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校企社政研究
时间:2022-07-15 08:34:00
导语:高职旅游管理校企社政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专业群建设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建设、打造专业品牌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基于协同创新的视野,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构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协作的“校企社政”合作机制、对接广州旅游产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内外资源整合优化的共享机制、组织结构要素的协同保障机制和注重就业质量成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协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群;校企社政;机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点,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一种专业建设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专业建设的高级水平[1]。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实现了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变,而内涵建设的关键是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而以专业群为单位统筹专业内涵建设则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的重要途径[2]。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广州已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客源地。广州旅游业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将广州打造成世界旅游名城和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其中旅游业增加值达到224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8%,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在广州经济的转型和旅游业发展中,孕育了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为旅游管理专业群的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一、专业群协同创新内涵
协同创新是在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协同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关键在“协同”,主旨在“创新”。协同创新就是各协同创新主体围绕协同创新目标,充分发挥主体优势,整合各创新要素,通过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深度合作[3]。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群协同创新机制是在多方合作办学主体指引下,为了实现高职教育专业群之间的整合、优化与提升。其基本内涵为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益共赢机制协调,促进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社区等在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协同培养、产学研融合、学习型社会构建等方面达到共赢。专业群建设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建设、打造专业品牌的必然趋势。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现状
(一)旅游管理专业群简介。旅游管理专业群源于创办于1984年的广州市最早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的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还包括酒店管理专业、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和会展管理与策划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群是广东省重点专业群,拥有两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院级教学团队,1个省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2名教授,3名副教授,2名高级讲师,11名讲师,其中2名院级教学名师,专业群先后建设了1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8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院级网络课程,开拓了广之旅国际旅行社、南湖国旅、康辉国旅、金马国旅、中国大酒店、广州白云机场铂尔曼大酒店、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3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30多年来,已为广东旅游行业培养培训了10000多名高素质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群根据广州经济结构、主导产业及发展方向以及学院立足广州、服务城市发展,面向高端化现代城市服务业,结合岭南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的特点,动态的调整和设置专业,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双核三方”(以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为双核,学校、企业、社区三方共育共管共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起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双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了“四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成“双向流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开办了与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支持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服务“三游”(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游船旅游)企业的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并逐步形成专业群的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二)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近30余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群在对接产业、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以及品牌知名度上普遍取得了社会认可,综合实力实力不断提高,但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专业群合作主体参与力度不够,配套制度不完善。(2)专业群内各专业设置定位不准,对接广州旅游产业群不够清晰;(3)专业群教学资源有限,多方资源整合效果不明显;(4)专业群组织成员较少,协同保障措施不到位;(5)专业群就业质量跟踪不持续,学生就业考核评价不全面。四、高职旅游类专业群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一)构建了专业群协作的“校企社政”合作机制“校企社政”四方合作办学已成为我院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办学模式[4],“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企业指导、社区参与”已成为旅游管理专业群校企社政办学水平的主要特征。旅游管理专业群以协同创新为引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学院“校企社政”合作发展理事会的基础上,组建了旅游系专业群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此为依托,构建了专业群发展的“校企社政”合作机制,制定了系列的合作制度,包括专业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培训、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资源共享、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制度,规范了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构建了旅游人才协同培养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四方联动的长效合作机制。(二)构建了专业群对接旅游产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自身特色优势,依托“校企社政”合作发展理事会以及各级专业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了由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为主体,多元参与的“专业发展规划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步、专业办学规模与产业发展周期关联、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质量需求匹配”立体式动态的协同调整机制。根据广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人才需求以及学生就业质量反馈,对我院旅游专业进行整体布局,制定了专业体系建设规划,并新开设了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成为广州市第一家开办此专业的高职院校。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根据广州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对旅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办学效益不断提升,从最初单一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成目前的以旅游管理为龙头,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和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并驾齐驱、互动共赢的格局。(三)构建了专业群内外资源整合优化的共享机制。旅游管理专业群在学校层面制定的相关制度基础上,也出台了系列的资源共享共建共用制度,不断整合现有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群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包括企业、行业、政府和社区等教学资源,建立了专业群内外教学资源的协同共建共享机制,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益,包括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专兼师资队伍、课程教学资源等。例如整合“校企社政”各方资源联合申报并获批广东省旅游管理建设专业(已验收)、广东省旅游综合服务实训基地、广东省旅游教学团队,以及一批省级、市级和院级的教改项目、科研项目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等。省级旅游综合服务实训基地不仅承担着专业群各专业系列化的课程实训(习),还为其他专业群、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提供实践教学、培训、科研、咨询和职业资格鉴定等服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四)构建了专业群组织机构要素的协同保障机制。专业群的成长除了需要专业群自身具有的内在联系与组织结构,还必须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5]。首先成立了由旅游管理专业群、行业企业、政府和社区组成的“校企社政”协同保障领导小组,为专业群建设提供组织机构保障。其次,不断完善专业群教学管理制度,出台系列的协同保障政策,提供制度机制保障。第三,围绕“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任与兼职相结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组建各专业教学团队,并激励申报院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以及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解决教师教学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提供了师资队伍保障。第四,积极申报各类科研等项目,对获得立项者给予一定经费,提供经费条件保障。(五)构建了专业群就业质量成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旅游管理专业群办学水平的高低表现从学校层面表现在人才培养对区域产业的贡献度、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以及产业导向下专业的提升度等角度来评价[2],而从学生层面则从人才培养的就业质量,具体表现在学生技能大赛获奖、进入社会时的初次就业率、初次就业对口率、就业质量、职位升迁和用人单位评价等。专业群就业质量成效的考核评价方式由学校内部单一考核评价逐步向由行业和企业主导的外部考核评价转变,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构建了专业群就业质量成效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问卷星数据定量和定性分析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提供的社会需求和就业质量跟踪服务对高职教育建立专业评价机制有较高的价值。通过麦可思高等教育第三方数据与咨询机构和专业群教师毕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近3年旅游管理专业群各专业的学生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11人次,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100%,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97%以上,初次就业对口率均达86%以上,初次就业平均起薪线3000元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96%以上,各项指标均高于省高职同类专业平均水平。每年毕业实习后不少学生留任广之旅、金马国旅、中国大酒店、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广州知名旅游企业。
三、结语
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途径是内涵建设,专业群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核心环节和体现办学特色的逻辑起点,是高职教育对接区域产业群的桥梁和纽带。而专业群机制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专业品牌、提升办学质量的突破点。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群协同创新机制是在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合作办学主体指引下,从根本上实现专业群各专业之间的系统整合、优化与提升。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群依托学院“校企社政”合作发展理事会、旅游系专业群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主动适应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广州,服务城市发展,面向现代服务业,围绕广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人才需求以及学生就业质量反馈,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群的“校企社政”协同创新机制,包括四方合作机制、动态调整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协同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由于广州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变化,产业链条纵向上不断延伸,横向上不断拓展,与之相对接的专业对接与设置以及多方合作办学主体也会动态调整,专业群的协同机制建设也将会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洪霄,董海华.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研究———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0):87-89.
[2]张栋科,闫广芬.高职专业群建设:政策、框架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8):38-43.
[3]许明录,许光日,汤波.《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2):123-124.
[4]王建军,李晓明.“校企社政”合作推进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7(1):43-47.
[5]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80.
作者:宋传敏 王建军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 上一篇:油田企业单井成本管理研究
- 下一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发展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