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发展探析

时间:2022-08-28 02:52:46

导语: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发展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发展探析

一、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一)旅游高职高专成为旅游专业高等教育主力军

自2009年始,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基本情况,将旅游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进行了细分。2009至2012连续4年,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在校生已占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在校生60%以上[4](图1)。高职高专旅游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其在我国旅游人才需求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已经超越本科旅游教育。

(二)旅游专业高等教育人才供需现状

一冷一热“一冷”是指本科专业旅游教育已呈现相对过剩的“冷”局面。本科旅游专业教育随着高校扩招,其招生规模及院校数量虽然增加,但旅游专业本科生行业内就业率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维系在10%~20%之间[3]。邵金萍对西安市三所一本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的调查显示,2008年其就业率为20%,2009年则下降为11%[5]。麦可思研究院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本科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度三年内离职率高达66%,在“2010年度三年内离职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排行榜中列第五位[6]。结果是大学生对本科专业旅游专业认可度不断走低,旅游企业则不敢用本科生、留不住本科生。相反,高职高专旅游教育却越来越“热”。不仅发展快,而且旅游企业对专科层次毕业生需求旺盛。旅游行业内基本形成“专科生比本科生好用”的共识,专科生的升迁机会也远远多于本科生。以笔者所在的专科院校为例,旅游专业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就业率近100%,行业内就业率则在90%以上,基本上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一般都在华东一、二线旅游城市四星级以上酒店和旅行社就业,他们在酒店的转正时间、薪资待遇往往还优于本科生,显示出用人单位对其相当高的认可度。在每年安排专业顶岗实习时,都有很多旅游企业主动联系校方,希望学校能够派遣实习生,并希望能够介绍其他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毕业生,而对本科生则需求意愿淡薄。

(三)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育大发展的必然性

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与旅游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教育政策、人口与就业等因素的影响,集中表现为旅游人才供需双方相互选择的结果。我国旅游经济每年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每年旅游业专门人才缺口至少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人的数字递增[7]。强劲的人才需求推动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属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产业,服务性岗位多,而管理岗位少。一般来说,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要从服务员做起,需要5年以上的一线服务性岗位经验。这些服务性岗位门槛低,社会参与度深,岗位工资相对较低。这样,旅游管理本科生会产生巨大的职业失落感。从一个求职者的角度来看,大学甚至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酒店当服务员,抛开其他因素,单从经济利益分析也是不理智的,因为以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低工资,回收大学教育的高投资是很困难的[2]。这样,其行业就业率低、离职率高,也就不奇怪了。对于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毕业生,他们与旅游行业人才的学历现状基本一致,不受排挤,其职业期望适当,职业兴趣稳定,更愿意从基层干起,因而深受旅游企业的欢迎,成为旅游企业用人的优先选择。正是由于人才培养的“高契合”,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育迎来大发展契机,主体地位成了必然的选择。

二、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的创新发展

当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已证明,高职高专旅游教育是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最优质的资产”,而本科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相对过剩”的必然改革,还会给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育让渡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育必须加快发展,在扩张规模的同时,要走内涵创新之路,扛起为旅游行业培养“用得好、留得住、有潜力”、满足行业需求的旅游专门人才的重任。

(一)定位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产学结合的办学方针;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突出应用性、职业性、开放性的职业教育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思路。同时,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技能”提升到“高素质旅游管理技能型”,使得高职高专旅游教育成为我国旅游业基层和中层管理与服务人才并举的主要平台。关键是处理好专业知识、能力(技能)、职业素质三者关系,进行“潜力”培养,即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二)结构创新:调整专业设置,适应旅游产业发展2011年,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36.54万人,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占50.26%,旅游外语专业占12.56%,其他专业占37.18%[4]。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调研数据显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占总数的82.74%[7]。此数据表明,我国的高职高专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过于集中,造成了旅游专门人才集中于酒店、旅行社的单一局面,其他旅游行业则非常少。这样的人才培养结构已跟不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必须调整专业设置,改革现行的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目录,加强涉外旅游、导游、旅游社经营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休闲与服务、旅游规划、旅游电子商务、分时度假网络管理、会展旅游、旅游资本运营、旅游卫生保健等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体制创新:学校主体与社会多方参与相结合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应坚持学校的主体地位,同时需要旅游企业的积极参与。政府要通过立法,把职业教育变成企业内生的行为,而不是外在的一种嘱咐或压力、一种被置于“买方”的、处在鼓励参与的客体地位[8]。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链接作用,行业协会应获得政府授权负责旅游企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在政府指导下,与学校合作,建立校企互动的平台,协调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构建校企合作的桥梁,保证校企紧密结合,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其中,转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被动、两可的状态是旅游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的关键。

(四)模式创新: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面向企业、工学结合、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教育要紧贴行业要求,校企互动,融合发展。校内建设全仿真实训室、生产经营性实训室,校企共建,企业培训进学校,学校教育进企业,建立跟班实习和顶岗实习机制,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针对性,重点应放在管理类岗位。另一方面,要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有潜力、高素质、兼容性好的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实现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与设备、校企共管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质量、校企共选订单学生。

(五)学制创新: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实现高定位的专业发展目标,必须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行业特点、企业需求及个人发展需求,自主选择上课的教师、选择上课时间,进行扬长教育。弹性学制必须与学分制并行,配以模块式课程计划和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样,既能从学生个体实际突出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又能够将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发展有机结合,因材施教,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课程创新:建立系统性、模块式课程体系调研表明,现行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三段式”(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执行上,过分强调技能培养、面向一线基层,忽视了基础课程系统的构建,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不足。系统性、模块式课程体系服务于高定位人才培养,应该由基础课程、方向课程与发展课程三个模块组成。基础模块具有奠基功能,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的必修课组成。方向模块使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选择本专业方向学习必须选修类课程并取得学分;发展模块具有发展功能,由大量的选修课组成,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现院校特色课程、地方特色课程。课程内容要与职业资格对接、课程教学与企业实践对接、课程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七)师资创新:完善“双师”结构和评聘制度现有专业师资结构中,传统型教师比例偏高,专业常规师资力量比较充足,“双师型”教师比例相对较低,来自行业和一线的专业兼职教师比例偏低。创新发展重点是“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既要大力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又要努力使来自服务与管理一线的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同时完善评聘制度,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比如校企之间的技术研讨、经验交流以及传、帮、带的制度化建设等。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机制有效、德艺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八)评价创新: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这些评价的信息化管理与分析,为教学质量管理、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调整创新、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2009年底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育必须乘势而为,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旅游业用人需求,同时探索系统培养,为实现旅游强国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本文作者:杨荣斌黄金琳工作单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