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时间:2022-07-16 08:50:44
导语:保亭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改革部署,如何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和优势,推动保亭县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强县和旅游富民的战略目标,将保亭县打造为海南国际旅游岛中部的一颗璀璨明珠,笔者对保亭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和路径进行了系统思考。
一、保亭县文化资源特色和文化旅游优势
(一)文化资源精彩纷呈
1.绿色生态文化。以热带雨林为代表,在全岛首家国家AAAAA森林旅游景区呀诺达,穿越雨林栈道,观赏百年古藤、千年古蕨、巨大的仙草灵芝、“冷血杀手”见血封喉等热带雨林奇观,呼吸最清新的空气,畅享休闲的快乐时光。
2.黎苗原居民文化。以黎苗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殊技艺为代表,在有着海南省最丰富、最纯正的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之称的国家AAAA景区槟榔谷,展示和陈列着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个项目中的10项,其中黎锦纺染织绣、树皮衣被、竹木乐器、钻木取火等非遗项目已被搬上舞台,成为景区经典的保留表演节目。
3.养生文化。以温泉为代表,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温泉以出水温度高、流量大、矿物质含量丰富、康体保健效果好而闻名全岛。另外,在保亭高达上万个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的天然环境里,药膳美食养身,雨林美景怡情,天籁幽谷益志。不但身体发肤、五官六腑,都可以得到透彻清澈的洗涤,人的心灵亦可得以慰藉和净化。
4.乡村文化。保亭在全省率先提出“大区小镇新村”的概念,基本形式为“大景区”+“旅游休闲小镇”+“旅游村”。大区是具有吸引力并拥有众多固定客源的观光景区;小镇是延伸大景区主题文化,并将其扩展为多种消费形式的休闲性旅游小镇,同时小镇还是为周边旅游村提供旅游公共服务的基地;旅游村是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和组织运营、农民带土地参股并就地就近就业和经营的旅游村庄。目前,三道镇什进村所开创的生态农村、旅游农业和文化农民的“新三农”实践和形成的新型乡村文化已经引起省内外广泛关注。
5.节庆文化。以黎苗“三月三”、温泉嬉水节和重阳登高等活动为代表,尤以中国七仙温泉嬉水节为保亭特有节庆。黎族历来有嬉水的习俗,如泼水、打水仗、抛水标、打水鼓、过水桥、潜水等,温泉嬉水节就是根据黎族同胞的这些生活习俗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黎族传统文化的真正体现,更是少数民族独特文化内涵的延续与升华,神秘而富有情调,奇特而又源于生活。
(二)资源禀赋优势明显
1.区位优势:从全球范围来看,保亭县处于北纬18℃热带休闲度假黄金旅游带上,全球知名的度假胜地如加勒比海、夏威夷等太平洋群岛、东南亚度假地等都密集分布在这一纬度。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空间格局来看,保亭属于南部旅游组团,与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三亚相毗邻,是中部海南岛国家森林公园进入三亚的南大门,处于蓝色海洋旅游和绿色森林旅游的枢纽和交通节点上。
2.气候优势。保亭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20.7~24.5摄氏度,年降雨量2000~3000毫米。位于五指山南麓的地理位置,既阻挡了冷空气的南下,又有山风和森林的调节,故夏无酷暑,冬无阴冷,可用“温而不热,凉而不寒,润而不潮,爽而不燥”来描述。
3.生态环境优势。保亭森林覆盖率高达85.2%,城镇绿化率超过51%,检测负氧离子含量在全岛处于较高水平,可谓天然大氧吧。水体和大气质量保持着全国和全岛一流。
4.资源组合优势。保亭不但拥有原生态的热带雨林和养生温泉,仅此组合在全岛和全国独一无二,在全球也较为罕见,而且还有浓郁的黎苗文化风情和丰富而独特的热带作物资源(中国红毛丹的唯一产地)。
二、保亭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1.管理体制和资源整合机制不够完善。由于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较为宽泛、分属多个部门管理的特点,资源整合和统筹利用难度大,文化旅游融合还处于自发阶段。一是在规划上衔接不够;二是在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上缺乏沟通和融合的意识;三是文化节庆活动和旅游营销联动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2.专业人才相当匮乏。目前,保亭交通状况、人才待遇和文化教育及商业配套设施与发达市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吸引文化旅游专门人才并留住人才切实发挥作用方面仍有不少客观困难。
3.大项目引进落地力度不强,本地小型项目运作能力欠缺。一方面,由于土地储备不足,土地供应指标匮乏,外来重大项目引进落地进度迟缓,影响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本土小型项目由于设计和运营水平的制约,难以做大做强。
4.国际交流和合作规模不大,层次不高。虽然有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基地的“招牌”,但就整体而言,与岛外、境外和国外的交流合作还处在初级阶段和较低层面,特别是在文化交流和实质性合作建设项目方面还较为缺乏。
三、保亭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构想
(一)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隐形和有形的关系。省委书记罗保铭曾经说过“,旅游岛、文化岛,可谓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文化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形象地讲,这个腾飞的翅膀可引申为隐形的翅膀和有形的翅膀。有形的包括建筑、服饰、餐饮、景区、特色工艺品等。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服饰是流动的风景,餐饮贯穿于生活和旅游的全过程,特色工艺品可以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隐形的文化包括黎苗同胞的语言、生活习俗、民族歌舞、民间传说、特殊技艺、养生方式、价值理念等。目前,已有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省级以上认定,其中国家级就有4项。二是硬件和软件的关系。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文化类民生项目投资建设力度,力争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硬件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县城文化中心落成投入使用,包括影剧院、文化馆、博物馆、黎锦传习馆、图书馆等一应俱全,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县级标准,新广播电视大楼也落成使用。但在切实发挥硬件设施功能,文化资产运营管理、文化内涵的提升等方面和兄弟市县及外省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还需要着力优化和提高。三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事业要体现公益性、均等化和普惠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要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大项目带动,大企业进入,打造大型黎苗史诗歌舞商演,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料、染料生产基地建设,等等。四是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利用是最积极的保护。通过旅游平台,游客对原居民文化产生兴趣和认同感,引发原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从而树立文化自信,进而产生文化自觉,文化保护的积极性将更加增强。
(二)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1.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运行机制。建立更高层面的统筹协调机构,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作出系统和整体性安排。文化事业发展上,政府要履行相应职责,加大文化惠民工程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按照管办分离,政事、政企、政资、政社分开的原则,切实完善和优化文化经营管理中心的职责和职能,将其打造为政府文化资源整合和资产运营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探索文化设施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机制和模式,实现资源向资产,资产向资本的转化,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做大做强做精文化产业。在保证文化品位和民族艺术原真性的前提下,以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为依托,以走向市场和旅游发展相融合为方向,引进社会资源、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大胆推进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激发创造力,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2.发挥龙头旅游企业和文化旅游项目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景区和酒店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依托国家AAAAA景区呀诺达和AAAA景区槟榔谷以及“大区小镇新村”、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深入挖掘热带雨林文化、黎苗文化、养生文化、乡村休闲文化等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集中展现海南和保亭文化的精华,使广大游客在轻松的气氛中产生文化的交融和共振。同时,在土地指标、建设规划、资金投入、税收政策、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和扶持其做大做强,发挥企业和项目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3.推动旅游营销推广活动与文化节庆活动交互进行,融合运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黎苗民族节日众多,充分利用“三月三”“七夕”和“九九重阳节”等节庆文化活动规模大、层次高、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积极开展旅游形象展示和产品推介。特别是一年一度的中国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201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2011年入选中央电视台乡土盛典最具人气民间节庆活动。应充分利用这一节庆品牌,将旅游营销贯穿节庆活动始终。如,创新节庆和旅游营销融合方式,新闻会将由单一的温泉嬉水节调整为温泉嬉水节暨保亭旅游新闻推介会;寻找七仙女活动也将和旅游推广相结合,每到一地,都将举办专场旅游营销,寻找七仙女的过程也将成为保亭自然和人文资源及旅游形象展示的过程;在温泉嬉水节举办期间,将邀请知名媒体、旅行社等前来采风,集聚人气,提升名气。
4.放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辐射效应,使文化在对外交流中更加包容和富有张力。在国台办和省台办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交流基地办公场所和台湾精品展示场地已建成,初定于“七月七”前启用。保亭县和台湾方面的交流互访机制已建立,相互学习借鉴发展经验,合作交流呈扩大良好趋势。今后将进一步擦亮“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基地”这一金字招牌,做足琼台文化旅游交流文章。旅游方面,依托槟榔谷等景区,建立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交流示范基地;商业方面,依托民族风情一条街商业设施,打造“台湾商品一条街”;青年交流方面,依托保亭中小学校,创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青年学生交流培训基地;农业方面,加强与台湾农业技术交流,引进台湾农业管理模式和优良作物品种,提升保亭农业技术水平。
- 上一篇:历史作业融于课堂教学
- 下一篇:旅行社运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