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能力提升分析论文
时间:2022-08-03 10:39:00
导语:企业竞争能力提升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资源与能力的结合、创建核心能力、知识管理等方式形成。资源与能力两者关系十分密切,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创建核心能力,其根本点要最终转化为内部能力,保持持续创新机制。企业利用知识创造持续竞争能力的途径有两种。第一,企业要生产隐性知识;第二,企业应该形成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从而进行不断的知识创新。
[关键词]企业竞争能力;知识管理;路径研究
一、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有“相对”和“绝对”两种含义。“相对”的提升,是指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提高与进步;“绝对”的提升则是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动态升级。一般来说,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通常是指竞争能力的“绝对”提升。
就竞争能力的“绝对”提升而言,有以下几种形态。第一,个人能力提升为组织能力。某些国内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家的个人能力。这一方面制约了企业持续发展,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风险。有的学者为此大声疾呼:企业家个人的成功不等于企业的成功。因此,将企业家个人能力转变为团队能力十分重要。第二,局部能力提升为整体能力。许多国内企业各种竞争能力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有的企业营销能力强一些,有的企业制造能力强一些。因此,应按照价值链竞争原则,使多种竞争能力均衡化;同时,要通过竞争能力中的资源与能力整合模式,将价值链各环节竞争力整合成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第三,“次级”能力提升为“高级”能力。这一观点和上述第二点内容有所交叉,但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市场竞争中,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能量”特点。有的企业的市场优势主要来自于产品本身;有的企业则主要来自于渠道推力;有的企业主要依靠大规模、低成本制造取胜;有的企业则主要凭借高附加值新产品占优。这些差异,虽然与企业的战略定位有关,但是客观上反映出企业竞争力“能量”的不同。一般而言,技术(研发)竞争力能量要大于营销竞争力能量,这两者又大于制造竞争力能量。判断能量大小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经营附加值的高低、竞争对手模仿以及追随的难易程度。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是营销竞争力和制造竞争力,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积累技术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资源与能力的结合、创建核心能力、知识管理等方式形成,下面对这些内容进行阐述。
二、能力与资源的结合
资源与能力互相依赖和转化。尽管能力与资源是不同的概念,然而两者关系十分密切,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第一,企业竞争是通过商品和服务进行的。生产和提供商品与服务,资源和能力缺一不可。离开人的能力,资源难以发挥作用。离开必要的资源,人的能力再高,也难有所作为。企业的竞争能力就是能力与资源结合的结果。第二,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优秀人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就是资源和能力的共生体。一方面,经营者、技术人员和工人作为劳动力,具有资源的性质;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经营能力的基本载体,经营者、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能力的主要内容。第三,资源和能力可以相互转化。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人力投资可以提高人的能力,通过培训将知识作为资源内化可以变成人的能力;人们也可以事先将能力变成资源,而资源可以在某些方面直接替代人的能力以及利用能力还可以直接形成、开发和放大资源等。第四,要提高整个组织的能力,除了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还要努力将个人的知识资源化,以便内化为其他组织成员的能力。人的能力只有通过资源化并与资源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的社会财富。
三、创建核心能力形成企业竞争能力
(一)技术创新
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但是考虑到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技能技术的综合体,明显带有技术的特征,因此这里强调的是技术创新。从创建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可以分为组合创新与同步创新。第一,组合创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存在着三种可供选择的创新途径:工艺创新能力先导型、产品创新能力先导型、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结合。不能只强调产品创新或只强调工艺创新。第二,同步创新。任何技术创新都是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要取得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必须存在相应的基础技术。创新是两种或几种作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的结果。只有这些同步技术的相互结合,才有利于技术创新和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技术创新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有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资金、支持机制和更有创意的队伍。
(二)核心能力的整合
技术创新是取得核心能力的基础,但一般情况下技术创新的风险较高,周期较长,投入也较大。而通过对已有核心能力进行有机整合的方式来培育新的核心能力则与之不同,它是一项投入少、风险小、见效快的活动。对已有核心能力进行整合所需的不是大规模的技术创新,而是如何识别和寻找整合的机会,并从组织上加以保证。
1.核心能力整合的基础方式。对核心能力的整合有三种基本方式:(1)技术复合。技术复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结合在一个系统里,但不影响其原有的个别技术的特性。技术复合的基本点是没有创造一种新技术。(2)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是指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新技术而开创出另一项崭新的技术,其基本点是技术融合后,原先的技术失去了其特性。(3)功能性组合。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完全限于技术领域,在其他功能领域仍然存在核心能力,比如有的企业有较强的财务能力,有的企业有较强的分销能力。因此在核心能力整合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功能性组合,将技术功能方面的核心能力与其他方面的核心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发挥整体核心能力的优势。
2.核心能力整合的要求。通过整合已有核心能力是获取新的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有效地进行核心能力的整合,要求做到两点。(1)认识已有的核心能力。认识已有的核心能力是进行核心能力整合的先决条件,如果企业连现在拥有哪些核心能力都不知道,那么如何进行整合,也就无从谈起。企业应该对其特定的核心能力作出明确的界定,尽量把核心能力与包含核心能力的产品或服务划清界线,把核心能力与非核心能力区分清楚,对技术与技能作出有意义的汇集与整合,然后确定核心能力的所在。(2)突破战略经营单位(SBU)的限制。企业现有的核心能力往往分布于其下属的SBU中,由SBU的主管控制着。SBU的主管要么看不到自己所控制的核心能力与其他SBU中所保持的核心能力存在整合的可能性,要么出于部门本位主义的考虑,本能地抗拒出让自己所控制的核心能力。而同一个SBU内部核心能力整合所产生的价值又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要突破SBU的限制,从整体角度统一配置企业各SBU的核心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的创造者和携带者。
四、知识管理
(一)变难以模仿的隐性知识为核心能力
各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从客观上说都完全是相同的,但由于企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不尽一致,所以它们所能发现的市场机会也不相同。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核心概念应是知识。知识从广义上可划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知识是有形的、可以识别的,可以用语言、文字、数字等表达、传递。因而,尤其是通过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它可以相对容易地融入组织战略。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这种判断和感知具有极强的个体性,难以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难以识别、常以个人知识的形式保留在个人的头脑中,是个人技能的基础。两类知识互为补充。隐性知识有四类:难以约束的技能知识或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惯例。在企业中,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是企业重要的财富,是隐性知识的具体形式,是企业最为核心的能力,而且由于这种知识往往是隐含性的、未编码,因此也是不易被模仿的,是企业最为持久的竞争能力所在。研究表明,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根源,因为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所以,获取、传递隐性知识的能力成为开发持续竞争能力的关键。
(二)组织学习是获取竞争能力的动力
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独特资源、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与整合的过程。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积累与整合,使企业具备了独特的、持久的竞争力。企业知识理论也认为,隐藏在核心能力背后并决定核心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企业核心能力也表现为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通过不断地组织学习而得到和更新的。如果把组织中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称为能力“基因”,那么企业组织中一个团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构成了单项核心能力,而整个组织的学习则整合单项核心能力,构成了一个能力体系,形成了企业整体核心能力。也就是说,学习是使企业的个体能力向组织能力转化、最终形成核心能力的必要手段。知识的共享、经验技能和失败教训的共享,是企业组织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使个人的能力、知识转化为企业集体的组织能力和知识。
企业竞争能力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开拓新的竞争能力的根本。企业的竞争能力来源于核心能力,核心能力表现为一些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组织学习而得到更新,因此核心能力的培育和组织学习是不可分割的。与企业知识密切相关的个人和组织的学习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识积累,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组织学习是一个企业获取、创造和传播知识的过程,是对存在于组织内外的知识加以收集、存储、传播、运用并融合的一系列活动。企业竞争的基础是企业获取、传播、共享知识的能力,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习。由于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不是每一个员工知识和能力的简单加总,而是员工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促进个人知识和能力向组织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使知识和能力聚焦,产生更大的合力。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使企业内个体和群体之间能够高效率地理解和交流知识。首先,必须学习企业生存所必需的外部知识;其次,还要学习和积累经营活动中的经验和知识。
- 上一篇: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管理论文
- 下一篇:山药生物学栽培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