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审美文化导游价值表现
时间:2022-05-23 10:13:00
导语:旅游审美文化导游价值表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旅游观光具有多种功能,如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审美功能等,但其中最基本的功能还是审美的功能。在旅游过程中导游服务是整个服务工作的灵魂,导游员要向旅游者传递审美信息,协调旅游者的审美行为,并且导游本身也是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与其他旅游产品所不同的是:他们具有能动性,可以通过形式美(仪表、仪容)与内容美(精神、道德、情操)的协调统一来传达和引导游客的审美情趣。因此根据旅游审美的要求,强化导游员的审美文化素养,对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发展旅游业尤为重要。
一、解读旅游审美文化的内涵
美学家叶朗认为: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就谈不上什么旅游。人们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之时;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文物,南秀北雄的石窟之际,都可使心旷神怡,情志愉悦。可见通过旅游综合性的审美实践,可以提高旅游者的审美能力和生活质量。之所以说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在于构成旅游过程的“食、住、行、娱、游、购”这六要素,不仅涉及各种不同的生活和文化领域,而且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审美鉴赏活动。比如:领略大自然的神奇,观赏古文物的神韵,窥探风俗人情的神秘,无不是集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社会美之大成,涉及阴柔、阳刚、壮美、崇高等一切审美形态,可以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对调节人类的情感状态、提高其生存质量和实现全社会审美化诸方面,具有意想不到的特殊价值与推动作用。旅游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教育。人们出去旅游在“游山玩水”的动机背景之后,实质是一种寻觅美、欣赏美的过程,旅游除了能够直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尊重需求和认知需求外,其本质属性是人类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人们在游览、观赏过程中通过对客观对象美的体验、认识和理解,得到愉悦,得到美感,在愉悦和美感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和鼓舞。例如,喜欢山水观光的旅游者,在游览时看到黄山瑰丽迷人的景色时,心情会异常兴奋,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审美欲望得到了满足,从而焕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受到了审美教育。这种美感给人的教育是非常深刻、难以忘怀的。所以说旅游不仅是传达人类既有的审美体验,而且要创造出新的审美体验。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其审美文化的体现也是多样化的。旅游审美文化的功能也很丰富,它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可以使人转换环境,调剂生活,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强健体魄,欣赏美景,拓宽胸襟,增加生活乐趣,感悟宇宙、自然和人类生生不息的规律,吸纳生命自强不息的力量,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和谐自由、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在旅游活动丰富的内容形式中,都贯穿着人类的文化观念,因此,它们也构成了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在旅游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人们实现了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旅游中有审美要求和审美内涵,这本身就是旅游的文化意蕴,它标志着人类旅游活动的文化特点。旅游活动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有游山玩水,欣赏民俗风情,了解地理、历史、文化、物产,研究人文景观、建筑特点等等。不同的旅游者有着各种各样的审美要求和文化思想,因此,他们在休闲和旅游活动中得到的审美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旅游从业者开发出具有旅游审美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有助于导游员提供符合旅游者审美需求的服务,例如让旅游者观赏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表演,自已还可以参与民俗活动、民族联欢等游乐活动,将审美欣赏与自我娱乐结合起来,可以让旅游者得到更多、更强烈的审美文化的快乐。
二、中西方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地理、气候、环境和生存的方式不同,产生了两种对自然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不同的哲学、宗教、审美等基本文化理念,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中西方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文化比较关注自然景观所承载的人文美;而西方文化则更关注山水景观本身所具备的自然美。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伦理文化,道德是中国古代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人把道德的价值放在其他价值之上。“五伦之要,百行之原”是中国相传千年的要义,“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人普遍敬奉的牌位。因此在欣赏山水时,也要在一切山川景物中都发现可贵的“德”,将人类的美好品德赋予特定的自然对象,从而在物我交融中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启迪人道德的完善。中国古代有一种“比德说”,其核心理念就是认为山水具有人一样的美德。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提出的“君子见水必观焉,何也?”的问题时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孔子还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他认为有智慧的人喜欢欣赏水流,是因为水的潺潺流动就象智者思虑的流畅一样;胸怀宽广的人喜欢观赏大山,是因为大山使草木生长,鸟兽繁衍,给人们带来利益而自己无所求,胸怀象仁者一样。长期的比德意识,使中国大量的自然景观与人发生了密切的关系,被赋予了浓重的文化色彩。而西方没有这些影响,又加上文艺复兴运动及蓬勃而起的工业革命使自然界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出现。从整个古代社会和文化现象来看,西方都是以个人为起点,向外开拓,不断地自我追求、自我扩展,同时也自我革新,西方强调个体的作用这就直接影响着西方人的社会生活和日常民俗习惯,同时也形成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对旅游产品的审美观。
2、中国的美学侧重精神性的追求,而西方则以自然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艺术,认为数的合理比例产生特殊的美感。中国古代艺术把“气韵生动”作为最高境界,是有着深远内涵的,认为宇宙中的自然生命要与艺术家的心灵才性相融合,把天地宇宙和生命感应完全融成一体,显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中国美学凸显出认识上的模糊性。例如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都让人感觉到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所在。由此可见,中国人在旅游审美中以“自适、畅神”为宗旨,体现出重视人性自由的审美情调。自适、畅神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观照,是面对风景所产生的超功利的人性自由,是一种沉入意境的心灵状态。而西方,因为深受自古希腊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十分看重物体的形式美。西方人认为“美”是一定数量关系的差异与统一所达到的和谐。比如雕刻艺术,西方曾概括出人体雕刻美的三个原则:第一,头与全身比例为1∶7;第二,重心在一只脚上;第三,动作与肌肉要有柔化。总之,身体各部分,都应按一定比例来造型。所绘物象立体逼真,虚实分明,如可触摸。西方很多名著都是按照这些“美”的原则创作的。西方人旅游审美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综上所述,中西方旅游审美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如果说中国人的审美是一种玄境的话;西方人的审美则是一种真境。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亦即“重人”和“重物”思想的差异。中国人偏于抒情,西方人偏于写实;中国人偏于理想美的寄托,西方人偏于现实美的享受。探讨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是有现实意义的。准确地把握这些差异,有助于组织对路的旅游产品,导游人员才能针对不同旅游者提供洽如其分的服务,从而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导游在旅游审美中的价值体现
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旅游的意义在于发掘美,但是由于旅游者自身的诸多限制导致无法从更多的角度去欣赏美。进入经济快速腾飞的中国,旅游发展的规模消费已经显现出来。但我国的大众化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之一就是许多旅游者审美能力不高,再加上旅游从业部门对提高游客审美能力、满足游客审美需求的重视不够,因而影响了旅游质量。面对这种情况,导游员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所扮演的积极作用就十分重要了。为了提高旅游的质量,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到此一游,留个纪念”式的旅游活动,不再愿意到各地名胜去走马看花,浮光掠影地看个大概,选个景点摄影留念,赶任务式地疲于奔命。而是要求尽可能提高旅游的审美质量,充分发掘出旅游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让自己玩得更开心、更惬意、更有意义、更有收获。导游员负有帮助和诱导旅游者从审美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他们的仪表、风度、心灵等等,往往是旅游者首先关注的。旅游者所期待的是亲切和蔼的问候和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微笑,而不是出于工作需要的僵硬表情,这是旅游者所企求的最起码的精神享受。因此,导游人员应该首先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和礼仪修养,上下车有迎送,精心照料年老体弱的旅游者,这都体现着从业人员的精神风貌,符合旅游者的审美心理,给旅游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和回忆。另外,导游人员还要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比如:导游员要关注和研究旅游者的的审美需求和动机。由于审美个性的差异,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其审美动机也各不相同:有自然审美型、有社会审美型、有艺术审美型、也有生活审美型。因此,导游员在接待前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工作,并在游览观光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选择观赏重点,加以讲解,提供审美信息,以便在旅游者的审美心理中构成焦点,留下突出的审美意象。如果不尊重旅游者的审美需求,一味按自己的感兴趣把景点强加给他们,势必就会引起旅游者的反感,有损审美感受。
导游员要带领旅游者更好地进行旅游审美活动,提高其审美的质量,就必须懂得和遵循审美的特点和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树立审美的态度,要有审美的要求、修养和能力。例如看美景、察风物、游园林、品名胜、尝小吃、购特产、携工艺等等,无疑是古今中外人们追求的精神和物质享受,但中国人更偏重于将精神性体验与物质性体验结合在一起,体现出自己独有的旅游行为和习惯。另外,中国美学的总体精神,主要贯穿于“天人合一”的基本概念之中,所有这些都或多或少地积淀在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乃至旅游景观开发意识。中国艺术以和谐优美的审美形态为主流,而中国的旅游审美文化是一种强调发现自然本质的艺术。有人把这种审美意识称之为“心灵的故事”,也就是一种人生、艺术和自然三者完全融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的境界。由于中国旅游审美对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因此,就需要导游从业人员具有综合性的文化修养,知晓琴棋书画、了解掌故历史、懂得诗词游记,才能真正带领游览者游出水平并且感悟到美的真谛。总之,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导游员在旅游活动中既是审美信息的传递者,也是审美活动的调节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美的追求,让旅游者获得美的享受,导游人员就必须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审美,并善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旅游者介绍美的内涵。与此同时导游人员还要运用美学知识正确指导自己的穿着打扮、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因为旅游从业者本身就是旅游过程中的一道风景线,是广大旅游者审美的对象,导游人员的形象代表着旅行社乃至国家的形象。因此导游人员应不断加强旅游美学的修养,提高自身审美水平,了解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掌握观赏原理,从而在导游中能随时认识并捕捉到景物中的各种自然美、人文美,并在最恰当的时刻,将这种美传递给游客,让其得到美的熏陶与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旅游活动的根本目的,给旅游者留下美好的感受,达到精神追求的愉悦。
- 上一篇:旅游发展佛教资源保护综述
- 下一篇:全县草畜产业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