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04-10 10:18:00

导语:小议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文化融合路径价值取向

内容摘要:本文要厘清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以此为起点来审核二者的融合路径,并探寻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这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的企业文化现实需要。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一在于奠定企业文化发生的哲学依据,二在于指明企业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在迈向经济文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文化建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是要实现企业文化的中国化。

企业文化的作用体现在“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管理战略也无法成功”。而企业一旦形成某种优秀的精神文化,它就有一种超越物质技术的文化优势,这种文化优势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将被管理者与员工融入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之中,不由自主地认同了某一种价值观,从而使企业获得人文与经济的双重效益,进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积淀而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与现念、现代科技的化合结果。传统文化之于企业文化的关系,一在于奠定了企业文化发生的哲学依据,二在于指明了企业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在迈向经济文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文化建构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是要实现企业文化的中国化,为此,首先要厘清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以此为起点来审核二者的融合路径,探寻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这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先进文化的企业文化的现实需要。

影响:优势与阻滞的交织

作为企业文化主体的企业员工,同时又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的,在他们创办或进入企业之前已经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广大员工在进入企业以后,不仅会把自身所受的传统文化影响带到企业中来,而且由于其作为社会人的性质并未改变,他们将继续承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要把企业管理好,绝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综观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明显表现为一种优势与阻滞作用相互交织的特点,二者共同发生作用。

(一)优势作用

爱国自强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法社会的基本结构,在“家国同构”思想影响下,追求国家独立、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一精神更是在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和自由的伟大斗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在斗争中,中华儿女的意志和毅力还得到磨练,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企业精神是对员工观念意识的集合和凝聚,必然要把民族精神融会进来。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将体现出实业报国、追求卓越的顽强精神。

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富的人本思想,实际上也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人本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对于人精神的开发,对于个体道德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用道德自觉抵制宗教强制,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的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的相同之处,使传统文化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这种重视人的作用的思想与企业文化的宗旨是吻合的,有利于企业各项工作中突出人的主体作用。

厚德载物的道德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从孔子开始,历代思想家都特别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认为人人皆有羞耻之心,关键在于要用高尚的道德去教育、感化他们,以成就“君子”人格。孔子认为德治的效果要优于刑罚,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他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教化作用的思想,有助于企业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和建立,对企业良好风气的形成及共同价值目标的确立有积极作用。它能够使员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或约束员工的行为”。

(二)阻滞作用

官本位思想的巨大惯性。中国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使上下等级森严,再加上长期以来“尊尊卑卑”的说教,就使整个社会成员之间尊卑贵贱的界限格外分明。“官”的语言、行为成为引领社会文化的主力,于是,整个社会就形成了媚官、从官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巨大惯性并不因制度和物质层面的变革而能够轻易消除。官本位思想在企业中表现为运作经营的家族化和管理体制的官僚化,籍此形成了极其鲜明的“领导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取决于企业领导的个人倾向,制约了企业民主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因循守旧传统与创新精神的冲突。中国数千年农耕社会的主要特点在于其结构上的超级稳定性,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内,人们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囿于常规,这些恰恰是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形成的诟病。反映在思想上,崇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闲散漫的生活方式,鄙视商业生产、重义轻利。这种思想极大的禁锢了现代企业创新意识的培育和追求效率的实现。

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跨越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需要的是将旧的元素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意义关联,让企业行为成为一种文化体系并得到企业员工的心理认同。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路径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多维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现实性、变易性”。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结合时代特点,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其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元素都是有自己的历史和发展过程的,这些元素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企业文化之所以能显示出新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具有全新的物质基础,还在于它继承和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并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特征。现阶段的企业文化必须将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性充分体现,并与当前政治、经济的状况与要求相结合,必须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吸收精华与摒弃糟粕相结合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有辩证分析的态度。既要吸收其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也要批判和摒弃其糟粕,批判和摒弃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和改造。对传统文化,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它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时代精神,这样既保留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有益的成分,又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爱国主义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等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可以直接或间接用来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服务的。与此同时,摒弃传统文化糟粕以弥补传统文化中缺失的基本价值和思想观念的紧迫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我国传统的等级制度、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使企业缺乏服务意识;官本位倾向和论资排辈的思想影响了人才的成长;法治精神的缺乏和对言传身教的重视给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带来难题;复杂的人际关系增加了组织的内耗;求稳怕乱的思想影响了企业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的发挥;片面的群体观念影响了个体才智的发挥;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淡化了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特别要强调法治精神,因为传统文化中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依法治企”、“加强制度建设”,追求科学管理,这必然要求企业要从习惯的“人治”向现代的、科学的“法治”转变。强调“法治”,并不是否认企业家和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管理能力和知识经验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关键是处理好“人治”和“法治”、管理方法和管理艺术之间的关系,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

(三)符合共性与追求个性的和谐

“企业对自身共性与个性的认识与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企业能否长足发展的根本”。认清共性,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找准了立身发展的根本,而认清个性,就是找准了差异化发展的竞争之路。现代企业文化,应当体现共同理想、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责任感以及服务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等,要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这是全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这是共性的东西。但由于企业行业不同,或同一行业所处地方环境不同、历史传统不同、员工素质不同、承担的社会职能不同、规模大小以及追求的企业目标不同,进入市场的时间不一样,因此企业文化也有不同。

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求实、奋斗、团结、创新、拼搏”等成为表现企业理念使用频率最高的几组词语,存在口号式、公式化、雷同化现象。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企业文化标准件的组合,不能反映不同行业的独特传统、独特风格和独特追求,给人留下千篇一律的印象。企业文化体现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拥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是很难凝聚职工并焕发职工斗志的。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要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的文化底蕴,在表达上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

取向:强国与人文的关怀

一种文化必须给定一种文化精神,它的要义在于给一个生命过程、一个群体的运动提供一个主题、一个支撑点、一个范式和营养。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构中的运用,也只有探寻到其体现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才会焕发出薪火相传的勃勃生机。从这个角度可以得出结论,企业文化建构的价值取向业已超越了其形式和经济的意义,而成为企业成长的一种社会责任,已不仅仅是企业与市场的定位,更应该是企业在人心中的定位。

(一)富强中华的共同理想

道德意识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爱国、爱家、忠勇、信义等美德,是人们认识和评价事物的重要道德标准,五千年未间断的中华文明更能使人感到一份亲切,一份自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代代仁人志士的执著追求,更是现在全国各族人民及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共同理想,理应成为中国所有企业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道德教化的承载功能

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与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企业文化中提炼并体现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将对社会道德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传统文化合理内核,把企业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开拓创新的变革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和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充分发扬光大。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是其基本格调。我们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人本主义的积极意义,把它吸收到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国企业历来有着重视人的传统,特别是新中国的企业充分依靠广大员工,取得了可谓是“从无到有”的发展,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只有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中国企业集团文化建设与凝聚力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2)

2.韩娜娜.传统文化与企业创新[J].集团经济研究,2005(1)

3.论语[M].哈尔滨出版社,2004

4.陈刚.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创新[J].理论月刊,2006(11)

5.王志峰,宋敏.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管理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6.张辉.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