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跨国经营论文
时间:2022-07-19 09:05:00
导语:国内企业跨国经营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海尔集团是中国主要的家电生产商,也是国内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典范。海尔的跨国经营引发了一系列思考:
一、大势所趋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的跨国经营成为发展的必然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贸易壁垒的大量减少和国民待遇的实施,一方面,外国商品和服务将更容易挤入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国外大型国际企业将增加对我国的投资,进一步挤占国内市场份额。这将使国内商品和服务市场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使国内企业面临更加困难的经营局面,它将迫使企业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在更广阔的空间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获取稀缺资源和市场份额。
海尔发展跨国经营正是在国内家电行业迅速发展、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价格战在家电领域中频繁发生的背景下进行的,国内市场生存空间的挤压是海尔走出去的内在需求。激烈的竞争环境迫使企业去寻求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2.经济全球化下跨国经营成为企业发展的一般要求
经济全球化以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主要表现形式,以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性增强为特点,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和消费各环节的一体化趋势,这种趋势的实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小。
此外,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各种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对跨国活动交易成本的降低最为突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在全球范围的优化组合,改变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海尔的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下,在全球范围内调配生产要素的企业会有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也说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的跨国经营将由企业发展的特殊要求变为企业的一般要求,这也是企业走出去的外在动力。
3.新的贸易壁垒迫使企业进行跨国经营
在世贸组织规则下,国际贸易在走向自由化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贸易壁垒,这给企业进行国际贸易增加了难度,企业只有通过走出去的办法,才能绕过这些壁垒。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竞相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如印度贸易保护很厉害,但企业可以通过到印度来料加工、出口零部件或半成品到印度组装等方式,绕过贸易壁垒,开拓印度市场。
再比如在政府采购问题上,各国政府为了扶植本国企业的发展,解决本国就业,纷纷制订各种对策,像美国政府每年家电的采购额非常大,但对家电采购规定了一条非常严格的标准,就是不管产品是哪个国家哪种品牌,其产品必须在美国生产制造,因此只有到当地投资生产的企业,才有资格进行投标。海尔集团正是凭借其在美国生产制造的条件而在美国的政府采购中一举中标。
二、可籍之优势
1.成熟产品与本地生产相结合可以使企业保持低成本的优势
企业的跨国经营一般是从出口开始的。对于成熟产品来说,当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了跟上海外市场发展的需要,就要进行比较,以确定哪种经营方式更符合企业利益。
西尔斯(shirsch)从成本的角度建立了企业对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决策模型:
以A国企业为例,企业对B国的出口或直接投资取决于以下条件:
若Pa+M若Pb+C在模型中,Pa、Pb分别为A国和B国的生产成本;
K是企业专门知识、无形资产收益;
M是出口销售成本超过国内销售成本的差额;
C是管理和协调国外经营活动的额外成本。
其基本含义是:
当企业的国内生产成本与出口销售成本之和小于国外生产成本与额外协调成本之和或小于国外生产成本与技术丧失成本之和时,企业将选择出口贸易的方式参与国际经营,反之,企业则应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参与国际经营。
从海尔的对外直接投资看,一部分投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时国外生产成本与国内相比不会产生太大差距,那就要进行协调和管理成本的比较;一部分投资在发达国家进行,虽然生产成本与国内相比有一些差距,但由于避开了各种贸易壁垒以及通过实施本土化生产经营,管理和协调生产经营所产生的额外成本大为降低,由于家电属于成熟技术,其技术丧失成本也比较小,再加上市场容量大,企业可以进行规模生产从而取得规模效益,生产成本大为降低。总之企业在海外生产的总成本比国内低是企业走出去的考虑之首。
2.市场链与价值链的结合可以带来经营高效率的优势
传统的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可以创造价值的,这些相互关联的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它可以形成企业最优化及协调的竞争优势。
市场链同传统的价值链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二者最大的区别之处在于关注对象的不同,价值链侧重于考虑企业内部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强调内部各项活动之间的优化组合与协调,以此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市场链则更关注企业外部的市场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制约和调整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市场链的创新性正在于它适应了当地市场的需求及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非以企业生产为导向。市场链与价值链的结合就保证了在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条件下,努力使企业价值链各链节增值强度的最大目标。如海尔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的调整,以达到市场链与价值链的统一。
首先,把原来分属于每个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完全分离出来,整合成独立经营的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范围内统一营销、统一采购、统一结算。
其次,把原来的职能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如人力资源开发、质量管理、信息管理、
法律保卫等职能管理部门全部从事业部中分离出来,以集团的职能中心为主体,注册成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
最后把这些专业化的流程体系通过“市场链”连接起来,经过整合,集团形成直接面向市场的完整的物流、商流等核心流程以及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等支持流程体系,这样,海尔市场链流程模式就具有了“三化一中心”特征,即组织结构“扁平化”,流程关系“市场化”,运行传导“信息化”和“以顾客至上为中心”。
3.售后服务与产品相结合可以创造差异产品的优势
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经营理念要转变,即从原来的为顾客提供其所需要的更优质的产品延伸到产品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各种服务活动上。
因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依靠科技取得竞争优势并赚取超额利润已较难维持,许多产品的制造工艺,尤其像海尔这类机电产品已达到相当标准化的程度,可改进余地非常小,即使有厂商生产出高档次差异产品,也很快会被其他厂商模仿。因此要赢得消费者,必须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尤其是服务所创造的竞争优势是不大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因为服务所带来的独特个性源于企业独特的背景、经营方针和企业文化及日积月累的努力,即使有模仿者,其成本也是很高的。
海尔的跨国经营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海尔集团曾提出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口号,其本质并非是实体性的产业转移,而是观念性的产业转移,实际上是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经营理念的转移。这种转移意味着海尔向所有顾客提供的将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最大限度使顾客满意的“海尔服务”。“海尔服务”既不是单纯的服务,也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服务与产品的整合。
4.创新技术与市场需要相结合可以带来市场新需求的优势
我国跨国经营的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大多为成熟、适用型技术。这些技术也存在技术创新问题。而这种创新的“新”主要表现为改进和提高,它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技术创新目标国际化原则,即使每一项技术创新都从高起点出发,从全球范围考虑,全面动态地了解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利用国际科研已有的成果为基础制定主攻方向,如海尔研制无污染超节能冰箱;
二是,技术创新课题市场化原则,即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开发课题与用户难题相结合,消费者的不满和建议都是技术难点,企业围绕难题开展课题研究和公关,使科研成果能“创造市场、创造用户”,如海尔研制的小小神童洗衣机极大地满足了夏季市场的潜在需求;
三是,技术创新成果商品化原则,这一原则实质是对上两个原则的检验。与此同时,根据市场潜在需求和细分化原则,对一项产品进行不断的多样化的延伸开发,使产品系列化,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如海尔集团在洛杉矶、阿姆斯特丹、东京、里昂、蒙特利尔和美国硅谷建立了海外设计分部,帮助本部专门开发适合当地人消费的家电产品,海尔现已批量生产适合欧、美、亚不同消费者需要的不同功能的家电产品,因而较快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5.企业控股与品牌相结合可以取得规模经济的优势
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规模经济、品牌和产品差异都可以成为厂商竞争的重要优势。根据海尔的经验,企业要进行跨国经营,首先要树立品牌意识,创名牌。没有品牌的商品很难打开市场,更不要说占领市场。而品牌是与规模经济相辅相成的,有品牌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规模生产,有规模生产就能带来规模效益。海尔集团的海外子公司大多采取合资的投资方式,兼并现有的国外企业。这种方式同在东道国建设新厂或采用独资方式相比,有许多优势:
首先,可以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减少资本支出,迅速扩大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
其次,可以直接占有被兼并企业原有市场,并利用其销售系统;
再次,采用合资方式可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
同时,海尔的海外投资多以控股方式进行,这样使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能以海尔品牌进行生产和销售,以保证海尔产品的质量及其产品信誉。总之,通过兼并和控股方式进行生产销售既能保证产品的品牌质量,又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使品牌与规模经济的互动效应很快的反映出来。
三、发展跨国经营的对策
1.加大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从企业角度分析,我国许多企业并不具备跨国公司的某些垄断优势,重要的是发现和利用国外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利用和转移这些区位优势,使企业某些相对优势与区位优势的结合充分激发企业的潜在能力。政府应集中部分资源对这些企业的跨国直接投资活动给予支持和帮助,使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最终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从我国已经走出去的企业看,主要集中于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海尔等一批骨干企业及远大、万向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政府应加大对这两类企业的重点扶植,努力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应抓住当前世界经济疲软的有利时机,制订全面鼓励的倾斜政策,如经济扶持政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政策和减免税政策。
2.企业应努力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
要进行跨国经营首先要找出企业自身竞争优势所在。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科技水平、综合国力等都因国家而异。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投资需求的规模和层次有相对差异,企业的优势也正是相对不同市场、不同竞争者而言的。
其次,从战略角度考虑,企业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具有胜过当地企业的某一特别优势,才能成功的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具体地说:
一是,核心资产优势。这一优势主要体现于企业对无形资产的占有,如专利、商标、牌号、技术、信息等;
二是,规模经济优势。这里的规模经济优势既强调大规模集中生产,又强调非生产性活动的规模经济性,它包括集中化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大规模销售网络,以及进行集中的市场购销、资金筹措和统一管理等;
三是,内部化优势。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在外部市场运用会受到削弱甚至丧失,因此对外投资企业具有强烈的内部化倾向,建立内部市场以取代外部市场;
四是,组织管理优势。包括高效率的组织结构和高水平的管理能力。
总之,跨国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企业要有意识培养这些优势,当这些优势在国内有一定基础后,通过跨国经营与当地区位优势结合,企业就会快速积累和发展这些优势,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3.加快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成功的企业都对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素质极为看重,因为有良好的企业管理才能够保证资
金得到最恰当的运用,才能把产品和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只有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真正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管理机制,企业才会受到硬预算约束,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企业才能以市场为基础决定自己的供给方向和价格水平,接受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供应市场价格机制的约束,同时也通过以市场的调节来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跨国经营中,在与国际化接轨过程中无论从管理方法或思维方式上必须与国际接轨,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4.因地制宜地创造新技术
我国从事海外投资活动的企业普遍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但是应该看到从某种程度讲我国企业某些成熟技术对发达国家某些行业及某些企业来说,具有相对优势。
虽然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市场的开拓和科技的新突破,但技术变动性使企业又能够在适当范围内加以改革,使之适合于当地条件,从而使技术本身得到发展和提高。这种技术的变动过程遵循一定的发展程序并且是不可逆转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创新的性质。
因此企业除了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创造高新技术外,在跨国经营中应进行技术知识当地化,把已有的成熟技术与当地的市场需要相结合,研发出新的技术,从而对产品进行一定的改造,特别是当某一国家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企业的适用技术、成熟技术、改造后的技术及实质意义上的创新技术都有了相应的发展空间,使其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5.积极抓好资本运营这张企业的重要王牌
曾有经济学家预言,将来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取决于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现有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工业化的规律证明,惟有在足够的生产规模,足够饱满的开工状况下,企业才能有不断改善内部管理,采用先进技术装备,降低消耗的余地,也正因为有了规模生产,品牌竞争才获得最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资金短缺,海外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克服这一障碍的思路:
一是,进行海外融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除了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外,最主要的筹资手段是利用国外资本市场筹资,包括发行股票、债券以及利用融资租赁手段筹集资金。特别是在企业跨国购并中以股票方式支付购并资金日益普遍,这种方式实质上就是利用被购并方企业所在国家的资本市场筹集购并资金。
二是,考虑选择在一些中小城市设办事处或建厂。一般而言,这类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为鼓励外商投资也相应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三是,可选择合作经营的方式进入市场,这样既可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还可分享现有资源的市场渠道。
- 上一篇:基层党组织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
- 下一篇:人事局安全生产活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