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合作理论基础

时间:2022-07-26 09:34:49

导语:旅游合作理论基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旅游合作理论基础

2001年国务院颁发的9号文件指出,“加强横向联合,大力发展区域旅游,各地在发展当地旅游的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地区协作配合,互通信息,客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跨地区的旅游联合”,并强调“研究和推广粤港澳地区旅游协作和一体化发展经验”。在国家宏观政策鼓励和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中国区域旅游合作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在实践推动下,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走过三个阶段。

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发展阶段

(一)初始阶段(1980-1993)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市场分割、过度竞争、旅游资源重复性破坏性开发、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旅游品牌单薄、缺乏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差、旅游管理秩序混乱等。为此,各地区相继成立了一些旅游区域合作组织,如华东旅游协作区、环渤海湾旅游协作区、西北五省区旅游协作区、华南旅游协作区等。针对这一阶段的区域旅游协作实践,理论上的主要收获:一是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改革的思想。二是形成了创立区域联合发展机制的思路。对华东区域旅游联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华东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机制改革建议。三是强调旅游业发展的关联性与全面性,提出了大旅游构想,指出了树立“大旅游”观念对于旅游业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益发展的重要性。

(二)发展阶段(1994-2002)

这一阶段也是中国国内旅游需求空前高涨阶段。应对国内旅游热潮兴起,区域旅游合作有新的推进,出现了东北四城市区域旅游联合体、北部湾旅游协作组织、川滇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等合作共同体。这一阶段理论界重视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理论突破:一是认为旅游区域协作要在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的发展。利益是合作方形成合作的基础和动力。二是从实践的角度论述了政府主导、统一规划、交通先行、共同营销等区域旅游合作要注意的六大原则。三是王衍用在研究孟子故里开发时首先提出了旅游阴影区的理论,不同旅游地之间的资源价值、知名度、开发的先后次序不同,造成某一个或某一些旅游地处在另一个旅游地的阴影之下。还分析了旅游资源“减值效应”主要原因是项目的雷同。并针对阴影问题和减值效应,提出区域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营销的建议。

(三)提升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长三角地区的《杭州宣言》引领新一轮区域旅游合作,拉开了建设无障碍旅游区的帷幕。2004年可以称作是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年,江浙沪两省一市,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在力度、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突破。这一年区域旅游合作共同体遍及大江南北,东中西部,合作主体更加积极,合作层次更加深化,合作内容更加全面。主要研究进展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多学科角度对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进行了剖析,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也面临许多现实的困惑。二是对今后区域旅游合作的走向进行了展望。从实践角度看,未来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入,在空间形态上跨区域合作的特点鲜明;在产业结构上,跨行业合作日渐成型;在资源类型组合上,多样化合作特色突出;在经营体制上,融资渠道多元化、资本合作化道路逐步显化。三是对跨越行政区域旅游地的旅游竞争合作模式和机制进行了探讨。四是概括总结了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结构模式。此外,不少学者把区域旅游障碍与行政区划体制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以行政区划调整、自然区域型旅游规划、跨政区旅游产品创新、打造无障碍旅游大市场等四项措施解决行政区之间的旅游合作问题。

二、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基础分析

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涉及多学科,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地理学、旅游学等,这些学科相关理论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提供很好的理论基础。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区域之间发生商品、资金、人口与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的相互传递过程,这就是所谓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相互作用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区域之间通过互通有无,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增加了发展机会。二是区域之间相互作用,加剧了各方面的竞争态势,造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导致新的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发生相互作用取决于四个基础条件:一是区域间存在差异性。区域之间在差异性的前提下,彼此之间存在各要素供求关系,通过供求关系寻求互补,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互补性愈大,区域间发生经济联系的机会愈多。二是区域之间存在可达性。从通讯技术、交通的角度分析,可达性是区域之间各要素存在传输可能的先决条件。传输时间和空间距离越长,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成本就越大,可达性程度就越低;各要素的经济运输距离是不尽相同的,存在很大差别,经济运输距离越短,可达性越差,经济运输距离越长,可达性越好。可达性越好,区域之间相互作用就越强。三是区域之间存在互信与友好程度。区域之间互信与友好程度越高,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越多。四是第三方干扰也是影响区域之间相互发生作用的重要因素。只要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宏观环境是和平的,不存在第三方干扰,区域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就多。旅游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经济活动,区域之间能否发生相互作用,取决于差异性、可达性、互信与友好程度和第三方干扰。如果区域旅游合作不成功,旅游流受到阻碍,就可尝试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分析其中的原因。空间作用理论揭示成功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在机制。

(二)区域合作理论

由于各区域利益诉求存在差别,区域合作应遵循“平等自愿、互利互惠,互补优势、相互协作,风险共担”等基本原则。区域合作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由于区域间行为主体通过经济利益上的关联,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以合作形式来满足各方需求,谋求发展的优势;二是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达到扩大优势和优势互补的目的,区域间开展合作来追求经济规模扩张与实力增长。通过合作,资源要素能够实现在区域之间无阻碍流动,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和协调能力。区域合作理论揭示了各区域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通过互补优势、叠加优势和共享优势方式,把孤立的经济活动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1+1>2的效果。旅游流是区域之间最频繁、最重要的一种复合要素流,最需要通过合作以降低旅游流的空间成本,消除区域之间的旅游障碍。当然区域发展的主流依然是竞争,合作是竞争的高级艺术形态。“分”与“合”是相辅相成的,各区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也是合作的一种形式。

(三)公共产品理论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书中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是这样的,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的减少。与私人产品相比较,公共产品具有明显不同的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部分旅游产品如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是全中国的共同遗产,具有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特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如果过度开发利用公共物品,就会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性行为的产生。这些旅游公共产品的保护、开发、利用只能依靠政府完成,单靠旅游企业和市场是无法完成。还有一些旅游相关公共产品,如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卫生、购物环境、公共信息等,也需要政府出面提供。政府要努力推动旅游环境保护、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营销等事务发展,营造愉悦旅游体验环境,使辖区成为和谐、安全、诚信、友好的旅游目的地。

(四)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最早提出增长极理论,他提出了“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的著名论断。增长极理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增长极可通过自身发展或与相关产业部门之间联动来带动或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增长极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发展思路和空间组织模式。旅游业具有带动性强、关联性强的优点。正因如此,很多地方政府常常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增长极加以重点发展和培育,对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甚至整体经济发展寄予厚望。有些地方旅游业的确担起经济发展大任,在一些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兴起了一批新兴旅游城市和旅游城镇,带动当地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可以以新兴旅游城市、旅游城镇为核心,构筑区域旅游合作环、圈、带。增长极理论对于梳理区域之间旅游合作的空间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组成核心区域,核心区域经济发达。边缘区域相对核心区域,经济较为落后,两者之间界限由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来把握。核心与边缘之间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不均等的发展关系。核心处于主导地位,边缘处于依赖地位。但核心区与边缘区地位不是一成不变,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边界会产生变化,两者之间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形成区域空间一体化。”核心-边缘理论诠释了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由发展不平衡变为相互关联平衡发展的深层原因,对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具有较好指导价值与解释意义。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资源条件好的形成核心区,其余形成边缘区。促进边缘区的发展应采取联动的策略,核心区和边缘区发生关联,促进两者关系的转型和变动,达到区域旅游共同发展的目标。两者之间应是资源互补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应以交通线路为纽带,通过区域旅游合作,最终达到两者均衡发展。

(六)博弈论

所谓博弈,就是指参加竞争的各方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策略。具体来说博弈就是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方式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从区域旅游发展的视角看,各区域可看作一个行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追求区域利益最大化。在旅游资源非均衡性与独特性及国家财政有限性的约束下,各区域旅游政府和企业间展开竞争博弈,按各自最优决策行事,以达到区域效率最大。由于各方不合作,各区域理性未能达到各自预期目标。因此,为谋求区域利益最大化,各区域之间必须相互合作,不仅要考虑自身优势发挥,还要考虑与其他地区合作,以实现共赢。博弈论对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是要密切关注合作的行为主体及其价值取向,二是要关注博弈的“游戏规则”,三是要尽可能探讨如何有效协调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协会及当地居民利益关系,实现多方利益的共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