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研究
时间:2022-07-17 03:35:45
导语: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当前,有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同时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比如,有的高职高专院校照搬旅游本科的培养目标,有的旅游学校还挪用外国的培养旅游人才的方法,这样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严重使高职高专的教育偏离了正确的路径。
(二)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开办旅游专业的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想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全才,这样不仅造成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而且还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动手能力差,这样就体现不出旅游业的综合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尽快适应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和素质提高课。虽然课程内容全面,但没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所需课程开设。同时,高职教材良内容陈旧,缺乏特色。另外,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有校内教学实训,一般都安排在本专业的实训室中进行,比如,《导游业务》课程实训时就在实训室让学生进行导游模拟训练,这样学生单科实训的单项技能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模式构建
(一)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在确立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其次要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发展的需求;最后还要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规律及该专业的特点,因此,在培养目标中要体现以下三个特色。1.人才培养的高级性。高职高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不一样的,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属于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中职院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服务层的技术人才。2.人才培养的职业性。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能为旅游企业培养出一线的服务和管理方面的人才。3.人才培养的地区性。高职高专院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必须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情况和当地的旅游特色、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服务。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1.重新划分课程类型。依据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把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职业训练课。文化基础课是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思想、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专业课是对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和旅游技能方面的教育。职业训练课指的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环节,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旅游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2.重新界定专业方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和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指出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不应该包括酒店方向,应将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界定为旅游景点和旅行社经营两个方向。这样重新界定过的专业方向不仅可以减少相应的课程而且还使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和精简,有利于培养质量高的人才。3.合理安排实训课。实训课对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其内容有实训任务、时间、地点、实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训指导教师等。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要求动手操作能力高,因此实训课必须安排合理妥当。
(三)动态调整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对于高职高专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可以改变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它不仅可以去除过多、过时的一些知识而且还可以实施“双证书”制度。这样既解决了学生重复学习的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途径。比如把《导游基础知识》和《导游法规》安排到第二学期学习,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就可以报考方导游资格证考试,以便取得导游资格证书。2.课程内容的整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各科之间的相互联系,避免知识的重复。例如,可以把《经济学基础》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中,开设新的课程为《旅游经济学》。3.体现当地特点的内容。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还应体现出当地旅游业和文化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要选择那些显现出当地旅游业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比如:河南省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可以选择寻根文化、佛教文化、黄河旅游等内容。
作者:袁秋霞 单位: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 上一篇:高校旅游管理校企深层次合作探讨
- 下一篇: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