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旅游重建策略

时间:2022-07-16 05:03:43

导语:灾后旅游重建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灾后旅游重建策略

1研究背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旅游业遭受巨大损失,恢复重建面临艰巨挑战。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援助下,经过顽强努力,实现了灾后恢复重建“3年任务2年基本完成”的辉煌成果,旅游业也率先成为灾区最先恢复的先导性产业,其产业联动作用逐步显现。德阳什邡市作为极重灾区之一,地震期间及之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灾后旅游业的恢复与重建问题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和研究:赵科(2009)[1]以什邡市师古镇为例,探讨灾后重建如何发展乡村旅游的问题,提出当地应克服困难,利用大破后大立的机遇,将乡村旅游科学合理地融入到农村永久性住房的灾后重建中。包文娟(2011)[2]探讨了地震灾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模式,提倡在灾后重建大背景下,灾区应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在保护好乡村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新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且造福于当地居民。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较少涉及林业种植区域灾后乡村旅游重建对策研究。什邡市蓥华镇石门村以林业种植为主,灾前乡村旅游发展已十分火爆,以其为案例,探讨旅游灾后重建对策,有助于补充现有的研究区域类型,为相似地区提供借鉴意义。

2什邡市蓥华镇石门村概况

石门村位于四川省什邡市蓥华镇西部10公里,距什邡市城区40公里,成都市100公里。海拔1000米至2000米,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12°C左右,凉爽期较长,适宜夏季避暑纳凉。全村总面积约30060亩,占蓥华镇总面积近三分之一,其中耕地面积500余亩。现辖7个组,共600余户农家,总人口2000余人,人均拥有土地15余亩。该村以林业、药材种植为主,养殖业中的跑山鸡、冷水鱼为其特色,并开发有一系列山野绿色菜蔬。1996年村两委会制定了“以农林为基础,以企业为重点,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支柱,以旅游业为后劲”的发展计划。至2008年5•12大地震前,石门村旅游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沿景区,沿公路一举兴建了跨河式、吊脚式、依山傍水式,中西式建筑的一线天避暑山庄、金铃客栈、龙门客栈、龙发农庄、杨家山庄等40多个别具山乡风味的农家乐,主要以休闲避暑度假为主,全村日接待量达3000人次,旅游年收入达360万元。

3石门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3.1石门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3.1.1旅游接待灾后恢复较快,农家乐生意火爆5•12大地震给该村旅游业带来毁灭性打击,经过三年灾后重建和旅游恢复重建,2011年游客又重新涌进了石门村,在旅游旺季基本恢复到地震前旅游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据不完全统计,7~9月份到石门村的度假游客众多,可达2000人次/日。经过省级验收合格的星级农家乐达30余家,旅游年收益可达360万元,大大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3.1.2旅游交通设施逐步完善,通达性较好通过三年灾后重建,从成德绵等地的游客到该村方便快捷通达性好;从什邡蓥华镇至石门村的公路已建成,铺设的油面路,村内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地震后对损毁路面重新修建,现从村委会至村上各组村民集聚点已建成水泥路面,村内各景点的道路基本建成。

3.1.3青山绿水、休闲避暑品质依然石门村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境内有三河十九沟,山水资源丰富,青山绿水是该村最具吸引力的资源特点。现拥有近100公里的旅游带,追虎潭、青龙潭、烂龙洞、普陀庵等景点依然美丽。石门村气候宜人,是夏季避暑纳凉的优选去处。这里的每一座山头、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寺庙、每一座小桥,都能够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述说一个生气美妙的故事,写下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篇,唱起一首悠扬情深的赞歌,让游客放松身心。

3.1.4亦村亦景、亦林亦旅的格局基本形成经过三年灾后重建及新农村建设,村民住房建设已集中建设完成,保持了村落的淳朴与自然,房前屋后花木较多,村民既从事林业生产,又从事旅游业,亦林亦旅,目前方式很多,如在旅游季节开展庭院休闲、餐饮、从事抬轿、土特产品销售等,让游人感受到山野情趣和人心的善良,可谓村里的每一位村民、每一户农家小院都是风景。

3.2石门村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与营销石门村旅游的开发虽有一定基础,但普遍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指导。大部分旅游景点市场知名度不高,辐射范围小,跑山鸡、冷水鱼等特色食品还未打造成专利性的特色食品,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管理与营销跟不上。

3.2.2产品结构单一,开发层次不高石门村的乡村旅游主要为避暑休闲度假,而参与性活动、体验性活动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游客的精神性需求。整体开发格局未形成,村内可供观赏的景区(点)较为分散,未进行旅游观光线路设计规划,不易形成整体规模,与成都周边旅游点未形成区域一体,资源共享,联合开发的格局。

3.2.3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石门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景点公共基础设施缺乏,交通设施落后,部分路段、景点的可进入性仍然较差;目的地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标牌标识等配套服务设施缺乏,服务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3.2.4服务人员素质有待增强石门村农家乐经营户文化水平不高,以往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乏市场意识和现代经营理念,除提供餐饮服务外,能够向顾客提供景区景点导游服务、农事活动指导服务、民俗风情讲解服务、农副产品导购服务的为数不多。该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限制了其提供服务的层次,制约了多元化服务的拓展,不能满足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

3.2.5旅游产业化链条偏短石门村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仅仅停留在提供农家食宿接待服务和季节性绿色菜蔬品尝方面,未能形成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多样化的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2.6旅游主题宣传不够响亮该村乡风淳朴、青山绿水。原生态景观和绿色山野食品,颇具山野情怀和养生度假价值,但未进行很好的旅游意象定位和提炼,旅游主题宣传不够响亮。

4石门村旅游灾后重建对策

4.1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

石门村已把乡村旅游纳入该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加强协调,把国家和地方对于灾后重建、农业产业化、村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旅游的发展,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发展。

4.2亦林亦旅,丰富旅游产品结构

石门村应从目前单一的乡村休闲度假向乡村民风民俗体验、乡村户外运动、康体养生、医药旅游等相结合的综合型产品结构转变。在不放松林业生产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亦林亦旅,丰富旅游产品结构。首先依托该村药材种植,增加医药旅游项目。该村“杜仲、黄柏、厚朴”三木药材和黄连等草本药材是该村的主要产业,种植规模较大,可发挥其观赏价值,开展集观赏、体验、教育为一体的医药旅游项目。其次,可充分利用地震灾后形成的新资源,开发以地震纪念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如在“5•12”地震中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空军总政委上将邓昌友、抗震救灾指挥长王维山少将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基于历史和现实,可考虑建立一个抗震救灾纪念广场,供游客参观、休憩。

4.3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旅游标识系统

石门村作为乡村旅游目的地,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交通、给排水、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水排放与处理等基础设施要从目前的建设滞后状态向符合城乡一体化内在要求的现代化方向转变。其次要逐步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旅游标识系统设计从石门村当地地方风貌中汲取精华,体现地方特色,就地取材,建议以木材为主要材质,充分考虑防水、防晒的需要,强调自然美、生态美、和谐美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力求使标识系统成为乡村景观的一部分。

4.4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服务

石门村从目前的不规范、低水平向标准化、专业化方向转型升级,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一是对现有从业人员利用旅游淡季加大培训力度,二是各级政府政府可制定吸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到农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优惠人才政策,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

4.5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富民强旅

首先,应延长农村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石门村应由单一的林业结构向综合农业、立体农业转变,延长农村产业链。重点建立跑山鸡、冷水鱼养殖、特色药材种植等产业基地,促进农业特色化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其次,应调整林业结构,加大观赏性林木栽植。石门村林业以松树、杉树为主,其成材周期相对较长,现有的市场价格不高,收益较少,对于发展旅游业而言,观赏性欠佳,且杉木林相对较暗,不利于林下黄连的生长。建议改种桂花、银杏、干果等有观光价值的经济林木,不仅不会影响水土保持,还可美化乡村旅游的自然环境,凸显其旅游观赏价值,提高经济附加值。

4.6打造特色村落风貌,突出“石门皮屋、生态休闲”主题

在整体风貌打造上,保护好在地震中保留下来的原始树皮屋,同时以沿竹溪河村落带为重点,在灾后重建的屋顶的基础上加盖树皮,形成独具特色的树皮屋旅游意象,增强了该村旅游吸引力,感受原始村落的的山野风情,突出“石门皮屋、生态休闲”主题。

4.7创新乡村旅游产品的供给模式

石门村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基本都是以农民的自家院落为载体、农民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此种模式对农民的增收致富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单家独户发展,经济实力有限,经营管理水平不规范,难以推进旅游业的进一步提升。为了将石门村的乡村旅游做大做强,可考虑“农户+协会”“、农户+企业”、企业集团开发、农户联合发展等供给方式,以农家院落和乡村酒店为载体、以现代农业产业化资源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转变。

5结语

本文以什邡市石门村为例,探讨了以林业为主的农村地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应结合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亦林亦旅;创新乡村旅游产品的供给模式,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心中地震恐慌因素逐渐降低,出游的动机与信心将进一步增加,地震灾区应充分把握机遇,变被动为主动,抓住赈灾救援形成的市场注意力,做好市场宣传工作,重振并提升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