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对文化审视

时间:2022-07-22 10:33:55

导语:云南旅游对文化审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云南旅游对文化审视

一、旅游与民俗文化的现状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56个民族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主要有傣、彝、回、满、白、纳西、布依、水、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苗、僳、怒、独龙、藏、普米等少数民族。旅游业是云南的支柱产业,旅游本质上是具有社会交往活动的价值、教育的意义、个人生活方式及各种社会现象的总和,属于社会表层的文化。云南旅游特色: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立体气候、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云南是生物繁衍地、人类的发源地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地。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禄丰的恐龙化石群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说明云南是世界上重要的生物繁衍之地,同时堪称“动物王国”及“植物王国”。在云南的开远、禄丰、元谋和保山发现了距今800万—12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其中尤其以在禄丰和元谋发现的古猿化石最为丰富。这些古猿化石在早期人类起源上的作用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一直为国际学术界所关注。在历史的进程中云南遗留下了:青铜文化、贝叶文化、南诏文化、东巴文化、彝文化、康巴文化等,为云南的旅游文化添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多数少数民族区域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是一种划时代的社会经济符号,其影响结果不仅仅限于生命和流通领域本身,它迟早会带来整个民族生产性文化的深刻变迁。因此,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生产性文化的过程中,应摒弃民族文化中的封闭、保守的一面,发展其开放性的传统,更多地捕捉市场信息,并根据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合理地调整并引导生产,从而加快发展。

二、旅游发展与民俗文化关系

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雷同化”、“汉化”、“西洋化”的表现形式。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所展现的是表层的原始,(即自然馈予)未能彻底的原始或者民俗纯粹的自然。在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和不断发展进程中,无疑给我们重新认识民俗文化资源,引入了一个新的参照系。旅游业的民俗文化单一。云南呈现出多样的特殊的文化本位:特殊的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情,在国内及国际上都是最为典型与集中的。然而这些特殊的文化资源在云南旅游的开发中,能够把文化资源运用好的区域相对较少。例如:香格里拉、丽江、大理、版纳的开发相对完善,大部分借助于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其余旅游路线旅开发相对欠缺,缺乏投入。旅游资源不外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二种,自然资源构成了一定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则造就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两者相辅相成、相德彰显。若经过成功的挖掘开发,人文资源可以变成颇具价值的旅游资源,从而造就出无穷的人文景观。旅游相对于文化而言是表层的,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看不见却能给予生命力的能量。通过旅游,许多过去认为没有生命的事物突然有了生命,文化的价值意义凸显出来,这样既给民俗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同时也给了民俗以流通的平台,使得民俗兼并开发保护及经济价值。云南发展民族文化是多年来一直研究的重点,至今未能合理开发与利用好自然赋予人类的特殊的生态的文化资源。文化是无形的经济资源,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而已。文化在经济中的价值是社会的文化需求与社会物质基础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非生产性劳动经济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态和重要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通过文化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文化发展的经济性推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的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雷同旅游形式化。云南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有:观光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雪域旅游、探险旅游、漂流旅游等。在众多的旅游产品中民族文化旅游颇具特色,却未能开发的尽善尽美,总体上趋于简单。雷同的旅游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击退了旅游者的兴趣。绝大多数到云南的旅游者带着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而来,原本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本是一个很好的地域产品。如此丰富的特有的少数民族旅游在慢慢退化,转而取代的是自然的资源。具体原因在于旅游的经济价值高于文化的价值,人们转变了发展的方向。少数民族原始的生产方式在农业化的进程中逐渐被现代农业所代替,原始的生产方式因不符合现在社会的进程也将被逐步被淘汰。例如:在扶贫的进程中,农民的原始的居住场所,因不符合现代建筑的规范,将被现代的建筑群所取代。少数民族的织布、绣衣,在纺织业发展的今天,原始的纺织技术也在慢慢消失殆尽。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发展的进程中,被社会化。很多原始的民俗,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只能在书籍与博物馆才能参见。旅游业产生出亚民俗文化。云南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在版纳植物园里上演的民俗文化却以另一种文化形式出现,爱伲抢婚发展出带有经济利益的亚民俗文化,即不属于本民族的文化本质,抢婚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婚俗。由男子通过掠夺其他氏族部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亦名“掠夺婚”。抢婚习俗的由来,一般认为是古老的掠夺婚(也称劫夺婚、抢劫婚)的遗存或变异。掠夺婚盛行于以男性为中心的游牧时代。所以成为部落与部落、民族与民族发生斗争时的掠夺对象。在版纳植物园的抢婚却参与经济的交易的文化再现,原本游客参与互动的游戏体验少数民族的抢婚项目,使游客从中认识到民俗的一种文化,在现实的展现过程中,开发变相为文化经济产业,违背了民族的文化本质。

三、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新审视

如何开发利用云南的民俗文化资源是云南旅游开发的重点。结合国家对文化发展具体要求及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计划。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云南民俗文化进行新的梳理及加强保护再挖掘,对民俗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二者皆有利。消失殆尽的民俗文化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在国家大力提倡保护非遗的过程中,云南做为天然的非遗自然博物馆,更应该履行保护好文化遗产重要职责。首作领先的创新模式,给民俗文化以保护。我国所奉行的民族文化繁荣与多民族共存的大一统的思想,目的之举在于全民族的团结,云南特殊的民俗文化多元性将带来新的机遇。在发展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能借助一个活性的动态产业带动一种静止的民俗文化产业将带来一个共赢得状态。云南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们共同为云南这片广袤的土地谱写了新的篇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在历史上,这里有过辉煌的青铜文化,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孕育出了蜚声海内外、成果骄人的南诏文化、贝叶文化、东巴文化;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学创作含珠蕴玉,神话及史诗弥补了汉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憾;这里的民族传统服饰、歌舞、建筑各具特色、独特一帜。在现代,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又相互交融,相映成辉,较好地完成了对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巨著增添色彩,成为中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熠熠发光的明珠。如此丰饶的民族文化是旅游业开发的切入点,以动态形式从表面进入民俗文化,不能停留于现状,动静相宜,更好的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

旅游业是云南的支柱产业,为保护民俗文化,以经济手段促进保护,旅游经济的一部分转化为民俗文化保护的经费,通过如此的转化将保护好固有的文化的一部分的经济基础找到保障。旅游业的兴旺也是在民族文化的吸引下带来的发展,多年来一直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固化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是社会的共性的体现。如何让云南的旅游再上新台阶可考虑再巩固民族风情、地域文化。建立修整基础设施满足旅游需求的硬件需求,以文化为软环境来塑造新云南形象。二者结合,是全省的文化及旅游民俗文化的重点。多年来,云南的以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民族文化而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然而我们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随着社会的进程在消失,原本纯粹多样性的民族民俗文化被发展、被社会、被前进。为还原一个属于云南的旅游业,而不雷同于其他旅游,云南需要在民俗与旅游之间需找一个合理的管理模式与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