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济因素对企业竞争力影响论文

时间:2022-08-03 10:45:00

导语:非经济因素对企业竞争力影响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非经济因素对企业竞争力影响论文

摘要: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而残酷的竞争。如何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企业的素质,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文着重分析论述了若干容易被企业忽视的非经济因素对提高企业素质、形成自我核心竞争能力的效用及重要性。

关键词:非经济因素;企业素质;竞争能力;作用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市场竞争越来越趋于激烈。企业面对这样的环境格局,提高企业素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企业素质是一个内容丰富、外延宽泛的综合性概念,它是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创新的各个要素的质的评价。包括经济、技术、管理、道德、文化、人才等各方面的因素。企业素质是通过企业的各种能力表现出来的。因此,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就是全面培植、增强企业的各种能力,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强化核心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模仿性、不可交易性、资源的互补性、资源的企业归属性及资源的延续性特点,它可以是有形的企业资源,也可以是无形的资源形式。无论是经济的、技术的、生产的、管理的,还是道德的、文化的、人才的等资源都有可能形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一般企业更重视技术上的、物质上的、可以直接物化的或者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因素,忽视一些非经济因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推动作用。

道德诚信、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建设是近年来凸显出来的企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市场秩序和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了。入世过渡期为企业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时空条件,这可以说是企业的“最后的晚餐”。

一、树立高尚的企业道德,步入诚信经济的轨道

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道德人格,恪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在经济转型期,国内企业更多地关注企业利润,关注经济因素、经济责任,关注技术装备和科技发展,淡化了道德标准在市场经济运作及企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及至企业对公众都严重缺乏信用,从而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严重影响了企业和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失信经营必然导致经济萧条,诚信经营则对经济发展、企业壮大具有巨大的力量。中国温州的经济发展历程是最好的例证。

加入WTO后,诚信经济、企业信用建设的必要性日益突出。世贸组织的规则无不包含诚信的精神,无歧视原则、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等的有效执行,必须以诚信为基础,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中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要想赢得公众的支持,首先要证明的是自己的良好信用。信用是企业创立“企业品牌”的最基本的条件,“企业品牌”则是名牌产品的发源地,是宝贵的企业资源。诚实是最好的竞争手段。

国内市场的诚信度与国外市场的诚信度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利用入世初期的有利条件,步入诚信经济的轨道,用诚信与世界接轨,为过渡期之后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积蓄力量。

二、弘扬健康的人文精神,培植广泛的人文关爱

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果忽视文明的建设,那么它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以经济手段促使企业的成长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利益的驱动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利益条件均等的情况下,人文环境的优劣就可以决定企业的成败。如果在入世后,在面对全球激烈的竞争中惟经济手段来实施企业管理与运作,那诸如忠诚危机、信用危机乃至人才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人文精神、人文关爱应成为在入世过渡期中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弘扬人文精神就是对高尚、健康的人生意义、目标、道德、价值等的追求。良好的人文精神,可以使企业员工在对待名利得失、挫折恩怨、机会风险时有一个科学通达的态度,使企业成为高效率的整体,增强企业战胜危难的能力。人文关爱则是对人的本质、利益、需要、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所给予的充分尊重和关心。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就指出人有互爱、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动机,主张尊重人的权益,关心人的价值。只有为员工提供一个合适的心理环境,使员工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中发现自身的价值,才能在创造的热情中开发出更大的工作潜能,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使命感,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平等、自由、自主的人文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基本保证,也是员工创新意识的源泉;人文精神、人文关爱还是一种形象,良好的形象有利于信誉度的提高;人文精神、人文关爱犹如企业的基因,可以不断的延续,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提高企业法律意识,增强企业的法律力量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一个法律框架之上的,它的有序健康必须依靠法律制度的保障。入世后,我国的企业已被置于同国外企业同一市场规则的法律环境。因此,具备与竞争者同等的法律力量,已成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首先,企业应树立法治意识,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改变企业依经验、依个人意志管理,没有规范,无法可依的状态。这不仅是针对决策层、领导层,更应该让企业的所有员工具有这样的意识和知识。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执行力,才能实现依法经营的目标。

其次,企业要把握世贸组织的规则及国内外的相关法律制度。我国政府对国内的各种法律法规作了清理、废止、修定,为企业依法进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法律环境。规避各种世界市场的风险,高效地解决各种贸易争端和纠纷,充分利用各个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利益,都必须以正确理解把握WTO规则及国内外法律法规为基础。

另外,企业在入世后,必然会涉及到许多与法律有关的事项,比如,企业的设立、兼并、承包、参股、技术,外资引进、招标投标的决策等错综复杂的法律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应学会寻求法律服务,在企业相关的规章制度体系下,通过完善企业内部诸如合同管理、商务谈判、知识产权、改制重组、诉讼仲裁等法律实务管理,增强企业的法律力量。

四、树立“全员人才”观念,建设企业学习机制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最近公布了对4695位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多数企业的关注。但是对于人才的理解绝大多数企业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重视管理、科技研发人员。确实,企业的管理、科技研发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然而,企业是个有序而严密的系统,其成功的运作依赖于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环节的协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更是依赖于全体员工的努力和贡献。所以,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必须树立“全员人才”的观念。

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的人才,对企业、部门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有全面的责任。他们不仅要履行自己的专门职责,而且应该为企业的各种发展贡献力量。按照正在日、美、欧一流企业中流行应用的“超越管理”理论,只有超越被授权、超越职员结构等,才能使公司员工真正具有使命感,才能发挥出所有员工的全部潜能。

此外,重视全员培训与学习,建立企业学习机制对企业一样重要。未来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企业的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人才竞争转向团队学习力和创造力的竞争!应对入世,人才的素质更强调能不断自觉、按需、及时地学习,能从容面对变化,善于在集体中发挥自己并能否定、突破现状。因此,饱读诗书,一劳永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代之以按需学习、即时学习和终身学习,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是社会生产能力与商品过剩的时代,信息、知识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处于优势的基本条件就是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能适时、充分地获得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因此,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十分重要,以提高企业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快速识别、捕捉、加工、传递和利用的能力。

然而,由于企业信息化产品市场概念纷杂,使企业对怎样建立信息系统、选择信息化产品感到迷惑。所以,入世过渡期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对建立信息系统的认识问题和相关知识的普及问题,物质及技术层面的问题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首先,明确建立信息系统的目标和效能。简单地说没有完善的信息系统,落后的信息管理水平带来的结果就是企业整体效率低下,决策失误率高。建立信息系统就是要保证企业内外信息流通反馈顺畅,决策管理正确、及时,企业运转经济高效。

其次,了解信息系统的内容结构。企业信息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包括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消费群体信息系统、渠道信息系统、竞争对手信息系统、公众政策信息系统、国际市场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每个系统独立完成本系统的任务,并及时地按照确定的路径将有效信息或知识传递出去,为企业决策、沟通、学习、更新观念、了解全球市场以及应对各种市场变化和突发事件发挥作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管理由管理信息系统完成。

另外,处理好信息技术与企业信息系统运作之间的关系。建立有序的信息系统,借助通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支持,是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但是,如果没有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系统,最好的信息技术也不能解决企业问题。企业只有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地引入先进的技术,由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整体,在实践中逐步地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培养企业信息化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信息系统的完善高效。从而建立企业预警机制,做好处理突发事件、解决贸易争端的准备。

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全球竞争,企业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应当是全面的,远不止以上所论述的。对企业竞争力同样重要的各种经济因素、科技因素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没有提及,正是为了突出以上所述问题是容易被企业忽视,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尤为重要的特质。

参考文献:

1.方鸣.用诚信与世界接轨.中国对外贸易,2003,(2).

2.刘冀生.企业经营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张维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个性.21世纪经济报道,200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