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时间:2022-06-18 09:14:16
导语:当代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被称为“华夏民族之摇篮,东方文明之滥觞”的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以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著称,兼具“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美誉。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不少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旅游属性,如陕西当代文学作品中就蕴含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经济与审美价值兼具。在陕西南北狭长的地域内,不同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中,孕育出风格迥异的不同作家群体。陕北作家的创作风格粗犷豪放,关中作家的创作风格深沉厚重,陕南作家的创作风格内敛细腻。来自不同地域的作家以不同的文学气质书写各自的故土家园,展示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为从空间维度上开发利用陕西文学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
一、文学地理学与文学旅游
(一)文学地理学
文学地理学是文化地理学的新兴分支,是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的组成、风格和特色,探讨不同地域文学表现出的地域特征和差异[1]。我国学者对文学和地理学间关系的关注和研究,大体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最早提出“文学地理”的概念,开创了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和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把地理元素作为影响文学作品风格的主要因素,重点关注地理环境和地域差异对作家及其作品的影响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作家创作思维和构思方式的影响,又包括作家在作品中对某一地理空间的创造性建构。作家所处的现实空间会对作家产生深远的影响,会使作品呈现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共性特征;同时作家在作品中建构的虚构地理空间,是作家个人审美倾向和创作目标与现实地理环境有机融合的结果。
(二)文学旅游
文学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亚类[2]。文学与旅游渊源深厚,随着文学地理学和旅游美学等交叉学科的兴起与壮大,文学与旅游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文学,因此,文学资源成为承载旅游资源内涵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国内学者对文学旅游资源概念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对文学旅游资源外延的界定基本一致,即文学旅游资源与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密切相关,文学旅游资源属于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体系,而且体系的核心是作品和作家,其他资源都是在这一核心资源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3]。因此,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文学资源包括知名作家、经典作品、人物形象、情节内容以及故事发生的真实或虚构场所,这些因素也成为文学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
二、陕西当代文学旅游资源的地域划分
陕西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许多陕西作家的创作既包含对前辈作家的承续,也提出了独到的艺术创作见解,为之后的作家继续开拓新的创作思路和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作家群奠定了基础。此外,许多陕西当代作品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描写十分出色,作家普遍侧重对地域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挖掘与表现,流畅的文字蕴含作家对乡土故园的缱绻深情。从地域视角出发,可以将陕西当代文学大体划分为陕北文学、关中文学和陕南文学三个板块。陕北的粗犷苍凉、关中的深沉沧桑和陕南的朴素自然,在作家笔下得到了艺术化的呈现,使得陕西山水风物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充分提升,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学旅游区域。
(一)陕北文学旅游
陕西北部地区是黄土高原的核心区域,是“革命老区”,主要城市有榆林市和延安市。这里诞生了思想,孕育了延安精神,“延安文学”引领第一代陕西当代作家走上文学道路。这一地区除了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外,人文景观多以红色展馆为主,有多条经典红色旅游线路。陕西当代文学作品中,对陕北地区的描写以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为代表。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刻画了陕北乡村劳动者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奋斗者形象,也为读者展现了陕北高原的地貌特征。沟谷发达、色彩单调的黄土高坡以及粗犷刚毅、心胸宽广的陕北人,成为这一地区标志性的形象符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重走红色道路、体验纯朴民风。小说中描绘的村镇“双水村”位于陕西省黄原地区原西县石圪节公社,“黄原”是现在的延安市,“双水村”的现实原型也随着作品知名度的提高而逐渐受到文化游客的青睐。随着同名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陕西榆林及周边的旅游资源得到关注并逐渐开发,包括窑洞分布密集而且保存相对完整,代表古老的陕北农村形态的郭家沟村、榆林红石峡摩崖石刻、高家堡古镇、沙家湾小学旧校舍等旅游景点,这些经典景点为旅游市场开拓、地域文化传承、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二)关中文学旅游
“秦中自古帝王州”,关中地区见证了13个王朝的荣辱兴衰,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旅游市场成熟,特别是著名的“关中八景”,涵盖了人们一年四季的旅游选择。关中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资源丰富,文化价值观稳定持重,文化土壤与历史文化深厚,“关中环线”的建设更是带动了这一地区生态旅游和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来看,关中地区是陕西地形最优越、最富饶的区域之一,中原文明与西域文化曾在这里交汇,文化的包容传统源远流长,文学基调宏大、雅健,呈现“重质轻文”的文学地域特征。关中文学作品以陈忠实的《白鹿原》最为瞩目,小说细腻真实地描绘了关中人民的生活图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关中人民的生命意志。如今,这些艺术形象在白鹿原影视城中得以重现。其中白鹿村的建设以小说为原型,再现了关中平原上传统的自然形态与生活方式。除白鹿村外,影视城中还建有滋水县城、景观步道、创意文化区、游乐园等多个主题区域,集关中地区的建筑、历史、宗法文化以及居住、饮食、曲艺等民俗特色于一体,意在彰显“身在白鹿,远望天下”的景观文化。除《白鹿原》外,作家冯积岐的《关中》《村子》也充分展示了关中的别样风情。
(三)陕南文学旅游
陕南气候温暖湿润,有高峻挺拔的秦岭,自然资源丰富,山清水秀,生产方式多样,生活方式自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而陕南文学语言颇具灵动感。王蓬笔下的陕南汉水流域和贾平凹笔下的秦巴山地都洋溢着浓郁的地域风情,一脉相承的民俗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文学作品人物的言行举止间展现得淋漓尽致。陕南文学以贾平凹的文学作品为代表,贾平凹的艺术创作涵盖了多种地理变化,从自然到人文,从乡村到城市,从政治到世情,形成了较为完整且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学旅游研究资源。贾平凹笔下的商州清雅幽怨、古朴秀美、真实自然,使商州的远古与今朝、历史与民风广为人知。棣花镇是贾平凹的故乡,也是陕西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历史上曾是宋金和议时的一个商贸榷场,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棣花镇的古镇景区自2013年试营业以来,逐渐被打造成文、旅、商、农多个产业集聚的综合体[4]。而在叶广岑的小说《青木川》问世前,青木川这个陕西最西的古老驿镇,曾深藏于秦巴山脉深处,无人知晓。《青木川》让人们渐渐了解到这个深山古镇六七十年间的人文地理、历史风貌。特别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代枭雄》,让这个古老小镇一跃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此外,无论是汉中的油菜花海、佛坪自然保护区、金丝峡谷、高原草甸之类的自然景观,还是两汉三国主题文化遗产、盐茶古道、秦巴古镇,都能让人们从文学角度体验不一样的陕西故事。
三、陕西当代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旅游产品个性化与品质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具有文化赋能的旅游产品有持久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能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持续推动文化、文学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重要母题的进程,加快文学资源的旅游化进程,为当代文学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由此可见,文学与旅游的结合顺应了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读者与游客的双重身份使游客既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开展审美想象,深度体验旅游景观内文化的形成,还可以借助现实可感的景观和环境来达成对抽象作品的审美理解,在传统游览观赏的基础上加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从文学地理的视角审视文学旅游资源,可以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以及拓展旅游产品创意提供新思路、开辟新路径。
(一)依托文学作品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
将文学资源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把丰富的人文资源转化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产品研发的长期目标。目前,陕西当代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主流形式尚停留在静态景观营造层面。如延安的路遥文学纪念馆、西安市蓝田县的白鹿原影视城以及陕南地区的古村古镇等,缺乏动静结合、多角度与多种元素融合、能让游客参与体验的复合型产品。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都应在深入挖掘特色文学旅游产品内涵的基础上,创新文旅产品的形式与内容,活化文学旅游产品的表现方式。1.陕北地区文学旅游的开发结合陕北地区红色文化,开发游客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主题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形式。如采用“听一节党课”“住一天窑洞”“做一天双水村人”等活动形式,使游客在红色旅游沉浸式的体验中感知“延安精神”,体味时代变革中普通人的奋斗精神。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陕北地区旅游产品的层次与结构,还能以动态的方式展现陕北文化的内涵与底蕴。2.关中地区文学旅游的开发关中地区可基于时间和地理空间双重维度,立体化打造文学旅游产品,整合自然景观、文化休闲以及地域民风等多种元素,推出综合型、复合型产品系列。注重横向延伸产业链,依托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研发文创产品,实现文、旅、商协同发展,增强景区文学旅游辐射范围,在更多的情境空间中推出吃、住、游、看、听、说、学等具体参与或体验性旅游项目,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如白鹿原影视城研发、推出了多种动态参与式活动与旅游项目,如“住王府客栈、品华阴老腔”,无论是“黑娃豆腐坊的蘸汁豆腐”,还是“蓝田饸饹”,都能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回忆。3.陕南地区文学旅游的开发陕南地区文学作品中描绘的自然山川与人文历史极具吸引力,汉中、商洛、棣花、青木川、古道以及秦腔,都充斥着故事与见闻。叶广岑在小说《青木川》中描绘了古镇的生活百态,在这个被称为“遗落风尘的净土”的小镇上开发“静心休闲之旅”项目活动,能为游客描绘出一幅远离城市喧嚣的画卷,让游客在“先秦遗风尚存,青山风貌依旧”的静谧安详中体味杜甫诗句“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的意境。这种景观氛围的营造有利于激发潜在游客的出游动机和再游意愿。
(二)借助文景融合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价值
在文学作品构建出的想象空间中,“因文设景”具有较高的审美意义,即实现“因文成景,文传景名”的效果[5]。将文学作品构建的空间维度当作一个整体旅游景观看待,将文学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融合,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以及特色地域文化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价值,借助文学作品的知名度及相关衍生作品的广泛传播,打造旅游目的地IP(IntellectualProperty)形象。旅游IP作为一种独特识别物,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产品。根据陕西不同区域文学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景区特色,可实施不同的品牌化战略,如陕北的“旅游+红色文化”IP与“旅游+黄土地文化”IP、关中的“旅游+历史文化”IP、陕南的“旅游+民俗文化”IP等。同时,还可以发挥文学和旅游资源充分融合后的产业联动效应,吸引外部关联IP集聚,建立“旅游+”新业态。如“旅游+影视文学”形式,依托相关影视文学作品打造文化旅游专线,通过旅游体验提升沿线市、县、镇、村的旅游审美价值和特色文化传播;“旅游+美食”形式,以地方特色美食小吃为标志,打造目的地美食IP;“旅游+特色民宿”形式,满足游客在自然人文观光基础上的对旅游要素的完整体验需求。通常情况下,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相对固定,而文学旅游属于高品位旅游形式。借助文学作品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通过产业融合采取多种开发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市场需求疲软问题,利于开拓中高端消费市场,也有机会逐步面向低端消费群体。在今后的陕西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中,应不断更新和调整策略,使各地旅游IP逐渐丰满、市场认知度不断提升。拓展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广度与深度,逐渐将文学作品人物与事件涉及的县域、地域、市域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与设计,能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
四、结语
文学本质上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要想获得良好的文学旅游资源开发效果,吸引更多游客,应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内涵,增加地域特色文化符号,借助现代化的创新形式对文学资源进行再开发。文学旅游不仅能使更多游客找到心中的“诗和远方”的现实寄托,还能在弘扬精神文化、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梁璐.陕西文学地理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8(1):100-106.
[2]杨悦.近十年国内外文学旅游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34(2):83-86.
[3]王丽霞.文学名著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地方实践与提升路径:山东例证[J].改革,2019(9):115-127.
[4]徐翔.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陕西当代文学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8(2):42-44.
[5]吴攀升.旅游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陈姝睿
- 上一篇:私募基金投资性主体界定分析
-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商品营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