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旅游发展综述

时间:2022-05-04 04:14:00

导语:乡镇旅游发展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镇旅游发展综述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体验生活成了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重要方式之一,我国乡村旅游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应运而生。传统的区域旅游规划往往是套用城市规划模式,重经济利益,轻社会生态效益。而目前乡村旅游规划又存在着套用区域旅游规划的模式,规划下的一些项目往往脱离了乡村性的本质。本文基于上述思考,将对现有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1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

乡村旅游起源于l9世纪中期的欧洲,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该类旅游的诞生。乡村旅游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因而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先后推出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逐渐盛行开来。我国现代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O年代,当时出于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定点方式开展了一些具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政治性接待活动。譬如北京近郊的四季青、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天津静海县小靳庄、上海崇明岛等。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更掀起了我国乡村旅游的高潮。

1.1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经营者的思想认识不足。乡村旅游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产业,其产品是一种旅游新产品同时又是一种现代农业管理方式。目前人们对乡村旅游业认识不足从而产生了两种误区:一种只注重其旅游功能,未以生产为核心,无农业经营收入,仅靠旅游收入来维持其发展。另一种是农业经营者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的经营思想,把旅游业作为次要的一个补充收入。

2)在景点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地方由于旅游的发展导致了文化的庸俗化。此外旅游产品档次较低,加上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清,并且在景点和项目开发上没有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可以参考,便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产品类型单一,缺乏特色,项目模式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与经营体制不健全,旅游地的季节性较大等。

3)旅游管理不完善、缺乏人才。目前大部分地区乡村旅游还属于初级开发状态。有的地方缺乏有效的管理,出现为争夺消费者而导致内部矛盾激化;缺乏区域协调,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旅游人才,导致管理混乱,乡村自我销售意识不强,没有有效的销售战略,景区缺乏包装,民族文化资源还有待挖掘。

4)利益分配问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做好旅游规划,还要求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只有维护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利益,才能真正使其良性发展。目前,一些地方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当地居民排除在利益之外,因而出现了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正,导致社会的不和谐现象。

1.2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1)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将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结合“村村通”“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帮助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改善条件。

2)加强对乡村景观的保护规划。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我国广大农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意义上的规划理念不能很好地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在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应该以保持乡村的原生态,不破坏自然、生物、人文过程为前提,保护乡村原有的自然环境。

3)重视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由于乡村旅游还没有形成规模,或由于交通不便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充分利用景区景点、田园风光、宗教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出乡村旅游系列产品,形成乡土文化氛围,也可在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

4)对游客客源市场正确定位。从乡村旅游的客源构成看,大多是来自周边的城市或城区,且以当地的城市居民为主。所以应参照一定的客源对象,满足游客的休闲心理和消费习惯。只有正确定位客源市场,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拳头”产品作用,有步骤、有计划地扩大客源地半径,才能有效地拓展乡村旅游的国内外市场。

2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2.1现有发展模式

1)交通依托型。一般在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等交通主干线附近,以过往游客和近邻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可进入性强。现代社会拥有私家车的人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倾向中、远程距离的旅游,交通依托型乡村旅游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迎合了人们逃离城市、寻觅清净、远方探奇的心理。

2)历史文化依托型。重点打文化牌,产品以修学、观光旅游为主,适合高层次的市场需求。有些村镇虽然大多远离交通主干线,可达性较差,但它们却散发着独特魅力,让游客神往。可以开发乡村文化博物馆和民俗度假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型的乡村尝试建立乡村旅馆。游客住在乡村里,悠闲地探访历史文化名胜和名人古迹,近距离接触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新农村美好生活,不失为一种别有情趣的旅游休憩方式。

3)产业经济依托型。将乡村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渔业相结合,依托产业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农业休闲、渔业休闲、林业休闲、果业休闲产品,比如乡村美味品尝,渔村垂钓,花卉园、茶园、果园采摘等活动,较好地满足了游客的吃、住、游、购的需求。游客既可以欣赏美丽的农业景观,又可以了解农业经济知识,可以使游客得到身心的锻炼。

4)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

2.2对未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初探

1)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结合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是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根基。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不是先人遗留下来的、死气沉沉的、被称作凝固乐章的静景观,而是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我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2)农旅结合的主题农园开发模式。在新时期,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旅游资源,要注意农耕文化的灌注,提高其文化品位;进行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乡村旅游资源不属稀有旅游资源,也不是暴利项目,不能奢望高门票收入。加之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对抗投资的高风险性。因此,为乡村旅游探索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非常必要。农旅结合的主题农园就是复合型开发乡村旅游的一种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模式。

3)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乡村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的开发将具有显著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逐渐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中心。主题文化村落是在原有的古老村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开发一系列的复古怀旧产品。通过书法、绘画、雕塑、古董等室内艺术表现形式,使客人在休闲之余感受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沧桑感。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

4)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发展模式。企业庄园是农户租赁或转让给企业,供企业员工商务度假或企业会议、商务谈判等功能利用的乡村基地。企业庄园是依托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而建设的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功能的乡村游憩景观综合体。对于企业庄园的功能来讲,应强调参与性与体验性。在企业庄园中,员工们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农活,如养殖、耕作、浇灌、采花、摘果、种菜等,也可以参加同日常生活相关的体力劳动,像推磨、烹饪等,让企业员工享受到质朴悠然的田园生活。

3结语

“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类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家园,是旅游业中日渐绽放的奇葩,是至今保存得最好、开发潜力最大的旅游资源。尽管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其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并且乡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适合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必定会占据旅游业的一席之地,使之成为一种重要而流行的旅游方式。必定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给广大农村带来全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