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资源基础论视野的中小企业国际化论文
时间:2022-12-21 03:14:00
导语:探究资源基础论视野的中小企业国际化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资源基础论已经较多地运用于战略管理领域,而在国际商务领域的扩散相对比较缓慢。本文在简要回顾资源基础论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探讨资源基础论与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关系,提出在资源基础论视角下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资源基础成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研究角度。
关键词:资源基础论;中小企业;国际化
一、资源基础论的产生与发展
学术界一般认为,资源基础论(RBV,resource-basedview)源于彭罗斯(Penrose)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论》。她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企业的扩张取决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富有生产力的资源,尤其是管理层的作用,而且,内部管理资源的性质与可得性限制了企业在某个时点上扩张的方向和程度。然而,彭罗斯指出,如果“公司按照扩张计划成长,这些计划的程度受到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规模的限制”成立,那么,当计划完成并付诸实施后,计划过程中所吸收的管理服务会逐步释放出来,并用于下一步的计划。企业通常会觉得集中于现有的产品成本更低、风险更小,但可能会为了追求成长而扩张到新的业务领域。企业成长的方向不仅受到外部机遇的影响,也受到可用来追求扩张的内部资源,尤其是闲置管理资源性质的影响:“相关产品市场的选择必然由公司继承的资源,即公司已经拥有的富有生产力的服务所决定。”
里普曼(Lippman)和罗曼尔特(Rumelt)认为,如果企业无法仿制或复制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源泉,各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状态将持续下去。他们的核心观点是将企业的竞争优势指向企业特有的难于被模仿的资源,并开创了把企业战略作为企业固有的可以产生“李嘉图租金”的资源进行经济分析的先河。沃纳菲尔特(Wernerfeh)在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标志着资源基础理论的正式诞生,他指出,与外部环境相比,公司内部环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企业创造市场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之后,巴尼(Barney)等也对资源基础论作出了贡献。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一文,将资源基础论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使资源基础论受到了广泛关注。
战略管理文献经常会提到资源基础论,并把彭罗斯在1959年提出的企业成长理论作为资源基础论的先河。然而,在国际商务领域中,资源基础论未能得到同样多的重视,尽管近年来资源基础论在国际商务研究中日益扩散开来,但总体上看依然处于“婴儿期”。
资源基础论对国际商务研究的影响体现在多个领域,尤其是在跨国公司管理、战略联盟、市场进入及国际企业家精神方面。笔者主要探讨资源基础论对企业国际化理论,尤其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
二、资源基础论与企业国际化理论
彭罗斯曾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对外投资与企业成长》的论文,把资源基础论应用于跨国企业,然而,重点依然放在国内扩张上。彭罗斯认为,海外子公司可以被看成是独立的企业,只有少数的例外,“一旦海外子公司成立,它就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其成长将取决于子公司自身内部资源的发展和新环境提供的机遇。”她把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之间的联系仅仅作为一种事后的思考:“不要忘记,母公司投入了相当的管理和技术资源,以确保外国机会存在而且能被利用”。然而,海外子公司一旦成立,就大体上独立于母公司运作:“海外子公司一旦建立,除了一些重大的例外,更加适合作为一个单独的公司来对待”。其中,最重要的例外是财务方面。彭罗斯认为,用于企业扩张的必要管理资源大多存在于海外子公司内部。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创建并维持跨国企业究竟可以让企业得到什么优势?如果海外子公司成立之后可以被看成单独的企业(按照彭罗斯的建议),那么,这种结构何以维持?显然,维持这种母子公司结构难以用内部资本市场来解释,因为国内扩张同样可以产生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何必去海外承担对市场情况不熟悉的风险?彭罗斯对跨国企业的分析难以令人信服。
沃尔夫(Wolf)在彭罗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从资源基础论的视角来考察跨国企业。他指出,企业成长可以有多个方向,包括国内专业化、国内产业多元化和国外地理多元化。正如彭罗斯所注意到的那样,成长的推动因素既可来自企业内部,又可来自外部环境。一些因素可能会推动企业向多元化发展,比如,市场饱和会使企业走上国内多元化道路,而其它因素可能会导致地理多元化,包括海外多元扩张。沃尔夫得出结论:对外直接投资和国内多元化都是利用企业未被充分使用的资源的成长选择,因此,国际扩张和国内多元化就有了共同的基础。
凯夫斯(Caves)指出,企业可能希望开拓运用其无形资产(如技术能力、营销能力)的途径,但正如彭罗斯所指出的那样,管理资源的约束限制了公司在某一时点上能够追逐的机会数量。凯夫斯认为,企业倾向于先在国内扩张,这是由于在国外运作将涉及到进入海外新市场的固定成本,如信息搜寻成本等。企业最终之所以会考虑海外扩张,是因为当国内市场饱和、多元化机会枯竭时,国内继续扩张的报酬率将下降,企业最终会发觉,海外投资已经成为有吸引力的扩张机会,即使考虑到海外扩张的附加信息成本依然有利可图。然而,在所有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依然会进入新领域,以分摊这些附加信息成本。而且,企业倾向于考虑首先进入从语言、文化方面使企业面临最小风险的海外市场。凯夫斯和彭罗斯都认为,每个企业都是资源的集合,而且这一资源集合对某些方向的扩张更加合适。在所有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形下,企业会倾向于选择更多地使用其富有生产力的资源的扩张机会。凯夫斯指出,国际企业的实证研究也支持该观点。企业倾向于先在国内市场成为大公司,然后才走向海外,同时,也倾向于先进入与母国市场尽可能相似的海外市场,如美国公司进入加拿大经营。
三、资源基础论与中小企业国际化
国际商务传统上一直被认为是大公司垄断的舞台,传统理论一般也认为中小企业只有在国内扩张成长为大企业后,才会考虑向国外扩张。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活跃在国际市场,加之资源基础论本身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独特竞争优势。合理利用中小企业的资源优势会促进其国际化经营,资源基础成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研究角度。
资源基础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企业赢利的根源在于其拥有的独特资源,这种资源存在于企业内部,具有无形性和知识性,难以模仿。布莱德格(Bloodgood)认为,中小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能力与其累积的有形、无形资源储备有直接关系。有着宝贵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储备的企业比其竞争者更具优势、更易国际化。
从资源基础论的观点出发,每个企业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取决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其中,内部资源是关键,尤其是管理资源。从外部环境看,随着贸易壁垒的降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小企业走向海外市场的可能性增大了,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中小企业的内部资源。中小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包括企业的出口经验、“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对中小企业的绝对控制(有助于企业的快速反应)、丰富的行业知识、有关全球机会与国际化的默会知识及其运用能力,构成了其国际化的动因和竞争优势。比如,宁波利时塑胶有限公司,其创始人(也是现在的总经理)李先生原先在一家生产塑料相框的企业工作,在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与海外市场知识之后,开始自己创业,并根据自己对美国市场和塑料制品行业的知识和经验,决定以美国市场为主攻目标、以各类家用塑料制品为经营范围。李总一开始就凭着闯劲与钻劲,到广交会上直接与客户接触,减少了传统生产企业对外贸公司的依赖。从公司创建到2001年底,公司产品100%外销,并已经在美国、中国香港、南非、迪拜设立海外子公司。2002年1月,公司才开始在国内市场销售。显然,利时塑胶的成功与李总的企业家精神、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对海外市场机会的默会知识是分不开的,管理资源在利时塑胶有限公司的国际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威斯赫德(Westhead)指出,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资源有4类,即一般人力资源、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财务资源、企业主的管理能力、企业主的资历和知识积累。实证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以往对外出口的经历是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关键;企业拥有较多的资金和信息、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行业知识,也会促使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而一般人力资源和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财务资源与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关系不太明显。
一些中小企业经过较长时间的循序渐进的国际化,可能最终成长为跨国公司,正如约翰逊等人(Johanson)提出的阶段化模型所描述的那样。然而,这种阶段化模型正日益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国内外不少实证研究发现,一些中小企业比该模型的预测更为迅速地国际化。那么,这些中小企业如何成功地走向国外市场而无需历经阶段化模型所描述的阶段?
原因之一在于这些中小企业拥有关于全球机会的绝佳的默会知识以及比竞争对手更强地运用这些默会知识的能力。资源基础论认为,正是由于默会知识难以获取,较多的关于国际化的知识会给企业提供在外国市场的竞争优势。例如,杭州舒奕礼品有限公司创办于1995年,从成立伊始就做出口,2002年才开始进入国内市场。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为蜡烛和配套的烛台,现出口额为1000多万美元,其中,蜡烛占70%左右,烛台占305左右。目前,公司产品90%以上销往美国市场,品牌为“千诗碧可”(CHESAPEAKEBAY),该品牌名取自华盛顿D.C.一个时尚小区的海湾,在美国市场属于中高档产品,销售渠道也以精品屋为主,以抬高产品的形象。舒奕公司属于美资企业,总经理(创始人之一)的姐姐在美国,尽管该企业与美国公司经济上独立核算,但与美国市场的紧密联系有助于企业获取关于国际市场的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从而对该企业的迅速国际化提供了帮助。
资源基础论的最新成果也对阶段化模型提出了挑战,认为那些按照阶段化模型描述的步骤按部就班行动的企业,在最终国际化时会因为其先期的国内导向而必须克服大量的惯性。相反,那些较早进行国际化的企业所需要克服的这类障碍较少。因此,不受国内常规导向束缚的中小企业,比那些较长时间后再进行国际化的竞争对手表现更为出色。也就是说,与阶段化模型所指出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固有劣势正好相反,这类中小企业在向国外拓展时也许反而拥有固有的优势。比如,创立“康师傅”品牌的台湾顶新集团最初只是台湾彰化县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油脂厂,经过在祖国大陆10余年的发展,目前在祖国大陆的投资总额已经达到12亿美元,年销售额超过7亿美元,并以65亿包的年销量占据祖国大陆方便面市场的头把交椅。2002年底,“康师傅”返台生产及销售,在台湾方便面市场掀起一阵旋风。目前,“康师傅”食品与另一家台资食品企业巨头——统一集团的食品在祖国大陆的竞争已近白热化,此次“康师傅”方便面以中低价位挑战已占台湾市场半壁江山的统一方便面,可以被看成是两强之争的延续。10多年前,这两家企业实力悬殊,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然而,顶新集团通过及早进行国际化经营,反而在祖国大陆市场发挥了先行优势,从一株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
相对而言,条件优越的成熟型企业不太热衷于国际化经营,而条件相对不太优越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则急于寻找资源、扩大市场,因而更愿意从事国际化经营。比如,从事糖果饼干生产的“徐福记”来祖国大陆投资时只是一个小企业,如今已经成为祖国大陆最大的糖果生产企业。又如,台湾纺织业的中下游企业中,有一批中小企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因为承受不了逐步提高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成本而向祖国大陆、东南亚一带转移,当时受到了东道国的欢迎,在营运上也降低了不少成本。而其它条件较好的企业,因为承受力比较强就继续留在台湾,一直到90年代当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扬时,才不得不向外转移,但此时,东道国对此已经不再欢迎了。可见,中小企业可以化传统的资源劣势为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综上所述,尽管中小企业的资源相对有限,但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也存在着自身的优势。比如,中小企业往往比大公司更加富有创新精神、更加注重顾客导向、在实施新技术和满足特殊需要时能够更快地作出反应。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小企业比大公司更愿意调整其体制、常规和理念,从而更有效地在整个公司内部把信息内部化、具体化。如果中小企业能够利用这些独特的优势,并辅之以相应的行业知识和国际化经验,就完全可以在国际市场立足。
而且,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中小企业的资源,会发现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可以源于企业边界之外的外部网络资源,即存在于企业外部的某些网络、关系以及与企业存在联系的其它实体中,比如种族联系、企业集群、战略联盟等。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与外国经销商、贸易公司、互补品的生产商、专业服务公司和传统的买卖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公务员之家
当今社会顾客开始追求专业化、定制化的服务,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消费者的品味、偏好也时时更新,这样,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在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和大公司的残酷竞争中,专注于某个细分市场,并把视野扩展至世界各地。
- 上一篇:国防单位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透析论文
- 下一篇:中国保险业税收政策健全剖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