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盲区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28 06:12:00

导语:国内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盲区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内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盲区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管理障碍

论文摘要: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管理方法,并且进一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指出了中国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障碍,提出了建议措施。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

1.1知识管理的产生

作为专门概念,“知识管理”一词正式出现于1989年。从1990年开始,一些管理公司开始在其内部推行知识管理,美国、欧洲和日本几家著名的公司也在特定业务领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和普及贡献最大的要数IkujiroNonaka和HirotakaTakeuchi于1995年出版的名著《知识创造型公司:日本公司如何建立创新动力机制》(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owJapaneseCompaniesCreatetheDynamicsofInnovation)。该书被认为是知识管理正式产生的标志。

1.2知识管理的涵义

国内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有多种,无论是在内涵的界定上还是在语言表述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分歧,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企业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事实上,知识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针对知识本身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创造和应用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1.3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1891~1976)于1958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波兰尼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地方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谚!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人类能够以一定符号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体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在波兰尼之后,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于隐性知识的理解。哈耶克(1899—1992)从法理学和经济学的视角提出所谓“阐明的规则”(articulatedrules)和“未阐明的规则”(non—articulatedrules)的区分。所谓“未阐明的规则”是那些尚未或难以用语言和文字加以阐明的,但实际上为人们所遵循着的规则。哈耶克认为“我们的习惯及技术、我们的偏好和态度、我们的工具以及我们的制度”,它们构成了“我们行动基础的‘非理性’的因素(non—rationalfae-tors)”,这些知识就是“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隐性知识与人类思维及心理过程的关系。他认为,所谓隐性知识指的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是程序性的,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类知识的获得与运用,对于现实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另外,隐性知识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

克莱蒙特(Clement,J.)在实验的基础上将隐性知识划分为“无意识的知识”(unconsciousknowledge)、“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consciousbutn0n—verbalknowledge)、“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consciousandverballydescribedknowledge)。

综上,大家对于显性知识有比较统一的看法,而对于隐性知识则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阐释。总之,在此我们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在特定情景下、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它与个人经验有很大关系并且对一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隐性知识管理的方法

野中郁次郎等人在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一书中提出了SECI模型。SEC1分别代表Socialization(社会化)、Externalization(外在化)、Combination(组织化)、Internalization(内在化)。

Socialization(社会化),个人间隐性知识的分享过程,主要是通过观察、模拟和亲身实践来传递隐性知识。最典型的方式是师传徒受。由于新知识的产生往往来源于个人,因此可以将其看作知识运动的起点。

Externalization(外在化),隐性知识外化的过程,主要通过类比、隐喻假设、深度交谈等方式进行。目前一些智能技术,如挖掘系统、专家系统为隐性知识的外化提供了帮助。

Combination(组织化),外化产生的显性知识往往是零散的,只有通过汇总结合才能形成能够被更多人共享的结构化知识。目前,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等都是实现结合的有效手段。

Internalization(内在化),将结构化的显性知识变成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结构化的显性知识可以更加流畅地被组织成员共享,内化为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工作中。目前,电子社区、E—learning系统为知识的内隐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Combination(组织化)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管理,我们在次只讨论隐性知识的管理,故对这个方面不详加分析。

2.1基于项目团队和实践社团的隐性知识管理方法

实践社区的概念是由EtienneWenger在1998年正式提出。从本质上说,实践社团是一个非正式组织,其基本目标是学习和交流内部成员所拥有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实践社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团体,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一个实践社区不是一张简单的关系网。社区成员是因为共同兴趣而走到一起的。

(2)社团就是因为对于知识领域的共同兴趣,而参加一些相关活动和讨论,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和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另一方面,社团成员不一定要每天都工作在一起,他们可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讨论。

(3)实践是实践社团的核心内容。社团成员通过实践来分享知识,交流经验。实践的内容不仅涉及到现有的知识,还包括知识领域的最新进展,而且要通过实践创造出有价值的知识产品。

企业是利益综合体,虽然每个员工利益不同,但总是存在诸多员工利益的结合点,因此就会形成利益群体。在拥有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员工就会在无形的接近中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与实践社区相类似,项目团队的成员是基于相同的项目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在项目由建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企业层面和团队层面之间,各个层面内部都发生着员工之间的交往、沟通、协作,形成了层内互动和层间互动。另外,从项目团队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发展大致分为形成、整合、完善、实施、转型五个阶段。在前四个阶段,项目团队的密切性在不断加强;而到了项目转型阶段,随着团队的解散,密切性相对弱化。但是整个项目的合作使得团队成员彼此认识,交流了各自的经验,使知识达到了共享,并且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知识。

2.2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通过一种可视化的手段对知识及知识载体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为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提供了工具。它主要是依靠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实现对知识资源的动态描述和整合。在知识地图中,有两种图可以用于隐性知识的管理:(1)认知地图(也称为方法图或过程图),可以帮助隐性知识的表达;(2)专家图,可以帮助隐性知识的交流传播。认知地图是一种用图表反映某个人或是某些人的思维模型。它是由想法节点和想法间的链接两部分组成的,而这种链接是有方向性的,而且通常都是一种动态链接,可以随时进行修改和添加。链接的两头所连接的想法之间一般具有解释关系、因果关系或是手段目标的关系。认知地图可以将组织内部成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逐一记录下来,同时将其反映为~种思考过程图呈现出来。具体过程如下:通过文件收集已存在的想法一收集建构认知地图的信息一将所有的想法用一种合理的顺序串联出最终的地图。由于构建信息通常都是隐性信息,所以并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交流模式。

认知地图能够实现思考模型的形成,能够使想法澄清或者直接架构起来,它是一种适合交流想法的工具。因此认知地图可以使隐性知识得以清晰地表达,可以被准确记录和再学习。

专家图的节点是一个个的知识载体——一人,链接所表示的是通往每个知识载体的路径和交流的环境,并且可以用链接的长短和粗细来表示可获取知识的便利程度和知识载体的相关知识保有量。

专家图对于隐性知识的交流传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

(1)专家图直接表示组织的知识、知识载体、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清晰地表示了组织内部知识资源的分布情况,为组织促进知识流动提供了依据;

(2)专家图描述组织内部的智力资本,有利于组织对其所有的隐性知识进行维护、开发、利用,尽量防止隐性知识的无端流失;

(3)专家图为组织内部成员的知识交流提供了方向,也为成员的相互学习提供了途径。

三、中国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障碍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知识管理系统的不断涌现,为显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依然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无论是基于团队的知识管理方法还是知识地图,首先都需要能够把隐性知识识别出来,这是隐性知识管理中最为困难的部分,中国人喜欢非正式的直接交流形式,人们通常以口头交流来传播知识,而不是书面形式。这就使得我国的显性知识很少,大量的隐性知识没有被挖掘和表现为显性知识而损失掉。我们都知道,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其次,基于团队的知识管理需要这个团队的成员知识共享,可是如何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将它们贡献出来,与其他员工共享,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种资产,特别是个体的隐性知识更是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员工把知识共享看作个体优势的丧失,导致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受到很大影响。在中国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十分薄弱。知识传授者既得不到奖励又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会,最终企业内部的竞争阻碍了企业的改革和协调。现在我国所缺乏的不是知识共享的工具或者说是知识共享的平台,所缺乏的是让人们进行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

再者,构建知识地图,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知识挖掘系统和专家系统在中国还是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持,隐性知识管理将成为空谈。对隐性知识而言,无论是明示或是传播同样需要强大的技术工具和友好的交流平台。但由于受到隐性知识自身特点的限制,真正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可谓寥寥无几。

最后,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际关系复杂,领导机制层级化鲜明,使得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受阻。另外,在中国企业,真正最后定都的都是高层领导的意志,下属员工的建议并不能得到真正采纳。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企业的一线员工为企业出谋划策提建议的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隐性知识难以挖掘。

四、对策建议

4.1创新企业文化

(1)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知识经济中的实践,其根本立足点是将人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融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知识管理提出以知识为管理核心,但由于知识主要存在于人的大脑当中,实际上是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从这点上看,企业文化与知识管理有着共同的特征,企业文化的建设必将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开辟道路。

(2)创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是知识管理的基础,而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促成机构组织和运作向着“学习型”发展。只有当组织的专业人员主动认识到不断学习和管理知识资源是个人以及组织机构可持续发展唯一“发动机”,知识管理才能成为主动的日常活动而非被动的形式活动。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离开了学习,知识共享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应大力宣传学习对知识共享的重要意义,培育以学习为荣的浓厚风气。在此基础上,要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组织员工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内化为组织的日常行为,溶人员工的“共同愿景”。公务员之家:

(3)构建和谐与信任的共享型企业文化。

知识应用是主体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存在不可预测的因素,就要求领导要充分的信任员工,能够容忍失败。高度信任的企业文化是指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人人工作认真,诚实正直,有敬业精神,有责任心,尊重他人,讲信用。企业知识交流和共享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和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应该在企业内营造知识交流共享的氛围,建立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之间的友好、合作的共享型企业文化。当然,这种共享型的企业文化必须有相应激励和惩罚机制加以引导和约束,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知识信息交流方式来保证实施。

(4)跨文化管理的企业文化。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跨国、跨文化的各类活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企业间员工的知识的交流和共享除了语言的障碍外,更多的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企业如果缺乏跨国、跨文化交流和管理的知识和技巧,文化之间的差异常会产生误会和不必要的摩擦,影响工作效率,增大内耗。因此,企业应设法加以协调,因势利导,尽力使这些差异得到融合,在企业中注意营造一种有利于跨国、跨文化管理发展的企业文化。

4.2改善企业组织结构

改善企业组织结构,营造知识分享的氛围。传统的企业组织是“金字塔型”的,从决策层到操作层要经过很多环节,各自为政、信息壁垒,严重阻碍知识在组织中的传播。改革组织结构,减少组织层次,扩大管理幅度,建立柔性、适应性强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缩小知识链,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组织知识共享,使组织员工利用共享的平台,把自己的隐性知识奉献出来,促进成员问的共同讨论、掌握、吸收、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隐性知识的效用。建立跨职能团队,适时进行人员轮换。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或降低组织内沟通不畅、互相推诿、误会等现象发生的频率,有利于部门间的信息畅通,利于隐性知识的传播、利用。

4.3改革企业的运行制度和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是一次难得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契机,企业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对企业运行制度和运行模式进行彻底的革新,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全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做到以人为本,以智为源。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既是知识的创造者、奉献者,也是知识的所有者、获益者,应该以尊重人的知识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主导观念,与人力资源管理和增强团队合力有机联系;把知识创新和智力开发紧密结合、知识资产运营与培养爱学习善思考的人才紧密结合、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紧密结合,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调动员工的生产和工作热情,营造一个和谐人际氛围和生产工作环境,让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重氛围,这样必然会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4.4建立有利的激励政策

在企业中,无论是知识共享过程还是组织学习过程都必须要有一套强有力的激励制度,使知识管理活动与人们的利益挂钩,这样才能激发人们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例如员工的绩效考核与隐性知识分享挂钩;建立隐性知识参与分配机制,将隐性知识作价折股;规定隐性知识可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奖励条件;激励公司员工对公司的一系列隐性知识进行挖掘,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激励制度,调动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五、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运用程度将成为企业之间经济效益较量的决定因素知识管理研究的深入及其实践的丰富将会为我们扫除这些障碍提供条件,最终使知识管理更好的为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