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之校企合作研讨

时间:2022-03-11 05:10:13

导语:旅游管理之校企合作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旅游管理之校企合作研讨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1.校企合作能有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责任、爱岗和服务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业无尊卑高低贵贱之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2.校企合作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企业来讲,其最迫切需要的是有某种职业能力的、有专长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校企合作能促使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规格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培训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1.政府相关政策的缺失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政府改革和发展为主导的国家,国家的法律、政策的支持将会成为推动我国企业界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强大动力。从我国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国家尚未出台校企长效合作的激励机制、尚未出台约束校企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设置专门负责和管理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因此,制度层面的制约是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展开的关键因素。

2.企业参与程度低

由于缺乏政策上的倾斜和有力保护,企业毫无安全感可言。校企合作中,企业普遍认为:校企合作只对学校和学生有利,而企业却无利可图。比如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为学校提供了实习基地,培养了“双师型”教师,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等;而对企业来说,只不过暂时缓解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尽管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最终还是未能解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问题。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校企合作对他们而言采取的仅是被动接受且给学校提供的资助,亦都停留在提供实习基地、员工上岗前的粗略培训、以体力劳动为主的重复性工作岗位等方面。

3.学校在观念和管理上存在偏差

首先,校方认为校企合作是企业的神圣职责,企业应将产学结合教育作为自己的义务和使命。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的任何行为都以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回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院系未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需求和身心发展考虑,往往只是根据教学任务把学生推向旅游企业,而不管酒店企业的等级和设备设施条件如何。最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原因主要是由于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且不善于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定期将专业教师委派到企业进行培训和教学实践的学习。

三、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若干对策

1.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应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一个互利多赢的职教办学形式。由于制度建设是职业教育最薄弱的环节,然而却是校企长效合作的强大动力。因此,制定校企长效合作的激励政策和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势在必行。其次,从多方面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倾斜力度。如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资力度,以此来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并对提供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收、优先安排就业等实实在在的政策上的优惠,让企业切身体会到校企合作所带来的利益。

2.企业方面

首先,企业应改变校企合作只是对学生和学校有利的错误观念。应树立校企合作是实现互惠多赢的社会价值观;应认识到校企合作教育是优化企业人才质量,减少人力资本的最佳途径和实现多赢的最佳选择。其次,改变以往被动的地位,积极扩大对学校提供的资助范围。如:向学校定期派遣资深专家和管理者,为学生进行职业前期的培训和传达该领域的最新动态,使学生提前做好上岗前的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实行工作轮岗制和分配有挑战性的工作,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3.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改变产学结合是企业的义务和使命这一偏见,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企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担的义务。多以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如对企业员工进行在职培训,以此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企业人力资本的竞争力。其次,以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和身心发展为中心选择实习单位,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盲目选择那些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人文关怀匮乏、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企业。

最后,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高职院校应提供优惠政策吸收和引进企业技术专家、管理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突出技能训练替代传统讲授为主的职教教学形式;同时,学校应定期委派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和教学实践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质量,亦有利于适时适应旅游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顺利进展,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应坚持改革开放的旗帜、坚持拿来主义,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借鉴澳大利亚的TAFE,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作用。需要以政策为驱动力,为企业建立利益相关的保障机制;需要院校为企业提供尽可能最大化的权利,让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深入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企业能以社会利益和经济发展为价值取向,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当中,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为职教的协调发展助一臂之力。

作者:张纯路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