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扩张理论分析论文

时间:2022-08-07 10:44:00

导语:企业扩张理论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扩张理论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对企业扩张行为的动因、影响因素和边界变化进行全面的理论梳理,文章构建了一个新的企业扩张行为分析模型,认为企业扩张行为并非是外生因素决定的,企业扩张行为的决定是内生性的,在这一企业扩张新假设条件下,企业在竞争中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企业扩张行为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运用这个模型对中国零售企业扩张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企业扩张行为的合理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企业扩张;分析框架;扩张黑洞;企业能力

企业扩张(firmexpansion)是企业在发展变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所指的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企业的成长、生长、发育,是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企业在发展进程中的上升性、进步性特征[1](P29),西方经济学中类似概念如企业成长(firmgrowth)、企业增长、企业发展(firmdevelopment)。企业扩张是企业本质的特性决定了的,企业扩张促进了企业组织的演化[2]。改革开放后,我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企业扩张理论发展可以其独特的解释能力帮助我们理解当今我国企业扩张的一些难题,对产业格局重构及企业竞争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扩张理论分析一般框架

企业扩张理论研究的源头可追溯到斯密的分工与报酬递增思想。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是一种重要的企业扩张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继而也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企业扩张理论在新制度学派那里得到重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传统理论受到现实的挑战,企业扩张理论研究逐渐转向企业内部。从彭罗斯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企业能力理论的提出成为企业扩张理论的主流。应该说,企业理论的发展已经涵盖了企业扩张的方方面面,企业扩张理论研究主要分析回答了三个问题:

(一)企业扩张的动因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企业扩张是分工的必然结果。亚当·斯密、巴比奇、马歇尔和杨格把分工过程看作是为什么会出现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按斯密的观点,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应该说,市场规模的扩大,增加了纵向分解和生产迂回性,利用规模经济是可取的。马歇尔(1919)认为几乎每一种横向扩张都趋向于增加大规模生产的内在经济,当市场规模扩大时,集中可以带来更多的收益,所以企业规模趋向扩大。企业扩张的战略目标动因是企业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本质决定着任何国家的任何企业都要追求扩张,企业扩张是企业普遍追求的发展目标。斯密从“经济人”和“完全竞争”的角度论证了企业规模变迁的动力和条件。由于人的利己动机,私有产权下的资本主义企业总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私有企业的唯一目的。因此,扩大再生产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企业扩张行为的动因就在于对规模经济的追求,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如静态最优企业模型表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是企业扩张的根本原因,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则是企业扩张的直接原因[3]。奈特(knight,1965)指出,企业获得垄断收益的可能性为持续的和无限的企业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动机。

科斯的企业理论主要是运用交易费用概念解释了企业存在及扩张的意义,也就是交易费用的节约是企业存在扩张以及替代市场的根本原因。当市场的交易费用大于企业内部的组织费用时,企业就是比市场更有效率的调节机制,因而企业的存在和扩大规模就是必然的结果了。组织费用表明,企业扩张愈快,管理成本就会递增,这就是科斯所说的企业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等于递增的组织成本时,企业的最大规模也就被决定了,企业规模发展达到了静态均衡。在动态过程中则不然,当既有的静态均衡被打破时,企业规模将继续趋向扩张。反之,企业边界就会受到抑制和收敛。科斯的追随者中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张五常和杨小凯等人发展了交易费用理论,威廉姆森沿用科斯的交易费用分析方法,提出了“市场失灵”的概念,分析直接影响企业组织规模的原因。因此,交易费用标准是企业存在扩张与效率的根源。

诺思(1971)、姆塞茨(1988)侧重于制度因素来分析企业的扩张,认为只有在制度创新拉动下的技术创新才是企业扩张的源动力。阿尔列钦还从组织制度角度将企业看成一个“团队”,而企业的扩张是团队效率在市场价值增加上的反映。德勒和威廉姆森则从企业的管理体制上分析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变革引发现代大工商企业的出现和扩张。巴克莱、卡森和拉格费等沿用了科斯等人的观点,阐述了内部化引起企业规模经济的原因。从“信息成本”方面看,阿罗(1974)把企业之所以要扩张归结于信息的不可逆性,“一条信息能够以任意的规模在生产中加以运用,从而激励人们不断扩大企业规模”[4](P201)。

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经济学家研究力图体现新科技、高信息时代的企业生存与发展特点,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将企业的扩张与发展视为企业能力建立,如南达(Nanda)等人的研究。他们认为,信息时代的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迅速改变着整个经济结构,环境迫使企业对能力存量不断进行质的改变,能力更新构成了产业动态性的驱动力。它使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快速整合、建立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技能和能力,迅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新的市场需求和新技术的出现成为拉动企业增长的诱因,而富于进取的企业管理能力的增加是企业扩张的动因[5]。

(二)企业扩张的决定因素

对于企业扩张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理论解释,现有的理论往往是从企业的一个侧面研究企业扩张,难免以偏概全。纵观这些不同角度的研究解释,笔者大致把他们分为企业扩张决定因素研究两个方面:外生观和内生观。

1.企业扩张外生决定论

对于企业扩张决定因素的早期研究都是从较宏观的角度出发的,他们为企业扩张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但由于这些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在指导企业实践中较为乏力。亚当·斯密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劳动分工是如何促进生产率并而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斯密把规模报酬递增归功于技术进步和技术变迁,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就可以采用更加细密化的专业化技术,而新的专业化技术能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直至市场范围对其约束。新古典企业理论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边界变更,从比较静态角度认为固定成本约束着企业扩张。马歇尔(1919)认为,几乎每一种横向扩张都趋向于增加大规模生产的内在经济,资本增大可获更多竞争优势。其后,泰勒尔的企业规模扩大理论指出,企业规模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是它能够利用规模或范围经济的程度。如企业发展也有极限,即企业家极限、市场极限和技术极限。

制度学派科斯的企业边界论或者企业规模决定论认为,交易成本包括搜寻费用、谈判费用和实施费用,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组织成本比较与选择的结果决定了企业规模[6]。威廉姆森(1975,1979,1980)提供了一个简化模型归纳交易费用学派关于企业规模决定的基本思想,威廉姆森一方面继续沿用了科斯的交易费用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威廉姆森提出了“市场失灵”的概念,从而组织自身的内部结构和组织能力也将直接影响企业组织的规模。泰若勒(1986)、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哈特和莫尔(1990)、瑞奥登(1990)、道(1993)、杨小凯和黄有光(1994)进一步发展该理论。

J·A·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912)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就是“创新”;每一次创新及其示范效应的结果是引发整个经济的扩张增长;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本质是新的创新对旧的产品的淘汰,是企业在新的层次上扩张的结果。1950年后,美国经济学家M·卡曼和N·施瓦茨提出了新技术创新理论,以此分析企业扩张的新的特点,卡曼和施瓦茨认为:最有利于企业创新和扩张的市场结构应该是垄断竞争市场。20世纪7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E·曼斯菲尔德和z·格里列希斯对技术创新所引发的企业扩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近期的研究有波特的市场拓展理论(1984,1985),他运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考察企业竞争扩张行为,认为一个国家企业扩张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在考察所在产业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最佳竞争战略。

2.企业扩张内生决定论

由于外生论无法解释处于相同行业相同阶段的企业扩张为什么还存在巨大的业绩差异等许多客观现象,从此企业扩张的研究开始深入企业内部。但这些理论也存在主要从内部来考虑扩张问题,而又忽视企业扩张也是外部环境作用的产物。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长期利润来源的基本条件。西方学术界对企业能力的研究最早是菲利普·萨尔尼克(1957)对管理过程的领导能力的分析。随后,企业能力理论开始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而又互为补充的流派:一个是企业资源基础论被称为是资源决定论。1959年彭罗斯通过企业内的管理资源的扩大来论证企业的成长,她把管理功能纳入经济分析,在她看来吸收新的管理人员和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企业扩张的核心。沃纳菲尔特提出了公司内部资源对公司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奥利弗认为企业在获取配置资源的能力上的“异质性”决定企业获取高额回报率的可能性(1997)。因此资源能力成为保证企业扩张获得超常规利润的最基本条件。另一个是核心能力学派。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探讨了核心能力对企业成长的重要作用,认为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或能力的集合,企业能力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后来经过G·匹萨诺、N·J·福斯、A·贺尼等人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得以更加深入地发展。随着进一步深入研究,契斯、A·苏安等又提出“动态能力观”。钱德勒(1992)提出,企业扩张的动力是企业的组织能力。契斯(1994)认为:应该采用一种整体的视角,涵盖与企业能力建立相关的整个过程、整个企业的内部知识和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外部的交易过程。显然,企业的知识和企业能力是企业经营范围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7]。

近些年来,一些管理学家开始重视对组织生命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佛龙(1965)最早提出来了产品有生命周期。伊查克·艾迪斯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系统理论(1989)认为,企业扩张可以理解为企业生命周期的内在需要。后来哈佛大学教授L·T·韦尔斯和D·J·利克劳等发展了该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三)企业扩张的有效边界

企业规模扩张到什么程度为所谓最佳?理论家们关于企业边界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中企业被抽象为在市场和技术的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入一产出的转换器”,企业的边界主要由生产中的技术因素决定。新古典经济学在通过生产函数对静态最优企业模型的分析,在给定生产函数、投入和产出的竞争市场价格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按利润最大化,即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对投入和产出水平作出选择,以此为基础可确定企业的最佳生产规模,从而也决定了企业是否需要进一步扩张。马歇尔提出了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其认为生产规模是由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共同决定的。技术经济学提出了一些定量办法:实际成本比较法、技术比较法、资本回报率分析法、经验方法等。

科斯的企业理论得出结论:企业的规模不是无限扩大的,“企业规模的界限应该定在其运行范围扩展到企业内部组织附加的交易费用等于通过市场或在其他企业中进行同样交易的费用的那一点上”[8](P90)。在此基础上,威廉姆森将科斯的企业规模决定论向实际可操作性推进了一大步,认为资产专用性是决定企业规模或边界的最重要变量。为了实现这种可操作性的成本运算,威廉姆森提出了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

彭罗斯认为企业管理能力的状况与企业扩张的可能性高度正相关,企业的规模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力量”。因此,对于一个具有创新和进取的企业而言,企业的绝对规模边界是不存在的,企业的内部资源决定了企业扩张方向和竞争的线路。契斯则认为“企业的边界在于能力的适用边界”[7]。企业家才能理论认为,企业家才能是企业规模成长的上限。在既定的企业管理体制下,企业家的决策水平和经营才能成为企业有效边界的重要制约因素,越过这个边界,较高的组织成本会导致经营的效率降低,从而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二、企业扩张行为解释模型构建与应用

(一)企业扩张行为解释模型构建

从“斯密定理”到交易成本分析,企业扩张研究之所以拥有众多的学派,主要因为研究者所处的研究时代不同,以及研究者研究的领域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各自考虑的角度过于狭窄,使得这些理论在许多地方缺乏解释力。因此,从西方主流派企业理论基础上寻求了更加符合现实的企业扩张模式十分必要。

结构主义“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模型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贝恩提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这三者构成古典竞争理论的基本框架SCP,认为企业市场绩效取决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有影响。从这一单向的因果决定关系来看,市场结构处于因果关系链的源头,市场结构这一外生的因素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企业扩张与发展虽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但这并不是企业扩张绩效相异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传统的SCP框架分析范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竞争时代的要求。外因是条件,内因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企业扩张成败与否取决于企业内部。在对外生观和内生观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对企业扩张问题的探讨应将外生观和内生观有效地结合起来,即企业扩张的混合观。企业扩张问题的研究可以从外部市场结构、内部企业能力结构两个维度交互展开,它们共同决定了企业市场扩张行为,最终决定行为的绩效。因此,在当今的“超竞争”条件下,SCP框架应该增加Capability(企业能力),我们可引入企业组织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建立一个“市场结构一能力结构一扩张行为一经济绩效”二元回归分析模型:

CPt=b0+blStructuret+b2Capabilityt+ut

式中:CPt是函数的应变量,代表企业扩张行为引致的经济绩效,是市场结构(X1)和能力结构(X2)共同决定的一个函数。u为随机干扰项,市场结构(X1)、能力结构(X2)为解释变量,t表示第t个观察值,b0是截距,b1、b2称为偏回归系数。

(二)入世后我国零售企业“扩张黑洞”现象的理论解释

企业扩张有一个合理的企业边界,零售企业扩张也不例外。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将零售业作为关系国民生计的战略性行业进行定位的,零售业的规模适度扩张尤为重要。1991年外资零售业成功抢滩登陆深圳;人世后外资零售企业纷纷加快在中国“跑马圈地”,引发我国零售企业扩张的狂潮。我国零售企业从整体上看,规模偏小、集中度低,需要规模扩张是不争的事实,但我国零售企业终端高速扩张也带来大范围的企业效率下降和企业倒闭,导致所谓“扩张黑洞”现象。金永生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零售业的经济绩效趋于下降”[9]。一方面表现为高负债、低利润率的数量扩张方式。有关研究财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国外企业,不少企业都在70%以上;我国连锁百强的毛利润率为11.95%,而外资企业平均是20.56%;净利润率这一指标国内企业普遍在2%以下,而沃尔玛在2003年度为3.5%,可以看出,我国零售企业扩张取得一定成效但成本高昂。与此同时我国零售企业普遍注重店铺终端网络数量,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入世后粤海集团旗下广南超市,刚开业就“收编”30多个网点,也正是这种不计血本的“收编”,令许多分店在选点上未能作充分论证和研究,造成了超市开业后营运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大股东粤海集团这些年无力向广南“输血”,广南的规模扩张陷入死角。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大量倒闭。仅2004年广东零售企业倒闭的就数十家,最典型的是家谊、广州福特玛超市、广州美之国花、灿坤超市倒闭。粤四大民营超市家族中东莞万章、珠海新七星、广州岛内价先后消亡。据2004年、2006年联商网统计,中国零售企业因规模扩张过度导致的企业倒闭事件分别超过40起和60起。

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我国大多数零售企业而言,这是一个由外而内引发扩张的过程与边界变化,我们可把它称为“外部诱致性”扩张行为,扩张速度缺乏能力支撑是其关键原因。其扩张合理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第一,从市场结构因素的引发边界变化可能性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扩张,驱动因素是由市场的外在压力和企业的内在冲动力形成的,企业扩张的动机盲目,手段欠科学。目前我国零售业在沃尔玛、家乐福等扩张的影响下,生存压力及发展的愿望推动零售业的新发展,成为我国本土零售业扩张的最大动力。第二,零售企业的扩张速度与管理水平、企业能力不匹配导致大量零售企业扩张失败,品牌价值也难以体现。第三,高成本扩张将引起规模报酬递减,形成规模不经济,甚至发生亏损。实践证明,生产要素不能充分利用,使单位投入的产出增量下降,其表现在零售店铺数量增加伴随平均单店销售额下降。我国的零售业规模扩张过程中忽视企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与之相协调,企业扩张不能承受持续亏损,资金链断裂,伴随扩张的同时企业大量倒闭即形成“扩张黑洞”。

三、企业扩张理论的政策含义

企业扩张是一种世界现象,是企业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基本趋势。从亚当·斯密开始,企业扩张成为一个十分宽泛模糊的概念,但可以看出,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及企业能力理论是企业扩张理论的三大基石。对于我国的理论界和企业而言,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启示和意义:

1.企业扩张理论对于现代企业理论的主要贡献就是提供了一个解释企业经营行为产生超额利润的分析工具。企业可从考虑内部的资源能力以及外在的市场地位来决定公司扩张战略以获取超额利润。由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各个企业的机会、市场和能力以及匹配不尽相同,所以如果企业拥有与众不同的资源和能力或者是在企业的价值链中拥有更为领先的组织结构,那么企业就可以很好地从这些优势中获利。

2.企业扩张理论强调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诸多相关联方面的因素形成。企业扩张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唯一因素,它以企业产品和能力的市场作用程度为依据,和交易费用、组织费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共同确定了企业经营的范围和规模。企业扩张竞争力的影响条件,逐步形成由市场结构与企业能力构成的多维价值平台,从而获得持续的扩张竞争优势。

3.从企业扩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来看,研究进程大致经历了企业扩张外生观到内生观的演变过程,这与企业经营环境时代特征有直接的关系。环境是不断地变化的,企业扩张中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企业扩张研究因而必须由外部深入到企业内部。在此基础上,我们得出企业边界是企业组织在与市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力传递的最终体现。

4.目前我国的企业扩张理论问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国外相关的介绍、阐释和简单的套用阶段,而在能力组合角度结合外部市场角度分析企业扩张的动力与能力上还很少研究,并且对影响企业扩张的能力系统的划分也未达成共识,在我国企业理论正处于研究和应用的初级阶段。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企业成长理论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是我国的企业扩张必须是建立在企业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甑朝党.技术进步与企业扩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朱启才.西方企业扩张理论及其发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4).

[3]吴忠培,施树.企业边界: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2).

[4]阿罗.信息经济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5.

[5]WilliamsonPJ.Usejointventurestoeasethepainofrestructuring[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5,73(11-12).

[6]RonaldH.Coase,theNatureoftheFirm[J],Economics,1937,(4).

[7]TeeceDJ,PisnoG,ShuenA.Dynamic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el,1997,18(7).

[8]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

[9]金永生.中国流通产业过度进入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