劳动应该受到等同的重视。所有出版物都是以所刊载的不同内容或不同质量的文字拥有各层次读者的,这些文字来源于作者,没有作者就没有载体;作者的文字必须经由编辑的加工修饰才能得以在载体发表,没有编辑没有载体,水平再高的作者也无法将自己的见解昭然于世。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所指出:“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者和著译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因此,编辑与作者在各自的分工领域进行劳动,目标是一致的。

1.1编辑与作者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可以说,一个视自己文字高于一切的作者,决不会无视与编辑的交流,而只有接受编辑中肯的意见和合理的建议,作品才会更加完美,才有可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的反响,从而提高作者今后作品的号召力,这正是每一个作者所期待的目标。如果说编辑是编织高手,作者无疑是优质锦线。只有二者积极配合,才能取得双赢的社会功效。一方面,在具体交往中,编辑往往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这就要求编辑必须要有谦虚谨慎、礼貌待人的态度,进而增强作者对编辑工作的信赖感和参与感。要有意识地建立一支思想、学识以及写作能力具佳的作者队伍,并且将编辑部近期乃至远期的选题设想与他们进行探讨,倾听他们的建议,有条件还可以举办不同形式的座谈或联谊活动,目的是不断提高作者的水平和素质,最终做到在进行重要选题布置时,他们能够准确地领会编辑工作意图,高效快捷地拿出上乘作品。另一方面,作者凭借头脑和文字立足于社会,既要具有敏锐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又要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水平,,而文章的最后归宿就是各种出版机构。

1.2作者的成功也是编辑的真诚期待

好的作品不是文字的随意堆砌,它必然包含大量的社会信息,带给读者一定层次上的思索,引起社会的普遍观注,从而或是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或是触发某种利国利民机制的启动。表面看,得到重视的的确是拥有署名权的作者,但是,如前所述,没有编辑和载体,文字就无所附丽,而不能发表的文字就像埋在土里的金子,闪光也只能照在方寸之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体的成功,同时也有编辑和编辑部的荣誉,只不过一个是张扬外显的,一个是含蓄内敛的。

编辑拿到一件作品,都希望它是成型的,因为越是成型,编辑所付出的劳动相对就越轻松,这是人之常情。这给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精益求精,就是为自己的作品在编辑和编委会那里开放一盏畅通无阻的绿灯。与此同时,作者交出一部作品,无不将它视为珍品,希望碰到一个既有社会威望又有高强本领的编辑。在很大程度上,编辑是出版过程中处于实际指挥全局位置上的人,他的信念和智慧贯穿于始终,有他的引领,就更能保证作品不凡。被誉为“中国第一名记者”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建伟对该报编辑李大同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每一篇重点稿件他都会严格按照李大同的意见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加以修改,直到有一天盼到李大同说,行了,剩下的交给我,让我来把它改得天衣无缝。何等境界可以称为“天衣无缝”?什么水平的人敢于说出这等狂言?作为编辑,绝对的权威和自信就是巨大的精神力量。

2编辑的理性付出与社会的正向回馈

萧伯纳说过:“能干的编辑是非常少的,因为他们必须有充分的文学才干,他故意选择出版,而非以文学作事业。”一个具有文学天分的人原本可以进行独立的创作,追求更加辉煌的人生价值,但是他“故意选择出版,”这就是奉献,这就是理性意义上的付出。当今社会,只要有能力,几乎没有哪个人才会被埋没,勇于奉献的人,总会得到自己心中获取回报的等量价值,尽管有些价值并不是物化的。

2.1有无私的奉献才有公正的社会评价

吕淑湘说:“当好一个编辑不见得比当好一个教授容易些,从某个意义上说还更困难些。”这种困难,除了能力方面,还应该包括心理方面。选择了编辑生涯,也就等于选择了面对别人的显赫坐怀不乱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达观,没有非凡的气度,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好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改革时代的中国,编辑的付出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过去那些对编辑的诸如“剪刀加糨糊”的片面认识得到了纠正,而“传播渠道的把关人”、“擅辩骏才的伯乐”等赞誉则成为舆论的普遍用词。所谓作品,并不是件件都能达到发表或出版的水平,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善于捕捉作者通过一言一语折射出的某种深刻的思想;一个有良知的编辑,则有可能仅仅为了将作品中少量非同寻常却又没有表达准确的思想挖掘出来而对通篇文字进行彻底的、痛苦的锤炼。

2.2有渊博的学识才能为载体获得良好的口碑

无论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包括网络,没有编辑合乎实际、合乎逻辑以及合乎审美的安排(编排),成千上万的资料就会像大海边的无垠的散沙,就无法给人带来身心的双重享受。然而,尽善尽美的编辑工作是需要渊博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的。当代社会,优秀的编辑不但要有较强的政治、政策和法律素养,还要有较深的文化及文字素养,此外,二十一世纪,全人类都知道“不懂外文、不懂计算机就是新文盲”的可怕局面,作为编辑,更是必须打好这个时代基础。如此,人人争当学者化的编辑,从而形成出版物的精品意识,载体就会赢得整体的良好口碑。

2.3有优秀的作品才可促进社会文明

多元化的阅读、欣赏媒介分散和消解了任何一种出版物的统领地位,人类的文化视野色彩缤纷。这种状态固然满足了人们的多层次的需求,但是也为出版物的良莠鉴别提出了考验。应该申明的是,无论历史跨入了哪一个社会阶段,文明都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和共同事业,每个人都应该在各自的领域做着不同程度的贡献。先进文化作为人类知识进步和知识创新的共同体,不但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且能够强化社会功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升华自我价值,最终实现人类生存的最高理想。作为能够将先进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的各类优秀作品与社会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形式载体的编辑,肩头担当着对时代的责任和对未来的承诺,应该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不为时弊所左右,不断推出有利于提高人类精神境界,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有利于引导时代进步的优秀作品。

马斯洛把人生分为五个层次:温饱;安全;爱;尊严;自我价值。正常状况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生活意义的衡量尺度和价值认同标准,排除宗教形式上的精神追随,人在一定范围内对某种事物表现出的热情都是无可非议的,而无私的奉献则把人带入一个更高级的理性世界。编辑工作或许很平凡,但正是这种平凡衬托出非凡的人格。在现代社会多元化的职业格局中,选择也是多种趋向的,作为放弃“独立门户”、大展宏伟蓝图的编辑人员,对自己工作的隐性劳动特征务必有稳定的心理认同,如此才会对自我价值构建起牢不可破的信念,从而实现人生的最高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