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文化研发思索

时间:2022-05-04 04:08:00

导语:民俗旅游文化研发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俗旅游文化研发思索

1民俗旅游文化简析

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发是在其它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者对客体文化的现实和潜在要求充分发掘客体文化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物化产品或动态过程加以外化,以整合和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文化形象,从而将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服务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最终实现旅游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增长。作为一种文化民俗旅游文化首先具有一般文化的属性,但作为区别于其他类型文化而独立存在的文化类型,民俗旅游文化又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1.1社会性和集体性

民俗是民众生活、心理、性情的反映,具有社会性特征。《礼记》中有“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观风俗,知得失”,《风俗通》直言不讳“为政之道,改风正俗,最其上也”,《史记》谓“采风俗,定制作”,强调国家的方针政策要建立在充分认知和把握民俗的基础上。另外,民俗依据一定的社会群体而存在,为各共同体成员普遍认同和遵循,即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1.2民族性和地域性

不同民族间因历史、经济和文化的不同而导致民俗具有显著的差别。例如,回族有不吃猪肉的习惯,壮族有跳竹竿舞的习惯。即使是在同一个风俗习惯上,民族不同解释也大相径庭。如我国南方地区的“火把节”彝族把它看成征服虫害、保护庄稼的象征。而白族则把火把节作为爱情的象征。其次,地理环境对民俗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1.3历史性和传承性

民俗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反映,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横向看,民俗具有自己的时代特点。纵向看民俗表现为传承性。这些传承性源于民俗稳定性和保守性的特征。风俗一旦形成便会世代相传。如“过年”的习俗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后来虽然有了“元旦”新中国也延续了这一改革,但老百姓依然按照古老传统来过年。

2伊岭岩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伊岭岩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著名风景区,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洞,索有“地下宫殿”之美称。伊岭岩又名“敢宫”(壮语,意为宫殿一样美丽的岩洞)据地质学家推断,形成于一百万年前。洞内已开辟八大景区,100多个大小景点,面积2.4万平方米,游程1100米。主要景点有“双狮迎宾”、“空中走廊”、“瑶池盛会”、“红水河畔”、“海滨公园”、“壮乡新貌”、“江山多娇”、“北国风光”等。

2.1伊岭岩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景区定位基本实现。近年来,伊岭岩通过合资与合作的方式,改造了景点、景区配套建设有梁满山1、2号宾馆、大富豪餐厅、旅游工艺品商店、民族风情长廊等,景区的游、购、娱综合要素基本配备。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旅游目的地的经营方式由原先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会议型逐渐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型转变。景区已初步实现了以旅游为主、商业、贸易、民俗文化综合发展的格局。

(2)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自1975年景区开发利用以来,伊岭岩的决策者改变了过去会议型旅游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以开放、开发,促进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在广西旅游中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006年伊岭岩景区入选“中国最美的地方”,给该县旅游业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该县接待游客、旅游营业收入和社会旅游增长,共接待游客560万人次,其中外国和港澳台游客达2O多万人次,总收入比2005年增长12、14和16的基础上,2007年第一季度又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O、21和23%。

(3)营销活动广泛开展。伊岭岩基本形成了旅游及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相结合的旅游宣传和营销机制,营销方式多种多样,一方面通过积极组织或参加国内外大型旅游营销活动以培育国内及海外市场,及时在南宁各大媒体、公交车载电视和网站上宣传促销信息,扩大伊岭岩景区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承办或参加国内外大型比赛和文化艺术节庆活动来扩大影响,吸引游客、通过“看斗鸡、坐花轿、担水、品药膳、跳竹杠走长鞋”等促销活动来开发潜在客源。

2.2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旅游现状落后。旅游现状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景点基础建设落后中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伊岭岩景点多为喀斯特地貌,崎岖不平洞中经常会有凸出的利石,在昏暗的灯光下游客往容易会被划伤,另外有些地方的护栏保养不好会出现生锈断裂。这对游客来讲是潜在的威职。二是管理模式陈旧,一个景区会同时出现多个部门管理,协调难度大。三是等的思想严重,虽然景区领导也很注重广告宣传,但范围过于狭窄,影响不夯。

(2)产品形式单一与其他景区同质化严重。虽然伊岭岩对外宣称有“迎宾酒节目”、“对歌”、“竹竿舞”、“招亲”等.但这些在南宁的其他景区也有,对游客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景区的包装过于模仿其他地方,给游客以“抄袭有余,创新不足”的感觉。有些景点甚至把其他民族的舞蹈和习俗搬到了该地,这些走样的民族舞表演让游客感到寡然无味,景点建设的重复性高,资源浪费严重,游客的重游率非常低,民族舞中演员表演的成分太重,过于随意和敷衍游客,毫无文化底蕴可言。

(3)景区开发费用来源较少。伊岭岩的旅游开发虽然已历时2O多年,但较之国内其他景区来讲,还略显逊色,主要原因在于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单纯的门票收入并不足以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政府的投入有时也是杯水车薪。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伊岭岩的进一步开发是一个显著瓶颈。在需要较多资金的宣传促销活动上经费明显不足,难以形成较大规模。

3伊岭岩旅游民俗文化开发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1)开发与保护并重。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依靠当地所拥有的固有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来进行选择性重点性的开发。但在选择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资源的保护,由于伊岭岩大多数旅游资源均是不可再生的。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理清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不可轻保护而重开发,提高了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社会效益,这样就可能导致优秀民族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

(2)开发要保持民俗的本真。民俗旅游是一种层次较高的文化旅游,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个自我学习的机会。因此民俗文化资源一定要将本民族最真实、最本真的部分呈现给游客。当然,民俗旅游文化中的腐朽和糟粕部分应该在开发过程中删除,但有必要让游客知道有这些糟粕和腐朽曾经在本民族中存在过。民俗的特征与生命就在于它的本色不能忽视它的原始、古朴而对它进行刻意地修饰在开发过程中不能随意的将现代元素加入民俗中,使民俗变味。

(3)建立适应当地的利益协调机制。在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知识、技能、信息的差异造成了当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在旅游服务中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伊岭岩景区旁边的居民和景区边缘地区居民关系的紧张,有时甚至会发生冲突。建立适应当地的利益协调机制组织参加一些培训活动,教授当地居民一些谋生的技能和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启迪,进而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和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