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时间:2022-06-27 07:04:13
导语:重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凭借地缘的优势和便捷的交通,适应了城市人近距离休闲旅游的需要,成为人们双休日休闲旅游的首选,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巨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也明确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成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0年,重庆市乡村旅游游客总量达到1850万人次,约占当年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8.5%,表明重庆乡村旅游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目前,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如生态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节事等乡村旅游模式开发不足。(2)目前重庆乡村旅游虽然已经达到一定数量,但乡村旅游产业化程度不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重庆市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开始于2007年6月,8.2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成为中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最大一块实验田。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实现城乡共发展共繁荣,是中央赋予重庆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城乡统筹即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改革符合重庆大农村与大城市并存的特殊市情的需要。乡村旅游市场面向城市,具有良好的城乡联动机制,符合城乡统筹的需要。重庆城乡统筹的大背景,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
(一)推动乡村角色的改变
城乡统筹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进行土地的集中经营,通过招商引资和开展大规模的农业项目开发,促进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这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乡村将不再是原来单一的农业生产角色,而成为为城市提供给养和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休闲服务的角色,乡村逐渐成为城市社会和功能的延伸。
(二)一定程度上留下了剩余劳动力
直辖10年,重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卓有成效,700多万农民离开故土,到城市寻求生存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40%以上的劳动力并没有在重庆本地就业,而是去了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劳动力在外地创造剩余价值,但却由重庆为他们提供主要的社会保障,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一种剥夺。城乡统筹以民生优先,切身关注农民工的问题,诸如减轻农民税收负担、统一城乡教育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支持(比如农村子女学费免收等)、设低保、扶困户等,让农民工切身感受与其在外面苦苦地打工,还不如回来投身于家乡的建设事业中。农民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在这里居住生息,能更好地把他们的全部精力和心思投入到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之中。
(三)有利的政策倾斜
城乡统筹背景下,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建设等。这些措施中,尤其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备资金条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交通、通信、水电供应、环境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可进入性条件。
(四)科技人才的加入
在统筹城乡实验中,重庆已经从2007开始,每年向乡镇定向输送大学生,每个乡镇5名,连续5年。外来的有经验、有素质、有文化的工作者,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生力军,将城市的科技和人才有节奏、有效地向农村地区输入,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人才条件。
三、重庆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一)乡村旅游规划———塑造鲜明的乡村意象
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是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最重要的需求是乡村意象。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乡村意象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乡村聚落、建筑空间、社会状态和文化风俗。游客在乡村所体验到的乡野的宁静、乡民的质朴、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甚至那袅袅炊烟,它们都可能使游客产生在城市完全体会不到的那种似曾相识的“回归感”。从游客心理学的角度看,乡村意象是激发城市游客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根本动因。乡村意象的塑造必须强调保持原真性的乡村风光,主要体现在对居民住宅、生活设施、基础设施等硬件实体和乡村民风民俗传统等软件资源的优化。对于已经形成较高市场认同的乡村意象,要大力维护和强化;对于特色不明显的乡村,要通过规划设计,着力打造区别于周边乡村的不同景观意象。以重庆为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行了以川东民居风格为主调的“巴渝民居”工程。2010年6月25日,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提出:从现在起到2012年,建成“巴渝新居”15万户,农民新村1500个。一场“农房革命”正式展开。重庆市城乡建委组织专家编制了26套《重庆市巴渝新农村民居通用图集》,免费发放到每个乡镇,制作了5万余份巴渝新居张贴画送到每个行政村,编写了《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技术导则》《村镇风貌设计导则》以及《农房建设科教片》等,使巴渝新居建设家喻户晓。现在重庆的农村,公路500米范围内的民居都进行了巴渝民居改造。道路两旁一排排小楼错落有致,坡屋顶,白墙灰瓦,下半部分涂上青砖颜色的漆,并用白灰勾缝。这些巴渝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很像一幅中国山水画。乡村意象的塑造还必须使乡村本土文化不失本色,包括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遗迹以及乡村各行业的文化。重庆是古代时期的巴国,有传统的农耕文化、民居建筑文化、民间艺术、乡村文化遗迹等,如铜梁的龙、走马的故事、接龙的吹打、荣昌的牌坊、渝东南土家族摆手舞、秀山的花灯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文化,他们在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中都可以大力挖掘、整理,形成重庆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意象。
(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打好乡村旅游特色牌
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对游客产生定向吸引力的动力源泉。城市周边乡村遍布,人们为什么选择到某处乡村去休闲度假,是因为那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着他。如城口的老腊肉、璧山的丁家兔、来风鱼、合川的桃片、江津的米花糖、长寿湖的全席鱼、鱼洞的刨猪汤;金佛山的杜鹃花、潼南的油菜花、走马的桃花、白市驿金凤梨花、四面山的森林、仙女山的冬雪;綦江铜鼓滩的漂流、渝北统景的温泉等。这些重庆郊野乡村的吃的、看的、玩的都各具特色,正是这些特色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城市居民奔向这些乡村去旅游。
(三)乡村旅游经营———“五加二”模式与规模经营
乡村旅游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一直存在两大困境:一是周一至周五设备空置,人力、财力浪费严重,固定成本高,周末却因人手不足,接待能力又不足,属典型度假型经济。对此,乡村旅游可以将周一至周五的经营对象着力瞄准不受时间限制的老年人市场,通过一定的优惠措施吸引老年人在周一至周五结伴到乡村休闲度假,将平时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而周末主要接待上班族娱乐休闲旅游。二是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主要以个体农户为主,宣传能力、接待能力均有限,不容易形成号召力。对此地方政府可以设法组织农户走联合经营之路,形成合作经营组织,联合经营,综合利用乡村景观和农业景观资源,建设乡村特色旅游基地,从而增强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乡村旅游人才———请进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
乡村旅游管理者和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民,他们对旅游的认识、从事旅游的经验、接待水平与游客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人才的途径很多,如通过“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引进高素质人才;通过鼓励支持具有先进理念的优秀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回乡办乡村旅游;地方政府积极组织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乡村旅游专项培训学习或外出专项考察学习,提高经营者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水平。
(五)乡村旅游政策———特殊产业扶持政策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重庆“十二五”期间“缩差共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在旅游发展规划中可以单列乡村旅游规划,在政策上设法把乡村旅游作为一个特殊产业加以扶持,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障碍,包括土地使用、投资、税费等政策。在乡村旅游发展上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走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各个产业链条互相紧扣,循环拉动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真正升级,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 上一篇:中职计算机教学语言应用和情感教育
- 下一篇:做好工商行政管理统计工作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