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

时间:2022-08-30 09:05:00

导语: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战略举措。针对WTO后过渡期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本文从深化体制改革、突出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行业重组、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以及主动运用WTO贸易规则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就如何全面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产业安全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以新的发展观做好维护产业安全工作的战略举措,这关系到我国能否处理好外贸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应对加入WTO后过渡期的复杂形势,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贸易摩擦和各种贸易壁垒的影响。由于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提升产业竞争力以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基本对策思路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有利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国际因素,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国内因素,主动适应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市场要求,积极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为基本路径,同时积极运用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各项权利,依法维护国内产业的合法权益。

充分认识国际贸易形势对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新要求

尽管我国是贸易大国,但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从近几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的排名远不及印度,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况。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过分集中,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和中国香港占近70%;另一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及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比重很低,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我们应当有忧患意识,看到我国一些产业确实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对我国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使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特别是发达国家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等非贸易壁垒为武器,加大了保护国内市场的力度。由于我国出口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水平相对不高,受环保因素影响较大,国外对我国实施的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出口的化工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纺织品、建筑材料等都已经或即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我国产业应当充分认识到产业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绝不能因为当前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而失去正确判断,必须从根本上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深化体制改革,突出科技创新

经济体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产业经济活动的决策主体、信息传递方式、动力机制、调节方式也有所不同。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从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中,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产业分散,市场分割的现象比较普遍,新旧两种体制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要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必须突破影响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制度环境。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是产业竞争力的制高点,是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国内外经验表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经济的安全和繁荣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大多还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不高。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国际化,技术创新在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要形成产业持续的竞争力,保持持续增长的空间,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新的作为,即把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技术创新特别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至拥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因此,必须制定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把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定位在高科技含量上。

当前,我国的各类产业,无论是成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面临着技术进步的艰巨任务。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能力,要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强化竞争力发展主体意识;优化技术创新的发展环境,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竞争力总体水平提高;加速科研、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技术创新的发展基础;增加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和技术创新人员数量,以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重视观念、体制和经营战略上的创新,鼓励创造和创新,并通过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等措施来增强创新能力。

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化总体偏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整体来看,一国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都具有国际比较优势,更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具有竞争优势。目前,我们应立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加快这些产业的设备更新与技术进步,尽快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与附加值,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产品的升级,进而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但是,仅仅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更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实现较高的附加价值。所以,要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同时,引导出口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优化产品结构,采用国际标准生产,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最终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政府通过对产业推行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可以干预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的配置,使资源配置方向不同于市场机制引导下的配置方向,从而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今后,我国政府应以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为基点,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注重发挥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尤其是要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加强分类指导,制定扶持、鼓励或限制产业发展的政策。例如,我国应通过产业政策,优先发展和扶持电子工业、汽车工业、机械制造业、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和进出口贸易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自身的集成度高,各自具有一整套严密的产业链,在发展这些产业的同时,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又如,对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经过努力可望在较短时间内具备竞争力的冶金、石化、化肥、造纸、医药等产业,应积极鼓励、引导其发展,要以国内短缺和需要大量进口的产品作为调整结构的切入点,把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作为化解贸易摩擦,降低贸易风险,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性工作来抓。

加大行业重组,培育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是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加大行业重组力度。通过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可以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对那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老国有企业要坚决实行破产。国有企业应尽量退出竞争性行业,避免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里的不公平竞争,将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公用事业。对于在行业内具有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的企业,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他们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形式,对劣势企业实行改组、改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集中度,最终打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实现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国际化大公司成功的经验证明,只有通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对企业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我国企业应积极引进国际化的专业管理人才,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制定名牌产品策略,打造名牌产品,培养国际化品牌,提高企业国际形象。

创造企业核心技术。政府应结合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鼓励并扶持企业加大科技上的投入,重点抓好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与现代医药、精密机械制造、新材料、光电子、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的科技化进程;引导企业将自身优势和市场空间组合起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资本经营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应当积极进行国际化融资、国际化投资、国际间资本合作,发展跨国资本经营。通过并购国外企业,可以快速占领国际市场,提高我国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国际战略联盟、海外投资,并在政策上积极加以扶持。

主动运用WTO贸易规则,提高产业自我保护能力

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维护我国产业安全,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WTO有关规则的研究和利用,要积极借鉴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发达国家的某些做法,不断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充分采用差别化保护方式。通过对国际差距大的产业或产品实施倾斜保护,或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或产品实施重点促进,可以达到同等开放条件下提高总体保护水平(或有效保护水平)、减弱整体冲击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在降低某个产业(大类产品)关税平均水平的过程中对不同产品采用不同的下调幅度,在取消非关税措施的过程中对某些产业或产品保留较长的过渡期,在开放工业品市场的过程中对某些产业或产品实行关税配额、指定经营或国营贸易,还应在实施或调整发展战略、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对具有竞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实施重点促进和倾斜政策。

合理运用一些非关税保护措施。很多发达国家在被迫放弃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之后,又从各种角度制定或形成了很多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环境性保护壁垒。随着我国逐步取消进口许可证、配额、特定招标要求等基本非关税措施以及一般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应根据行业特点建立健全相应的产品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售后服务标准、进出口产品检验标准,并对某些产业或产品的进口保留申报要求和登记制度,还可以对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质量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对进口产品的限制作用和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作用。

充分发挥各种协会组织的作用。在WTO规则下,民间协会组织可以继续对国内产品和内资企业受到的冲击或影响发挥一定的保护和协调作用,同时可以对进口产品和外资企业进行必要的监督和调查。近年来,我国的各种协会组织在发展规模和制度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面对加入WTO之后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新环境、新情况和新问题,协会组织在职能定位和功能完善方面还要继续推进,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培育、发挥和改善协会组织的作用,并协调好各种协会组织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蓝庆生.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研究[J].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

2.曲如晓.中国成为贸易强国的战略路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