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论文

时间:2022-07-23 09:44:00

导语: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论文

关键词:“和合”文化“和而不同”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当代经济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依赖性愈来愈强,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已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认识,成为现代企业改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基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强调的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身修养,并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培养全体员工的企业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竞争的整体实力。“和合”思想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管理体系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我们的公司不是在制造产品,而是在制造人;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优秀的产品是由优秀的人做出来的,因此,造产品之前必须先造人,而人的行为又取决于观念和思想,有什么样的思想、精神、情感,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模式,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因此,造人又必须从价值观和意识入手。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文化资源,为企业造就优秀人才提供了有效的原则、理论。

1“和合”文化的内涵

1•1“和合”文化的历史内涵界定“和合”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的核心思想,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将彼此不同的两个事物互称为“他”,所谓“以他平他”就是用与此事物不同的彼事物与此事物取得平衡协调,这样才能“生物”,才有生机,才能发展。所谓“以同裨同”就是将同一事物、因素、成分的简单重复、相加,这当然会导致“尽乃弃矣”,即千篇一律的悲剧。只有将金、木、水、火、土等各种有差异的事物相互融合,才能产生千姿百态的新事物。由此可见,“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性、矛盾多样性的统一。《管子》中也对和合概念进行过表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把民众的和合作为民众道德的直接体现,认为学习和合,就是学习道德,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产生“莫之能伤”,即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伤害的巨大力量。“和合”思想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那里得到最好的解读与完善。他们把“和合”这一思想作为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他们的思想中却始终贯穿着这一思想,无论是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他们所倡导的为政之道,还是他们所极力推崇的礼仪制度,都反映出儒家学者对“和合”思想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可以说,“和合”思想贯穿于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精神。分而论之,“和”,主要是指异质因素、事物的共处;“合”,主要是指异质因素、事物的融会贯通。这方面儒家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并在不同事物的和合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具体说来,“和合”是多元异质因素的共存,“和合”的过程是诸多异质因素的冲突融合,“和合”的结果是新质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1•2“和合”文化是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容的最佳意境“和合”是处理事物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和合”文化。这种“和合”文化是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的底蕴。首先,就人自身的“和合”来看,心,是人类最敏感的平衡器;心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合”。儒家一向把个人的自我身心和谐作为一种高尚的追求,讲究由内而外的自我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要在于自我修身。修养的核心在于“仁—礼”。内在的修养要通过外在“仁”的践行才能表达为行为的合理性,才能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的仁人理想。为仁,要求个体“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的言行,遵守社会礼仪,以友善、恭敬的态度对待家人和其他社会成员。“为仁”的途径有二:一是“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即广泛学习文化典籍,用礼仪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偏离正道了;二是自我修行,达到“克(好胜)、伐(自夸)、怨(怨恨)、欲(贪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的目标。当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水平,则可以去教化他人,从而还可以达到提高他人道德修养水平的目的。儒家在强调以“仁”作为学习标准的同时,更注重反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只有学思结合,同时注重自身的反省,才会达到内外的和谐统一,提高自己品德修养。

“自省”的高级境界是“慎独”。“慎独”是指不要在暗地里做不道德的事,也不要在细小的事上违背道德。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自觉按一定的政治、道德准则思考行动,不做坏事。如果说自省是通过外在规范约束个体行为的话,慎独则是依靠主体的道德自觉性来达到修身的目的。此外,强调知行合一,表里和谐,也是儒家个体修身思想的重要特征。孔子说过“听其言而观其行”,荀子也有“学至于行而止矣”、“力行近乎仁”之说。它们都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强调道德学问不是外在的知识,而道德学问必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同自身为人处世相结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学问。其次,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合”来看,在儒家“和合”思想海洋中,“仁者爱人”是“和合”的道德原则,“忠恕之道”是“和合”的具体途径,“和而不同”是“和合”的存在形态,三者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基于“和合”文化的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仁者爱人”是儒家从家庭亲情中引申并阐发的人生智慧。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告诉我们: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处事要谨慎并且讲求诚信,广泛地热爱周围的人。亲情之爱孕育着对他人的爱心,爱人之心就是爱亲之心的外延与扩张。一个人一旦离开了亲情之爱,“仁者爱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仁者爱人”是构建“和合”社会的道德原则,它带领着我们进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人际关系之中。“忠恕之道”有两种表述:一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种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讲究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与责任,并以自身的言行去影响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合法与正当权益,准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不应“逾矩”或推脱责任;即使无法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仁爱”、“忠孝”进一步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并构成“仁、义、礼、智、信”作为人的行为“五常”。其中除了上述的“仁”之外,“义”,是立世的根本,所谓“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义高于生命”;“信”是人与人关系中最至高无上的,孔子认为在国家管理的三件大事中,“足兵”、“足食”都可以去掉,唯有“信”不能去掉,“民无信而不立”。至于“礼”,就是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以这样的纲常为人与人的行为准则,才能达到“家天下”的“和合”境地。

2以“和合”文化构筑企业管理文化的“自我、他我、群我”的“和合”内核

2•1基于“和合”文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思想对我们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引申出我们为人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即求“和”而不求“同”。就实际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体应用而言,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能盲目附和,提出不同意见,使管理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作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重要标准。当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贵在人和。人不和则心不齐,心不齐则事难成。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它内部和谐融洽,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一种团队精神和无形的巨大力量,企业对外与社会公众、与顾客和谐相处,就能“和气生财”,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竞争力。“人和为贵”的思想反映了管理文化的本质,也是企业文化建设所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在现代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要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这就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有融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要达到“和合”的境界。“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当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能动作用。一方面,“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和而不同”的思想形成于企业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中,讲求员工彼此之间了解磨合、最后形成共识;但一经形成,它又反过来指导与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和而不同”可以是不同思想的碰撞,容易产生新思想、新理念甚至是新创造。

2•2基于“和合”文化的企业个体自我的修炼汲取“和合”文化修身思想,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儒家“和合”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人的修炼,并以此来提升人的素质,用儒家的术语来说就是“修身、明德”。在《论语》中这方面的思想有这样一些告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关于修身明德的记载有:《大学》开篇就点明其中心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另外还有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由此可见,儒家“和合”思想十分重视人的素质的提升,“上到天子,下到庶人”都需要以修身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提升自身的素质。儒家“和合”思想对个体精神的关注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是有其价值的。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能自制,后可以置人;能治人,然后能为之用”,将自我修为放在第一步,同时不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因素。首先,“修己”的价值观体现了个人管理目标。对员工而言,“修己”意味着自觉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素质,主动地加强学习和自我完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对管理者而言,“修己”的意义更大,不仅要自身素质过硬还要管理和领导一支团队。《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领导者,应当在能力、品德、作风上率先垂范正如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其次,“安人”的价值观体现了组织管理目标,使个人在“修己”基础上通过推己及人实现对团队和整个企业的管理。企业家所面对的不是单纯的“机器人”,而是有情感、有智慧的“社会人”企业家还要善于把管理主体和管理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满足企业员工的期望,并把这种期望变成具体的目标,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企业的共同目标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上下同欲者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企业的管理是一个大团队的管理,运用适当的激励措施,使管理者在实现自我管理的同时要让他人得到提升,这样的团队才能在对内合作与对外竞争中发挥最大效益。

2•3基于“和合”文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的团队管理管理的使命就是使大家能够从事共同的工作。而要做到这一点的途径就是“和合”,它可以使企业成员间通过彼此的理解和沟通,实现同心同德,同力合作。这是一种互为目的、互相勉励而走向新生的关系,也是人本管理的最高境界的表现。其实,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决策就是一种博弈活动。如果在竞争中,一方老想着要如何吃掉对方,我胜他败,那么这就是管理运筹学上的零和博弈。可是你老想着如何要吃掉对方,而对方也决不让步,他也在思考如何吃掉你,这样往往会导致两败俱伤,甚至使第三者渔翁得利。对管理运筹学上的“囚徒困境”的博弈论研究表明,最好的博弈选择是合作。但是合作可以基于几种不同的考虑:其一是完全从情感出发,总是希望维持现状,这就有可能导致一味迁就,反被对方利用;其二是从利益出发,追求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肯定对方的利益,双方通过沟通了解各自所需,寻求建立合作的具体途径,这样才能达到共赢。因此,“合作是建立在合作者双方相互需求的基础上,是双方能力和资源的一种互补。”这种企业管理决策实质上就是“和合”文化的具体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事实上,“和合”文化可视为一切社会交往的首要原则。儒家“尚和”的精神更是深入企业家们的骨髓,把儒家的“和合”思想具体应用到了企业经管理之中,努力创建家庭式的氛围,重视对员工进行“团队精神”的教育,培养他们对企业的责任心、忠诚心和荣誉感,树立员工与企业共存共荣的意识,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将企业建设成为互爱互助、团结一致的团体。孟子有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只要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人际关系就能达到和合。具体应用于企业管理中,首先就是要处理好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员工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互爱互助的关系,上下级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互爱互敬的关系,“君使礼,臣事君以忠”,臣属的尽忠是对使之以礼的君主的回报。“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可见,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合的关键在于管理者。因此,管理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避免“过”与“不及”两种极端性错误,做到刚柔适中,合于“度”。正如孔子指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则不刚不柔,刚柔相适也。”“猛”和“宽”都是两个极端,取其宽猛相济这个“中介”,即“和合”,才是最佳的管理方法。企业就好比是一个大家庭,为了避免家庭内部的不和,每个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企业成为家庭的延伸,企业家应注重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这种家庭式情感,企业最主要的使命是培养它同雇员之间的关系,在公司创造一种家庭式情感,即经理人员和所有雇员同甘苦、共命运的情感。这方面的典范是日本,日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但日本企业家深谙刚柔相济的道理。他们在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关心体贴员工的生活。如记住员工的生日,关心他们的婚丧嫁娶,促进他们成长和人格完善。这种抚慰不仅针对员工本人,有时还惠及员工的家属,使家属也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此外,日本大企业普遍实行内部福利制,让员工享受尽可能多的福利和服务,使其感受到企业家庭所给予的温情和照顾。在日本员工看来,企业不仅是靠劳动领取工资的场所,还是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温暖大家庭。企业和员工结成的不仅仅是利益共同体,还是情感共同体。

在这种家庭式氛围的环绕下,在亲属式团结感的感召下,日本企业还通过一定的文化仪式来强化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如定期举办员工庆功会、节日集会、运动会、忘年会、野餐会和外出旅游等活动,以增强接触交往,融洽感情。著名丰田集团祖孙三代都是把“人和”作为企业管理的座右铭;日立公司将“和”视为企业的首要精神;而在这方面体现最典型的要数松下公司,它确立的松下七大精神之中就明确含有“和亲一致精神”。其总裁松下幸之助在《松下成功经营之道》中多次强调“和亲一致”精神,他指出:“松下电器的前途必定维系在全体人员步调一致的精神上。”“团结一致精神,已作为本公司信条。纵使群才齐集之所,缺此精神,亦为乌合之众,而无任何力量。”儒家“和合”思想的出发点正是通过人与自身的和合,通过实现人与他人的和合,最终落脚点是人与社会的和合。在这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人”这一核心的主导因素,一切“和合”目标的达成只有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杨伯峻译注:《论语》[M].台北:中华书局,1980•

[2]梁思明•梁思明译注:《大学•中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3]梁思明•梁思明译注:《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的现代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5]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许是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