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佛教资源保护综述

时间:2022-05-23 10:11:00

导语:旅游发展佛教资源保护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旅游发展佛教资源保护综述

一、佛教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1、佛教文化资源我国的佛教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我国佛教的传入主要分为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三种。这三个流派由于学说和传播途径的不同,使得每一个派别在与地区内的固有文化融合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引发出的衍生物也各有特点。例如北传佛教的雕塑造型与南传佛教的雕塑造型就不同,而北传佛教在与儒家文化的融合方面,对文人的思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佛教建筑的整体形态。在我国,佛教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我国各个朝代均有具有时代特色的寺庙、佛塔、石窟等,也有佛教题材的碑文、雕塑、壁画、法器、书画作品等。

2、佛教文化资源的旅游刺激点佛教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特色。例如寺庙建筑,北传佛教较多采用八角的佛塔,南传佛教则钟爱六角或双檐的佛塔。而佛教中的出世、崇尚自然的思想观念,也使得大多数的佛教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在一起,较多的寺庙、佛塔、佛堂都在深山之中,有着人文和自然的双重观赏价值,形成了对游客的双重吸引。佛教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神秘气息,且源远流长。如同中国的陶瓷、丝绸这些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一样,对不了解或者接触较少的游客而言,是异域别样的文化吸引,吸引着各方游客进行观赏、探究与了解。因此,佛教文化资源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旅游刺激点。

3、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给地区旅游带来的优势近年来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成为了新的旅游增长点,将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的合并开发,给旅游业带来了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以杭州为例,虽然西湖已经是城市标签,但如果没有灵隐寺、岳王坟、六和塔、抱朴道院等佛教文化景观的环绕,杭州的旅游业很难形成如今的规模。在杭州的旅游路线中,游人在西湖逗留的时间,远远少于在雷峰塔、灵隐、岳王坟的逗留时间,这充分说明佛教文化资源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对旅游业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而有些佛教兴盛地区,更是直接将佛教文化资源打造成了地区名片,从而提高地区知名度,如普陀山、五台山等,都是佛教名山,因为佛教文化资源而出名,从而形成了佛教特色的旅游区。

二、旅游开发中的佛教文化资源保护的问题

在旅游开发中,由于地区承载量有限,以及开发时无法估量到地区吸引情况等原因,往往出现不合理的开发,地区承载量远远小于实际的游客接待量,造成旅游中的“超载”现象,而由于旅游开发对自然必然产生的破坏性,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弊端,也带来了一些不利于佛教文化资源保护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文化资源区的生态破坏佛教中崇尚“天人合一”,讲究出世清修,因此佛教圣地往往位于深山峻岭,也有部分位于河流沿岸,也有在市区中建立的私家佛堂、佛学风格的园林等。这些文化资源,往往都与自然风光紧密结合,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游客素质的参差不齐以及观光带来的自然损耗,这些文化资源景区的生态平衡往往遭到较大的破坏。例如在敦煌石窟,作为名胜景点开发后的20年里,壁画的风蚀损耗速度相当于开发前150年的损耗速度,而人为的故意留下旅游纪念的乱涂乱画、随意触摸也造成了石窟内景观每年近2%的损耗。北魏的石碑文化较为出众,而由于风化作用,佛教梵文碑文的流失率在每4%。这些文化景观往往是历史遗产,有不可恢复性,因此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由于开发保护不到位,游客主动损坏的佛教碑文在500块以上,损耗到完全不具备观赏价值的超过300块,这些都是我国佛教文化资源保护中存在的较大问题。

2、佛教文化资源的变味及“走样”佛教智慧奥妙深邃,教义博大精深,佛教仪式和佛学众人的庄重神秘,景区环境的古朴、神秘、静谧的气氛也是佛教文化资源景区的特点。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前往观赏游览、听书讲禅,是修身养性的“净土”。可是由于景区内为了达到接待的需要建起的旅游附属设施,例如酒店、饭店、公厕等,往往在建筑风格上与景区内历史悠久、风格古朴的原始建筑格格不入,造成整个风景区的走样。以及逐利性带来的商业化炒作、商业化欺诈游客的现象,造成佛教景区整个人文气息的变味。

三、解决方案

1、合理规划承载量,注意开发广度和深度的平衡由于佛教旅游项目的开发风险小,高回报的特点,对于佛教旅游项目的过度开发已经成了目前存在普遍问题。佛教文化景区内的游客人数远远超过合理的承载量,适度接待和开发,是目前可以采取的手段。在部分寺院,已经减少了游客参与性观光的范围,即游客只能游览和观赏景区内的风光,不能住在寺院内进行吃斋、诵经、沐浴、念佛等活动,有效减少了游客在景区内逗留的时间,从而降低了环境承载压力。

2、加强管理,明确利益分配景区内应当实行严格的管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赏罚措施,从而做到景区内严格按章办事,减少因追逐利益所带来的随意拉客、随意搭建、欺诈蒙骗消费者的现象。进行严格的管理,明确利益的分配,有助于保护景区的清净、古朴的整体风格,促进佛教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3、加大科技投入,减少人为损耗加强对景区设施,如建筑、碑文、书画的保护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建立防腐措施,在游人较多的地方进行观赏隔离,从而减少因人为带来的佛教文化资源的损耗与流失。对景区周围的自然环境也进行人为的保护,例如林区的人为种植,减少因旅游开发所带来的自然损失,增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4、采取划区开发,注重佛教继承人的培养与保护佛教教义中的“虚空”“超脱”的观念,都是讲究脱离世俗的牵绊,做到心灵的满足,要求无欲无求的清修,这与旅游开发中带来的嘈杂、人流喧嚣的必然结果相背离。因此要实现佛教教义资源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进行隔离开发,例如在杭州的灵隐寺内,只对外开放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真正的僧侣生活、修行的地方还采取隔绝措施,不对外开放,从而保证研究教义的僧人不受外界打扰,有良好的环境进行佛学修为,从而促进佛学教义的传承与发扬。佛教文化资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在资源区形成的古朴、肃穆、清净的氛围也是其资源的一种,在旅游开发中具有独到的价值。在旅游开发中,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做到适度开发,在开发的同时注意佛教文化资源的保护,来促进佛教文化资源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文化和经济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