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时间:2022-12-16 03:46:42
导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宁夏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需要高质量的旅游人才支撑。目前宁夏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专业体系不够科学合理、课程体系有待完善、行业企业参与教学不够深入等问题,根据问题提出了旅游人才培养的改革模式与对策。
关键词:全域旅游;宁夏;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全域旅游发展是一种符合新时代旅游发展要求与体现新时代精神的区域旅游经济运行的模式。宁夏于2016年被原国家旅游局确立为省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试点单位,在此大背景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把全区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打造”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如今,旅游业作为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重要载体,已融入到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发展“全域旅游”是宁夏各族人民的普遍共识,更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宁夏全域旅游的科学发展与持续推进,宁夏全域旅游管理人才欠缺、专业服务意识不强、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宁夏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推动宁夏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举足轻重,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宁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在宁夏开设时间相对较晚,1993年,宁夏大学历史系下设旅游管理专业(专科),开启宁夏旅游管理专业之先河。随后,北方民族大学、宁夏旅游学校、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陆续开设该专业。截至2019年,宁夏共有18所院校设置旅游管理类专业,其中本科院校3所,大专(高职)8所,中专(含高中职)7所。随着近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各院校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旅游专业人才在培养质量和数量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宁夏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专业体系不够科学合理。近年来,伴随着宁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部分院校旅游专业受到市场需求驱动,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主动地增设了旅游电子商务、会展经济与管理、葡萄酒旅游等新专业,但是这些专业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指导,师资队伍不完备,课程设置不够规范,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相对落后,专业教学过程中有些学校忽视了市场需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少核心课程体系,无法对学生开展系统科学的培养,学生的专业与其综合素质都难以与社会需求对接,毕业学生就业情况不乐观。(二)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目前,一些院校开设了部分专业性不强且重复性的旅游专业课。课程内容和框架之间具有重复性,如《旅游资源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等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导致旅游专业学生对相同内容学之乏味,影响了同学们对该专业的认同。专业实践类课程对学生的培养举足轻重,但一些院校的培养方案中对该类课程没有充分落实,占专业课的比例明显不足。在旅游智慧化、国际化的时代,很多院校对于学生英语、计算机水平的要求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距离旅游业科学发展的要求甚远。另外地区特色精品课程开发不够深入甚至重要内容缺失,旅游创新创意课程的质量差强人意,限制了学生们对旅游业的认知和兴趣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部分院校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缺乏市场需求调查,即使一些院校开展了前期问卷调查,但在后期工作中并未及时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导致课程体系仍然以固有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为导向,缺乏系统性、创新性和重点优化,人才同质化现象凸显,难以与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旅游人才的专业性和复合型需求相适应。此外,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院校对专业课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短板无法适应工作中的现实要求,严重影响到学生们知识体系的完整与职业生涯的质量。(三)师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现阶段,高校选拔专业教师多数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其中青年人居多,因为科研水平有限,虽拥有相关的学历水平和行业资格,即便有一些教师在企业中短暂挂职,但并不是真正拥有相关行业从业经验,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科发展。旅游学科方面的投入经费较低,导致无法引进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学科导师,从而导致高层次人才匮乏和杰出人才的稀少,难以带动院校学科建设和发展。大量的教学活动要求专业教师负责,缺乏实践、科研和教学活动参与的时间。工作量一旦增加,超过教师承受能力,则将出现重规模轻质量的情况。此外,行业准入门槛的提升,尤其是学历和职称的硬性要求,拥有丰富旅游行业实践经验的人员难以进入高校,在角色转变上也有一定难度。(四)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不够深入。随着旅游新理论、新业态的推陈出新,旅游教育如果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很难与业界无缝对接。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产学研融合、校企合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旅游企业参与宁夏校企联合教育的积极性较低,产学研融合不深。目前宁夏还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没有旅游学会和教育协会的省区,也凸显出旅游专业产教融合水平较低。其次,院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局限在实习、见习等初级合作模式,缺少校企联合研发课题、开发课程等深度合作,达不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再次,一些院校专业实训基地条件较差甚至缺失,缺乏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政+企”三方联合培养模式。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能再走院校自行开展人才培养的老路,应是“院校+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共同培养模式。地方政府、教育、文化和旅游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应适当给予开设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各院校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倾斜,划拨旅游人才培养资金,助力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各院校在培养方案中可确定“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校、政、企交流合作的基础,联合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持续增强人才对外吸引力和对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旅游行业、企业、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创新推进政校交流合作、校企交流合作、校校交流合作、国际化旅游办学教育项目的合作,进而提高旅游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一批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符合旅游新业态发展的旅游管理人才,全面地支撑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升级和服务的高效化,助力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此外,高等院校应在旅游教学资源、课题研究、研究生人才培养等方面与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建立高质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实现旅游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人才与企业共育,畅通旅游人才就业交流渠道。依托一批国家级、省级优秀旅游企业、区县重点旅游企业等资源建设一批旅游教育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积极采取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冠名培训班等职业教育模式培养优秀旅游专业人才。支持有关院校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共同开展旅游管理等相关领域重点课题的研究、项目规划设计、资源利用项目开发、成果转化等,实现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良性互动。(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全域旅游背景下,要强化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的综合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关注旅游行业的发展新趋势和动向。随着宁夏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进,要求更多的旅游人才能够掌握更广泛更新的旅游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和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在丰富学生旅游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高校旅游专业师生积极服务于旅游业的意识和能力。以支持全域旅游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本着职业和实践,注重旅游学科专业队伍建设,促进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科学合理地制定专业规划和调整专业布局,使旅游管理专业形成特优专业。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要求旅游人才在精神理念、知识储备、个人素养和管理能力上有根本性变化,高校应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根据市场需要,比如现代新媒体的兴起,培养多维发展人才。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开发与国际先进教学标准对接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借鉴、引入旅游企业岗位规范。进一步提高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积极地推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考核评价。合理确定专业分工,通力合作,构建一个层次鲜明、结构合理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队伍体系,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建立市级旅游主管部门,通过建立院校旅游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信息定期及时的机制,引导旅游行业有关部门和院校合理地确定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规格,科学地定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根据旅游行业动态和人才市场需求加强旅游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旅游专业能力,全面促进“旅游+”的人才培养。(三)东西部合作培养模式。随着信息化教育的进一步推动,智慧校园、网络教研又扮演起新的角色,架起了异地教育协作的桥梁。西部地区智慧旅游发展起步晚,而宁夏作为全国旅游信息化相对滞后的省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东部智慧旅游发展较好城市的交流,学习优秀经验,并搭建东西部旅游发展合作桥梁。东西部教育的协作,使两地教师通过网络互动录播视频连线,开展课堂教学观摩、互动教学模式、在线交流研讨。此外在专业教育中对口帮扶,吸引东部优秀旅游专业教师前往宁夏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进行挂职交流。通过挂职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深化协作,优化教学资源,引进东部师资力量及教育理念,共同推进东西部旅游教育优质资源协同发展。
三、创新旅游人才培养对策
(一)实行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构建着眼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与教师学术生涯发展的创新型导师制,以旅游专业人才充分掌握旅游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前提,大力推动教改,根据全域旅游的需求完善课程计划,升级教学方案,提升培养水平。导师制是结合学生个性与选择,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指导学生学习和技能训练就业。导师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的专业成长、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为学生在未来进行学业规划、学习方法、创新思维、创业就业等提供了多方面的培养和指导,形成“学科专业+活动指导”的创新型导师制培养模式。创新型的导师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导作用,使新型的师生关系得到充分发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和个性发展,推动了教学、团学、科研一体化,构建合作与互动的教学育人协作机制。(二)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目前情况来看,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水平仍然不能很好的满足宁夏旅游管理学科发展的基本需求,高水平团队较为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宁夏旅游的持续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培养和提升旅游管理教师队伍,鼓励旅游管理教师前往国内外专业院校进修,邀请外国专家来华任教,推动与国外知名旅游院校合作,定期交流学习,长期持续进行有效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培养和提升旅游管理教师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将教师培养能在高校教学,能在实习工作中指导学生,能解决旅游行业问题的全方面发展教师。应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质量,鼓励现有教师在培养手段创新的方面,围绕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应进一步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让教师走出校园,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专业技能,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以有效增强学生对旅游业的认知。发挥各类教师的特长和优势,理论型导师和技术型导师并重,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培养国际性人才、创新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同时吸引一批有经验的旅游从业者作为校外导师,全方位提升旅游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层次和理论层次,形成专业交叉、优势互补的师资团队。此外加大旅游学科经费投入,引进学科优秀导师,带动院校旅游学科的建设及发展,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三)优化专业课程,改善办学条件。课程设计是教学计划的核心,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课程的设计不止停留在专业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更要根据现实环境设置实践课、选修课。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其逻辑性、整体性,设置具体的技能或基础知识的专业相关课程,如开设旅游规划、旅游统计、导游业务等,强调旅游管理、商业、旅游接待等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升管理与旅游服务能力。借用旅游产业的知识和内容填补单纯旅游专业教学的短板和空白,教育教学应推陈出新,教材也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旅游市场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把最新的旅游学科理论内容和知识带入旅游专业课堂。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多种旅游新业态油然而生,因此将旅游新业态作为主要课程内容,同时增加实践类旅游专业课程十分必要。通过培养方案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课程分与校外实习分数,鼓励获得优秀实习生称号的学生,并把其校外实习分数合理地计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评中。以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论知识,再结合实践课关于专业技能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和职业发展素质。学校要结合实际的需要,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校内实训和实践场地的投入,将旅游专业课程与相关产业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在旅游课程设计上改变单一授课模式,可通过室内教学、室外实践、互动等多种形式开展,设置横向、纵向的旅游相关专业课程,避免设置重复的旅游专业课程内容。应设置一系列与时俱进的大学旅游新课程,如研学旅游、旅游大数据等相关课程,实时帮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新发展新动态。尤其是学校要设置一系列符合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专业知识课程,让学生在了解旅游业的同时更好的了解本地旅游业情况,建立学生对本地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同时学校应定期邀请旅游业的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文化旅游视野,提升学生对于旅游业的了解和认知。与相关企业合作,组织参观学习等课外实践活动,了解行业现状,对行业发展进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对行业认知的深化。此外根据旅游人才身心素质、政治素质和职业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设置公共课程,如设立体育课与心理健康课程,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课的设置则有利于学生了解当今政治形势,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思想道德素质。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培养旅游人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提高高校旅游人才培养质量。除上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之外,作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从业者,还要不断开阔国际化视野,开发国际化课程,在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宁夏文化内容,既能凸显国际化又可不断深入本地旅游文化,培养学生以国际化视角开发旅游资源的能力。(四)加强校企合作,配备产业导师,共建实训基地。加强旅游行业指导,是推进办学机制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旅游行业从业企业与各院校的强强联合,多层次多领域进行合作,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素养的旅游专业人才,也能弥补院校在单一专业和单一学科发展上的局限性。院校选择旅游行业优秀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教学方式,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课程结构设置,促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建设,让旅游专业学生在系统学习旅游理论知识的同时建立对行业的认知,在实践中自我领悟,明确自身不足和发展方向,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业收获。例如北京联合大学与首旅集团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双方合作紧密,合作长达40年之久。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和企业双方均收益。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企业则获取了大批优质人才,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根据全域旅游需要培养适宜需要的专业人才,挑选业内旅游专家以及旅游企业高管做校外导师,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旅游企业的相关实践、实习工作,运用新媒体的方式建立企业场景式的教学,企业通过校外实习的岗位可以吸纳一批高理论素质的旅游专业学生,给予在校学生更多实践参与的机会。通过与校企间的强强合作,丰富教学实践,共建实践基地,增加校内实训机会,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多方共同培养全域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钏海芳.浅谈中职生在旅游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思考[C]//向导-教育导刊,2018.
[2]王磊,刘家明.宁夏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6(04):123-127.
[3]黄绍勇.全域旅游视野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8(06):127-130.
作者:王磊 李昀霏 单位:1.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系 2.宁夏智信文旅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上一篇: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研究
- 下一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