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8-28 03:43:39

导语:旅游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旅游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跨专业公选课《旅游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无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部门对公选课的课程标准一般不作要求,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我院跨专业公选课《旅游文学》无课程标准,如果仿效旅游类专业《旅游文学》的课程标准,就与跨专业学生期待通过公选课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人文综合素质等目的不相适应。

(二)无配套教材

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对全院性的公选课一般不提供教材,教师多数是自己找资料凑合成简单的讲义,有的甚至只拿参考书目录,[1]用这样的蓝本教学,教学内容不是过于松散就是十分单调,真正想学知识的学生,听课以后只会感到失望;有的则是搬用自己所教专业课程的教材或相近的专业课教材加以压缩,进行概说,学生既感觉太专业,也激发不起学习兴趣。

(三)优质教学资源贫乏

课程无教材,教学无蓝本,教学管理部门对授课内容的监管难以到位,授课内容的随意性是不可避免的。高职院校对公选课缺少激励机制,教师花大心思花大力气用于公选课的,也是寥寥无几,挖掘、整合公选课优秀教学资源的力度不够,教学质量上不去。

(四)教学手段较单调

跨专业公选课《旅游文学》课程虽然一直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但是教师用的是单一的PowerPoint课件,尚不能熟练地进行网上景点在线对接教学,缺乏必要的教学场景,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旅游兴趣。

(五)管理评价缺体系

公选课由教务处直接管理,由学生干部轮流检查,教务处、督导团不定时抽查师生出勤。但是,谁逃课并没落实到人,也未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逃课现象。实际上,是给没有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开了方便之门。高校公选课大多考核不严格、不规范,测评学生成绩没有统一的时间和要求,也没有细则规定,考核过程缺乏监控,自然出现不合理的现象。[2]

二、如何改革跨专业公选课《旅游文学》课程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跨专业公选课《旅游文学》面对的,是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姓“公”;而现有旅游类专业《旅游文学》课程与教材,本是专供旅游类专业学生学习之用的,姓“专”。旅游类专业课程和教材的专业性与跨专业公选课的公共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公选课《旅游文学》课程决不能照搬照套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一课通吃,一成不变,非改革不可。

(一)明确本课程的性质

跨专业公选课《旅游文学》课程的性质是跨专业性,旅游性、文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具有较强旅游文学素养,人文素养,鉴赏能力,审美176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树立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

高职跨专业公选课旅游文学课程标准,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要求和学生未来工作生活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方法和素质”、“过程和效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制订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三)确立课程总目标

丰富非旅游类专业广大学生的旅游文学知识,培养其鉴赏旅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其人文综合素质,培养旅游兴趣,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即从单纯的“旅游文学教育”变为“培养人文综合素质和旅游兴趣的教育”,把德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及旅游兴趣的培养融入到跨专业公选课《旅游文学》课程的全过程。

(四)课程设计思路

为了适应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旅游文学教育的不同期待,高职跨专业公选课旅游文学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旅游性、文学性和人文性,既要使学生的旅游文学素养普遍获得提高,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发展空间。因此,课程需要有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两部分。课内学习要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20学时,1学分。每周2学时,10周完成。课外学习应该体现实践性,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五)改革教材

打造公选课专用教材,特别是精心编纂的精品教材,应是公选课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材的改革,又应该通过下述诸多方面的改革得以实现:1.观念更新。跨专业公选课教材,不能只是教师课堂教学时所依据的教学材料,同时,还应该是学生在课外自学时的兴趣读物。这种教材要实现课内教材和课外读物的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自学的结合。例如:笔者即将付梓出版的《旅游诗联解读与鉴赏概论——旅游人的金钥匙》,即摒弃了一般教材的常规写法,力争做到使之既具教材的体系性,又有课外读物的趣味性;既致力传统文化的普及性,又兼具专业辞典释疑解难的工具性;既有传统名家名篇的权威性又有现当代旅游景点的鲜活性;既具校内、校外人见人爱的吸引性,又有案头枕畔常读常新的收藏性;既有深入浅出的学术性,又有雅俗共赏的兼容性。用此作为公选课教材,是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2.增加内容。一是教材遴选案例应突出一个“广”字。应注重选择纵贯古今、涵盖各省的范例,尤其不能缺少港、澳、台、疆、藏、辽、吉、黑等地旅游文学作品的选入。应突破以往旅游类专业《旅游文学》教材内容只涉及大陆尤其是中原与东南一带的局限,为建立我国大一统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旅游格局,起补缺作用。二是教材范例解读应该突出“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旅游景点文学大多是古诗词和对联。传统古诗词和对联“导读”一类书籍的实质,从教育理念审视,多是典型的“灌输式”、“填鸭式”。改革教材应跳出传统诗联“导读”一类书籍的套路。其着眼点,不应是告诉学生结论,而应是教给学生自己去探求结论的方法,使之成为教会方法,培养能力的范本。如《旅游诗联解读与鉴赏概论——旅游人的金钥匙》,在阅读篇里先介绍阅读方法,再分类详细揭示诗联阅读的规律。3.突出德育、人文素质教育。所选文学作品应与当今旅游景点对应的思想价值高、爱国情怀深、民族精神强,艺术精湛的旅游文学作品为主体,重点是发掘其人文内涵,目的就是加强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4.突显培养学生“精神旅游”的理念。旅游,不能只理解为“实地旅游”,即认为只有身体力行、身临其境才是“旅游”;而要认识到:借助有关文学作品和网络视频想象历史,“神游”胜地,也是一种旅游──“精神旅游”。因此,跨专业公选课《旅游文学》教材还可以提示优秀旅游文学篇目或书目,与名篇相关的旅游景点网址等,让教材与网络媒体联姻,使之能随时随地进行“精神旅游”。

(六)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授课内容的遴选,应紧扣当今旅游景点中的文学作品,侧重对诗联进行鉴赏研读,指导解读与鉴赏方法技巧,精讲诗联的押韵、平仄、对仗知识,也应简介汉字的形体演变(因景点对联大多是非楷书)等知识难点。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则布置课外自学。2.教学方法改革。以教材为蓝本,以景点为主线,整合网上优质旅游文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实现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多样化。第一,将教学内容与相对应的旅游景点进行在线对接教学。例如:教学杜甫的名篇《望岳》,就可以在线对接泰山,同时介绍与泰山有关的人文地理知识,让学生领略泰山风光,感受泰山景区的人文内涵。第二,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分“基础知识、鉴赏文本、巩固难点”三个模块整合网络旅游文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或制成课件。例如:自制图文并茂的PowerPoint课件,用以介绍我国旅游景点人文概貌和帮助学生学习旅游文学知识;自建旅游文学声像资源库,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自建的网上“模拟旅游”视频资源库,帮助学生攻破教学难点,同时使之获得“心灵旅游”的审美感受。第三,布置与旅游景点文学相关的实训。例如,安排学生课外实地观赏市井民宅对联,就近观赏旅游景点中的文学现象,以之培养学生阅读旅游景点文学的习惯;也可指导学生网络搜索旅游景点文学或实地旅游观察旅游景点文学,遇到读不懂的诗联记下来,然后师生互动、团队协作解决;遇到不认识的繁体字、异体字则可以下载《简化字总表》(1986年新版),《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解决,以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七)完善管理评价体系

建立任课教师、辅导员、系部、学院教务管理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和师生互动平台。1.可建立教务教学QQ群、职教新干线等平台,便于任课教师能及时与相关管理人员反馈学生的学情和要求。2.可建立师生QQ群、职教新干线等平台,师生可以互动,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有利于任课教师尽快调节教学内容和方法。3.实行任课教师严格管理学生责任制。跨专业公选课不好管,人人皆知,必须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教师严格管理。笔者任教本课程时,让每个系的学生分别集中坐在一块,各系自选1到2名学生负责人,帮助任课教师做些管理、服务工作。例如:落实到课情况,与学生所在的班级辅导员保持密切联系等。[3]4.建立多元评价学生的体制。实行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且分别占总评成绩的60%和40%。其中,过程考核由到课、提问或互动、笔记、实训、团队协作或自主学习的记录构成,比例为2:2:2:3:1。期末考核由基本常识与创新能力等内容组成,比例为6:4。考核形式:可闭卷和开卷结合。考核时一律不得携带手机。考查内容应有旅游诗联文阅读的基础知识、旅游诗词曲名句积累,与名句对应的景点地理知识,应用旅游文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如景点名联断句,介绍自己熟悉的旅游景点或设计某一主题的旅游线路等。5.允许学生旁听。跨专业公选课《旅游文学》,是一门文以载道的又很实用的通识课,适合任何专业任何学生选修,在学生中有比较好的吸引力若想申报却没有报上的学生。任课教师可通过QQ群、职教新干线等渠道广而告之:允许未选上的学生旁听。还可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课件、实训内容以及人文内涵集中的旅游景点网址和旅游文学名著书目等在自己的QQ共享及职教新干线上[4],给那些想选修而没有机会选上或旁听的学生自学,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三、跨专业公选课《旅游文学》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1.取得了本课程体系的理论成果,推动了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在理论上形成了集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和管理方法、评价方案于一体的高校跨专业公选课《旅游文学》课程体系,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都得到长足的提高。2.改革实践效果好。该课程体系在我院进行了教学实践,学生反映:能真正学到知识,提升了旅游文学的鉴赏能力,人文综合素质,开阔了视野,激发了文化旅游的兴趣,同时也将成为文化旅游的有力宣传者,这必将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做出较大贡献,实现了课程目标。3.将成为跨专业公选课的范例,得以推广。笔者任教的本课程,同行评价好,教学管理部门在我院将此课程体系列为跨专业公选课建设的示范并加以推广,以此改革思路已经指导了我院跨专业公选课《诗词对联基础》、《影视欣赏》等课程已获准面向全院开课。本课程的改革,在2012年被“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做进一步的研究,正向精品课建设的目标迈进,向全省推广。

本文作者:张丽君工作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