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教育改革思路
时间:2022-05-04 05:13:00
导语:旅游教育改革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等改革内容和发展目标。这不仅为当前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的各种困境明确了改革思路。更为未来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当前旅游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条件不足,层次结构失衡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只要与旅游有联系的学科院系都增设了旅游专业。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统计。自1979年起步到2009年的31年间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增至852所,在校生高达49万人。然而,旅游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并不是所有高等院校都适合开办旅游教育。据笔者调查,许多院校都存在图书资料、师资力量、专业教学和实验设施严重短缺问题,办学条件不足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和未来发展的瓶颈因素。另外,自2005年起以培养学生经营管理能力为主的高等院校学生人数远超过了以培养服务实操技能为主的中职院校学生人数①。“高等教育热、职业教育冷”的现象在旅游教育中表现明显。这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旅游行业而言.当前的教育层次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
(二)培养目标模糊,人才供需错位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需要在有效市场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定位。但是,目前旅游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雷同,定位不准,没有做到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市场,和市场需求脱节严重。比如。许多旅游高等院校将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行业高级管理人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忽视专业技能-Orl练和职业素质教育,其结果导致了毕业生眼高手低,心浮气躁.根本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本科生选择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就业的人越来越少。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已成为当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真实写照。
(三)课程体系混乱,教学内容滞后
旅游作为应用型学科,专业教学应重视实际应用,体现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但我国大部分高校旅游专业脱胎于地理、历史、经济、外语、中文等传统学科,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依附传统学科专业的迹象明显,因人设课现象十分普遍。fn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理论轻实践和与行业实际脱节,已造成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难以适应行业任职要求。尤其是实操性课程和文化含量高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减少,导致了学生实践技能和人文素质较差,以至从事实际工作的适应性和后劲不足,不能适应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四)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
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产业。需要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然而,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旅游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短缺问题,尤其是专业出身的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十分匮乏。目前,专业教师中不少还是半路出家,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难免与行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而且,目前各旅游院校对师资培养的投入也还不够,师资队伍建设远远滞后于专业发展需要。对此,不少专家纷纷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旅游专业师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仍是制约旅游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
(五)培养模式单一,总体素质偏低
旅游专业依托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利于培养旅游业所需的多样性人才,促进旅游这一综合性学科的快速发展。但现实中很多旅游高等院校都生搬硬套同一套人才培养模式.丧失了自己特有的学科背景和方向。阁时至今日。真正有实力、有品牌和特色鲜明的高等旅游院校还是风毛膦角。旅游人才的创新能力、市场驾驭能力、对新兴业态的捕捉能力和开拓能力不足已成为国内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因此。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针对行业需求和业态变化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已迫在眉睫。
二、新教改纲要指导下的旅游高等教育改革构想
(一)重视学科建设,有效提升专业研究水平和学科地位
旅游学科是一门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新兴学科。目前仍处于构建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31至今旅游学科仍没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其属于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编号120203)。这与世界第一大产业的旅游业的地位极不相符。因此,重视旅游学科建设,建立规范的学科体系,确立提升旅游学科地位应成为当前业界和旅游教育界的重大任务和目标。对此。我们需要按照2009年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会议精神,一方面在专业研究的方法论和科学精神里补课,提升专业研究水平,推动学科快速成长;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建设好各种制度性的平台和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来提升旅游学科地位。
(二)加强政府引导,优化教育层次结构和地区空间结构
首先.针对目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地区空间结构失衡现象,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加大对旅游高等教育的支持和宏观指导,为旅游高等教育的正确发展提供导向,合理调整当前的教育层次结构和地区空间结构。其次,政府还要加大对旅游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改革专业招生体制.增加面试环节,为旅游业挑选有浓厚兴趣和发展潜质的培养对象。另外,行业协会(旅游协会教育分会)要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师资培训、教学研讨、对外交流等工作促进旅游教育质量的提升。总之,快速提升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质量,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至关重要。
(三)坚持市场导向,扩大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
当前旅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方向定位不准直接导致了人才的供需错位。因此,未来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的重tL,是如何根据自身所处的旅游区位、所依托的学科背景、所拥有的师资状况、所培养学生面对的就业市场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逐步打造品牌特色。对此,笔者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的背景下,坚持市场导向,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应成为旅游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具体来说,大专层次可定位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和初中级管理人才,本科层次应定位为培养专业性较强,职业素养较高,职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中高级管理人才,研究生层次则要定位为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和职业高级管理人才。
(四)加大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首当其冲。首先,课程设置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的弹性模式,既要注重知识理论传授,也要注重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其次,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观念及时传授给学生,让其开阔眼界.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比如,把当地旅游资源、旅游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把当地的旅游行家请进来开设专题讲座或培训,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地域性。再次要借助多媒体,灵活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专题研究法、角色扮演法、现场模拟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设法提高教学质量。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结合行业实际让学生走进社会、进入行业,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推进校企合作,加大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力度
校企联合是旅游教育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有许多成功的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改革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积极推进校企联合,通过合作办学加强交流与合作,使校企优势互补,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是未来旅游高等教育的基本发展趋势。它既可以弥补当前旅游院校专业师资不足,较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又可以推动高校走向社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将学术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所以,旅游高等院校不仅需要按照行业标准建设一批校内仿真模拟实验室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更需要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认知实习、服务实习、专业实习和管理实习”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
(六)强师资建设,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决定教育发展前景的基础性人力资源。旅游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术根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师资短缺问题和实践经验匮乏问题,首先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通过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输送教师到国外考察锻炼,让专业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动态。积累实践经验。其次要制定完善的政策,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学习考证(行业资质证和职业技能证),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再次要聘请相关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到学校任教或开办讲座,充实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最后要通过组建名师队伍和优秀教学团队,打造精品课程,推动行业交流合作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
(七)注意质量监控,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得到有效实施,还需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监控机制。对教学质量管理不仅要实施传统的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导向、过程管理、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特别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可以借鉴服务业或工商领域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将旅游服务中的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质量观、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平衡计分卡”理论、道德伦理标准SA8000等先进理论运用于教育质量管理,只要它是有利于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可取的。
- 上一篇:地质灾害防治决定指导方案
- 下一篇:全镇发展无花果产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