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物流外包问题分析论文

时间:2022-07-19 08:29:00

导语:国内企业物流外包问题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内企业物流外包问题分析论文

前言

迈向21世纪的物流技术,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商务物流”,而且是向整个社会实现物资供给的“社会物流”,进而在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多元化网络所必需的“全球物流”,并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和社会化的特征。作为与商流、信息流并列的物流,已经成为继劳动力、资源之后的企业第三个利润的源泉。从发展上看,生产和贸易的全球一体化以及技术进步对物流的发展都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全球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发展一方面刺激了物流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物流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国际化,对于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而言,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技术更新快、投资成本高、竞争全球化的制造环境。现代企业应更注重于高价值生产模式,更强调速度、专门知识、灵活性和革新,集中企业资源于经过仔细挑选的少数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也就是集中在那些使他们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技能和知识上,而把其他一些虽然极为重要但不是其核心业务的职能(如运输、仓储、分捡、配送等物流环节)外包给专业的物流服务商,并与这些企业保持紧密合作的关系,从而使自己企业的整个运作提高到世界级水平,而所需要的费用则与目前的开支相等甚至有所减少,并且还往往可以省去一些巨额投资。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外包(LogisticsOutsourcing)也正迅速被供需双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和需求方)所认可。在这里需要给物流外包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所谓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3PL)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目前全世界年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公司在2001年业务外包的开支上升34%,比2000年业务外包的总开支增加近3250亿美元。针对欧洲发达国家的统计,第三方物流占总物流服务份额的比例:德国为23.33%,法国为26.9%,英国为34.4%,意大利为12.77%,西班牙为18%,欧共体国家平均为20%左右,目前其需求仍呈增长趋势。相比之下,中国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的比重比西方发达国家大得多,随着生产、流通领域竞争加剧,第一方和第二方选择第三方承担物流服务的情况将会更加普遍,这也说明国内物流外包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一、企业物流外包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般而言,物流业务实行外包,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通过外包可以真正达到企业降低成本的目的。二是国际贸易的强劲增长态势要求物流服务业跟上发展。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一些专家学者曾经提出了“两维决策标准”。即物流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的物流能力。当然企业在决策是自营物流还是选择外购物流时,要从战略地位出发,看物流是否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还要考虑企业自身能力和自营物流的成本。如一些小企业,它的重点在销售部分,那么物流处理就不是关键,考虑到自身能力和自营物流成本,那么物流部分只能考虑外购物流。又如一些大的企业自身能力进行自营物流,像海尔集团,它的自营物流是较成功的,但它同时要用公共物流服务,只不过管理在它自己。因此,企业权衡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服务时,最关键的取决于物流是否构成核心能力。

首先,通过物流外包能够带来成本上的节约。

从成本的角度来看,物流行业最大组成部分是运输和库存,其他还有仓储、行政管理等部分。我们可以看一下美国物流行业的成本构成。运输占58%,库存占29%,仓储占8%,行政管理占4%,其他1%.下面,根据来自ArmtrongandAssciatesdes的资料,我们具体了解通过物流外包在供应链各环节能够节约的成本:

物流外包服务预计节约的成本(%)

路线重新设计和最优化10~15

运输模式转化10~15

库存及维持库存成本7~10

核心运输商管理和通路搭配5~10

运费谈判和审计4~5

入货运输货物整合以及运输模式选择20~25

反向物流10~15

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和企业物流外包率的上升将会给各个行业带来很大的利益。下图显示了各行业通过物流外包来改善供应链管理,从而很大程度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资料来源:PittigtidRabinTodd&McGrath)

第二,通过物流外包可以降低资产规模,从而解放出资金专心搞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我国而言,物流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由于被称为第三利润的源泉,众多国内的企业家似乎看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纷纷将企业的重点转移到物流上来,从而对本来固有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特色产品有所忽视。然而,在新的业务上就一定能取得显著成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不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经验上我都有很长一段路要去探索,要在短期取得显著成效显然不太现实。况且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如果盲目的放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无法得到保证,随之企业的生存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最好的结果是我们既要维持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顺应国际趋势,做好企业自己的物流。这时,企业物流外包似乎成为解决问题的更好的办法。纵观国际型的大企业,这种事例也屡见不鲜。

第三,通过具体事例展示物流外包给企业带来的利益

我们从全球著名的家具品供应商宜家(IKEA)与全球最大的物流服务商_丹麦的马士基(A.P.Moller_MAERSK)集团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看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宜家和马士基有着牢不可断“纽带关系”,因为宜家的“供应商家族”多年来一直在和马士基合作。两家公司长期的合作以及彼此在生意模式、价值观、商业目的等方面多有相似之处,让它们越连越紧,并且相互感染。双方可以开发的谈判,一起协调成本,战略之类的东西。

在1995年,宜家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那时只是从中国采购少量的原料,并不在中国生产销售。不过,即便当时那么小的业务也让宜家大皱眉头。宜家对物流服务商要求苛刻,对方必须在透明度、成本、物流能力、效率、

质量控制等方面满足其条件,甚至还必须有环保意识——选择不污染环境的设备、机器、物流工具和燃料等,而且在运输中,还要科学的处理污染水和气体排放问题。然而中国的物流公司有几家能这样规范呢?

此时,宜家开始怀念起马士基。因为在欧美市场它们合作的是那么的完美,马士基可以做到小到办事处,大到地区,乃至整个欧洲都保持一样的服务水平。于是,宜家开始向马士基招手了。而当时的马士基在中国并不能设立物流公司,仅仅在上海注册有一个“马士基有利集运”中国办事处。不过马士基仍然快速签署了宜家在中国市场的原料出口物流计划。马士基通过“有利集运”经香港、新加坡等地为宜家提供物流服务。同时,马士基在中国内地办事处扩充到9个。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到1998年宜家感觉中国市场大有可为,其亚太战略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同年,宜家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家居商场,1999年又在北京开了两家。随后,宜家风行中国,两年内在中国的销售额涨了43.6%,全球采购量的10%也转移到了中国。随着供应商的数量的增加以及地域分布的拓宽,宜家业务量快速膨胀,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原料进口、产品和原料出口、国内运输、仓储、配送等等,这时,需要物流服务者能够对供应链做出整体规划。而此时马士基的办事处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宜家在中国的需要了。

马士基显然不愿看到这种现象的出现。此时正执中国加入世贸之时,随着某些相关政策的开放,马士基在中国的事务显得异常频繁。这些事务主要是“指政府公关”和“市场扩张”。起初人们纷纷认为马士基之所以在中国急于扩张的原因是中国即将加入WTO,投资潜力巨大等等。不过专业人事认为马士基最原始的动机只有一个——追随客户。这就是一些专家经常所提到商业链的作用。马士基是严格遵守这个规则的跨国公司,当它的大客户在中国大量开展业务时,它不能丝毫漠视,尤其是当这些客户是马士基的全球协议伙伴的时候。

宜家和马士基在物流领域的合作是一种经典的通过供应链物流管理(即企业的物流外包管理)从而促进两个公司共同发展的事例,他们长期合作达到彼此互相促进。这同时也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型跨国公司的一种保证。在这个事例中并非简单的单指两个公司间的合作,他们彼此间还会有各自的供应商与运营商,从而也就形成了一个很长的商业链条,正是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了每个链条上的企业能够互相促进、共同赢利。对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而言,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做不大?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引导不了市场?为什么我们总是单打独斗?为什么我们企业抗击风浪的能力总是比别人差?仔细考虑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企业都是在短链条上运行,更多的业务环节都是靠企业自营来完成的。比较起来,国际的大企业发展生态圈比我们有条理、比我们规范,他们大部分都在长链条上运行,他们更注重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他们之间有一种充分的信任与默契,因此,这种企业运作比我们更加稳定。

二、目前,影响我国企业实施物流外包活动的具体因素

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合作有着诸多明显的优势。但为什么我国的许多企业并没有更多的将物流业务外包出去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影响物流外包的关键。

首先,出于制度和观念的阻碍。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抵制变化:许多公司,尤其是那些目前财务状况还令人满意的公司,不愿意通过物流外包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业务模式。此外,寻求外包物流的公司有时还会遇到来自企业内部某些部门的抵制,因为他们目前从事的工作很可能会被第三方物流所取代。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物流外包将意味着解雇大批员工,这对企业的领导人来说意味着一个非常大的风险。

2、缺乏认识:通常讲,企业对第三方物流公司能力的认识程度普遍还很低。第三方物流行业相对来说还很年轻,尤其是在中国,一些领先的物流公司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公司远远还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明显的例子就是还没有哪家公司的高级管理层里有主管物流的人员。甚至,就连“物流”也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