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关联性

时间:2022-01-14 02:37:00

导语:探索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关联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探索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关联性

一、问题的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世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对比较优势的讨论就没有间断过。20世纪由赫克歇尔和俄林等人开创的要素禀赋理论,经过萨缪尔森等人的完善,取代了李嘉图的模型成为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形式,同时也成为现代西方国际贸易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国际贸易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不少学者对比较优势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

澳大利亚的PeterG.Warr(1994)认为,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公司,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关于一国怎样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比较优势理论最适用于生产初级产品和标准化制成品的国家,而竞争优势理论对于单个企业具有指导意义;在国家的层次上后者的适应性是有限的,但对于生产高度差异化和复杂制成品的工业化经济来说,它有很强的适用性。竞争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是不适应的,其政策涵义具有潜在的危险性。虽然他的看法有某些合理的成分,但他错误理解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不管国家还是企业,两者都是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

洪银兴(1997)认为,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从长期来看可以获得比较利益,但未必能保证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因为这种比较优势的实现完全依靠价格竞争,缺乏垄断优势。因此,单纯以要素禀赋结构来确定一国的贸易结构,就会掉进“比较利益的陷阱”。洪银兴完全把比较优势理论看成了静态的,其实它是动态的理论,也包括垄断优势。

张亚斌和周琛影(2002)认为,竞争优势从属于比较优势,是比较优势的高级部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静态的,而竞争优势理论是其动态化的一个方面;发展竞争优势应该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虽然他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看法有些合理部分,但他把比较优势理论看成静态的,且没有正确理解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叶长青和杨超(2003)认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技术、环境等因素的深刻发展和变化,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逐渐丧失,从而造成竞争优势作用日益突出,而比较优势作用明显减弱。一个国家的兴旺和发达越来越取决于它的竞争优势而非比较优势。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难以获得长久的发展,它必须将其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即对产业进行结构升级,增加技术含量,努力把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的比较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从而保持本国繁荣和不断发展。他们也把比较优势理论视为静态理论,而且没有正确理解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林建红和徐元康(2004)认为,随着大量新贸易现象的不断涌现,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出现不适应性。必须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重新认识。竞争优势比比较优势更适合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具有更强的指导性。这两位作者与洪银兴犯了一样的错误,都把比较优势理论理解成静态的,而且他们没有正确认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张江波(2004)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理论,而是从不同角度对国际分工和贸易的解释和研究。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化包含有竞争优势理论的思想,竞争优势的形成要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动态化的比较优势对经济现象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他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关系的理解方向是正确的,但他还没有很正确地理解两者的关系。

比较优势真的过时了吗?竞争优势真的可以取代比较优势吗?这两者的关系的本质是什么?这些就是要探讨的问题。

二、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理论回顾

(一)比较优势理论

为了证明重商主义的错误,斯密提出了绝对利益说,为其主张的自由贸易找到了理论依据。贸易并不像他的前人所说,只对单方有利,而是一个非零和博弈,对参与国际贸易的各方都有利。他的这一理论为世界贸易奠定了基础。斯密虽然证明了贸易对贸易双方都有利,但前提是贸易国出口的产品要有绝对优势。但如果一个国家连一种绝对优势的产品都没有,它还能参与贸易并得到贸易带来的好处吗?李嘉图在提出经济学最重要概念之一: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用比较利益说来回答这个问题。李嘉图指出,即使一国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有所不同,每一个国家都会有一种比较优势,都能通过贸易获得比较利益。所谓比较优势就是更大的绝对优势和更小的比较劣势,换句话说,在所有产品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资源生产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而在每种产品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资源生产劣势更小的产品。比较利益说从理论上证明了落后国家也能参与国际贸易并且得到利益,从而为世界范围内更大规模开展国际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都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斯密和李嘉图都认为生产成本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不同的是前者强调是绝对成本而后者强调比较成本,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说明其中的原因。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瑞典学者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解释比较成本差异从而分工和贸易的要素禀赋理论。他们认为,要素禀赋差决定着要素价格差,后者又决定产品成本差。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产品成本差决定着产品价格差。因此,分工与贸易最终由要素禀赋差决定;而且一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这样的分工和贸易对各国都有利。

以上三种关于比较优势的理论都是静态的,没有讨论国际分工的动态变化及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影响。1966年,雷蒙德?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cycletheory,PCT)。在放松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规模经济的假设条件下,PCT理论把一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为: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PCT理论假定存在动态比较优势,它决定于各国的要素禀赋结构。1981年伯拉沙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提出外贸优势转移的假说,从而建立了阶梯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预期各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比较优势会随着他们生产要素积累的状况而迅速改变。阶梯比较优势理论仍然以赫-俄理论为基础,但它强调了外贸结构的变化与某种生产要素快速积累之间的动态联系。这种动态联系为落后国家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进入更高发展阶段提供了保证。这几种理论可以证明,一国按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不但不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而且能以最快的速度改善要素禀赋结构,从穷国成为富国。另外,在PCT理论里,比较优势包括垄断优势,在该理论的第一阶段,国内外其他厂商不能生产该商品,该厂商有竞争优势所说的垄断优势,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

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发展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是外生变量,而是经济系统内生的,根本上取决于国内资源禀赋结构的变化。资源禀赋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在各种资源中,资本存量变化对一国要素禀赋的影响最大。资本存量的增加来自积累。积累取决于储蓄倾向和经济剩余的规模。储蓄倾向由制度性因素决定,因此影响资本存量的关键是经济剩余的规模。经济剩余的规模则依赖于生产活动的绩效和特点。如果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优势,则其生产成本就较低,竞争能力就较强,创造的剩余就多,积累量也就越大。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能够较快地实现资源结构升级,从而产业结构升级也就越快,最终通过垄断优势和成本优势所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就可以实现。为了实现比较优势,关键是要有一个能够准确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要素价格结构。

(二)竞争优势理论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先后于1980年、1985年、1990年发表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从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次,系统地论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培育和竞争战略的运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波特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论文,逐步完善了竞争优势理论,并形成了他的新竞争经济学体系。波特在《竞争战略》中主要论述了产业的结构,以及产业间如何选择最有力的竞争地位,并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认为竞争优势在于两个方面:成本领先优势和垄断优势;波特还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是价值链的不同。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波特提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国家的繁荣不是固有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一国的竞争力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的能力高低。企业因为压力和挑战才能战胜世界强手而获得竞争优势,它们得益于拥有国内实力雄厚的对手、勇于进取的供应商和要求苛刻的顾客。由此波特把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各个方面归纳为四类:即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由于这个理论是从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角度提出来的,人们通常所说的竞争优势理论,即指波特的“钻石理论”。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他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三、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关系的本质

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里,他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国家的繁荣不是天生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一国的竞争力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的能力高低。企业因为压力和挑战才能战胜世界强手而获得竞争优势,它们得益于拥有国内实力雄厚的对手、勇于进取的供应商和要求苛刻的顾客。由此他把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各个方面归纳为四类:即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钻石的四面”与比较优势究竟是什么关系?

(一)要素状况与比较优势

波特认为一国的要素禀赋在决定一国的竞争优势方面所起的作用要比通常认为的更加复杂。他认为要素是动态的,因而可以被升级,被创造,以及被特定化。他的结论是,很少有要素是真正通过继承取得的,要素方面选择性的劣势可以通过具有影响力的战略和刺激性的发明来为一国产业的成功做贡献。波特提出一种要素的分级系统,这种分级把要素分为基础要素和高级要素,一般化要素和特定化要素。基础要素不需要进行开发活动或仅需要相对来说比较少的简单的社会和私人的投资。高级要素常常需要很大的持续不断地投资。包括受过高水平教育的人员和现代化的电信通讯基础设施。高级要素的供给对一国产业取得并保持成功的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要素在当地是稀缺的,在全球市场上也是难以获得的。一般化要素可能被利用于广泛的产业种类中,而特定化要素却不能,特定化要素更有可能为持续的竞争优势提供基础,因为它们更显稀缺,更难培养,更不易得到。在此基础上波特认为,一国的产业在竞争中获胜的要素因素并不是要素禀赋的初始状态,而是一国不断创造、改进和调动其生产要素的能力。因此,一国在国际竞争中要保持统治地位,这些国家必须从事要素创造,特别是开发其高级要素和特定化要素。斯密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他们眼中的要素禀赋就是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赫-俄理论强调各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与资本的禀赋结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比较优势,但他们的要素禀赋结构是外生的和静态的;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把要素禀赋结构作为内生变量,这与波特的要素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

(二)需求状况与比较优势

波特所指的需求状况是某一产品的本国需求情况与别国相比的相对优(劣)势。需求状况在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的一个方面是时间差,如果本国需求走在世界需求的前列,本国企业也会起步较早,可以利用经验曲线的效应建立起自己“一着先,步步先”的竞争优势。由于各国需求情况不同而产生竞争优势的另一方面是需求结构的规模差,各国由于消费偏好不同,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不同,甲国市场最畅销的品种在乙国消费结构中可能只占次要地位,其生产也就相应地不为乙国厂商重视,这就给甲国厂商打入乙国提供了竞争优势,因为甲国厂商可以凭借其国内的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向只有少量生产的乙国出口。需求状况影响竞争优势的第三方面是一国需求方式和偏好的国际流转,一个国家对外交流越多,则其产品越容易在国外打开市场。但需求如何生成?需求结构为何会升级?波特并没有回答这些问题,而比较优势理论则回答了它们。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当时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基础上,这样各种要素的收入就能达到最大化: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市场以最快速度不断扩大,资本也从相对稀缺变为相对富裕,要素禀赋结构就不断升级。另外,波特的需求状况是以国内为基础的,但无论国内需求的大小,一国只要按比较优势去发展某一产业,就有可能在世界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一国的需求状况内生于它的比较优势,它只有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它的需求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增加,要素禀赋结构也会跟着升级。

(三)相关及支撑产业与比较优势

波特所指的相关及支撑产业与比较优势是某一企业所有相关产业及供应商的竞争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产业集群效应。任何行业要在国际市场上领先,必须要求其供货商和其他相关产业也是世界一流的,与之相对应,很多国家的优势产业往往表现为优势产业群。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的供应商的投入会以几种重要方式对下游产业产生优势:其一,供应商可以给下游产业早期的、容易的、迅速的,有时是有利的对于最有效成本的接近;其二,以国内为基础的供应商可以提供一种不断发展中的协调优势,供应商可以尽早获得对下游公司需求的深入了解并相应地修改他们的产品计划;其三,下游公司也可以调整它们的战略计划,利用供应商发明创新的优势。但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的?波特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在他的理论里,产业集群是外生的。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国之所以会出现某一产业集群,就是它按照它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这种产业,随着这个产业的发展,为它服务的相关产业也发展起来。所以,产业集群内生于比较优势。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波特所指的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是资助或妨碍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国内环境。国家环境对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的影响主要通过人才流向、企业战略和组织形式三个方面。波特指出,没有一个战略是普遍适用的,战略的适用性取决于某时某地某企业的有关工作的适应性和弹性。政府应为社会创造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励的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竞争优势。说到底,波特认为要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否则竞争优势难以形成。波特的这一观点与比较优势理论不谋而合,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进行决策,政府必须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防止市场价格扭曲。公务员之家

纵观“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的四个面,竞争优势其实只有两个面,一面是要素禀赋结构,另一面是市场配置资源。而这两个面正是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虽然竞争优势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理论,它对于一国如何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竞争优势真正的来源是比较优势,它内生于比较优势。因此,一国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按照比较优势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