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系实践教学机制构建
时间:2022-03-05 05:21:00
导语:旅游管理系实践教学机制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相关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普遍呈现出琐碎化和零散化倾向,严重阻滞了专业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深化提高。从行业的反馈来看,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不能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传统实践教学科目繁多,往往要求面面俱到,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三是不重视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建设,没有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加以强化和研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此情况下,必须切实构建适应高职旅游专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为更好更有力地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树立保障。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基本思路是:在院党委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立足于服务恩施旅游产业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宗旨,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契机,校企结合为途径,工学结合为突破点,强化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中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社会实践教学为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校内岗位锻炼和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为支撑平台,构建与恩施、湖北旅游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规格相吻合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企“融合型”的教学运行机制,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恩施旅游支柱产业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作出贡献。
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出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加以强化,系统构建现代旅游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的教学运行情况,我院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索。2006年始,我们在通过企业的调研和分析、论证基础上,开始探索“实境镶嵌、分段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效果,得到了企业、学生、家长的好评。
实境,是指真实的职业环境;镶嵌,是指将实境多次多点镶嵌于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将特定的知识、职业能力镶嵌于实境训练。分段循环,是指将学生在校时间分为四个段,即1+0.5+1+0.5。第一阶段为期一年,安排专业认知课和部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第二阶段为半年,即到校外基地顶岗实习,带队挂职教师参与管理;第三阶段为期一年,针对上一阶段实践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增加新的专业内容与技能的学习,着重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并组织学生完成“双证制”的考试;第四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时间半年,为学生毕业前与就业相结合的生产性实习,即“顶岗实习”。“实境镶嵌、分段循环”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基础层次
基础层次具体包括专业认知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实践教学设计、为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而设置的培训课程;与课程相配合的专业实训;其功能是使学生获得一般的通用性的旅游知识,并具备从事旅游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素质。
(二)提高层次
提高层次具体包括校内模拟岗位实习和校外旅游企业岗位实习,其功能是让学生从模拟实境环境到真实的企业运营环境中,使学生逐步获得旅游企业某一或某几个具体岗位的实际服务操作技能,基本具备独立上岗的能力。
(三)发展层次
发展层次主要包括较长时间的企业综合实习,和返校后针对前一阶段实践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而进行反思,以及根据市场需要而新增加的专业技能学习,其功能是使学生能较全面的接触旅游行业和企业,熟悉和掌握某类旅游企业大多数岗位的服务操作技能、流程和企业相关管理经验、技巧、思想等,同时熟悉旅游行业运行的一般规律与流程,能独立处理经营中常见的突发事件和矛盾,并具有发现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平台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开展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打造成一个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平台包括校内支撑平台和社会支撑平台两大部分。
(一)校内支撑平台
1、校内实训平台。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学校已有的基础实验室,如:语音室、机房的设施设备;二是专业必备的实训场所和设施。如数字虚拟导游与酒店服务实训室、酒店卫浴实训室、酒店前厅实训室、酒吧实训室、恩施教育旅行社、模拟导游实训室、客房服务实训室、中餐厅实训室、西餐厅实训室。等等;
2、校园文化平台。为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的职业综合素质,我院旅游管理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十个一工程”列为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学唱一组民歌;学会一组民族舞蹈;培养一支有民族文化与素质的骨干学生队伍;选拔训练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礼仪队;选拔训练一支民族歌舞队;每个假期上交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建立一个校外民族文化教育基地;组建一个“比兹卡”学生社团;每学期举行一场以上民族文化与旅游专题讲座;编撰一本民族特色辅助教材或学习资料。
(二)社会支撑平台
1、校政合作平台。我院与恩施州(包括各县市)旅游委员会合作,建立了旅游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旅游从业人员培养培训基地、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基地、恩施国家导游资格证考试考点。鼓励学生多参加政府、企业等举办的各类旅游知识大赛、演讲比赛、导游技能大赛等,鼓励学生考导游资格证、旅游经理资格证、领队证、以及餐饮、客房、前厅服务技师证等旅游职业资格证书,邀请实践教学成效显著的相关专家来校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介绍优秀的实践经验。
2、校企合作平台。与众多企业单位合作,共建实践基地,联合培养高质量的社会公共管理人才。我院旅游专业选择专业对口、设施环境优良、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效益良好的旅游企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人才的协议,形成产学合作体,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开展现场实训教学。学生在旅游企业接触到旅游管理行业实践,充实了实际操作经验,达到教育、训练、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将极大地提高学生自我的职业技能素质。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一)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顶岗实训
近年来,我院采取多方措施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建有校外实训基地25个,校内实训室9个。覆盖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导游服务公司等;其中校外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学生顶岗实训的重要场所,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1、寻求校企持久、深度的合作,为顶岗实训提供保障。拥有固定的、合作良好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校企合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双赢”、“互利”。旅游企业考虑的主要有三点:其一是希望用学生这一相对低成本的人力资源获得理想的利润,其二是希望学校能在旅游接待旺季补充其人手的不足,其三是希望能在双方的合作中发现人才,今后能为企业所用。学校方考虑的重点则集中在如何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场所等资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以及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行业和社会,提高就业率。
2、有效设计顶岗实训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有的放矢。实践教学的效果与实践内容的设计安排密切相关。顶岗实训的内容应涵盖服务技能训练、管理方法与技巧训练、经营思想与观念的学习以及处世能力训练等四大领域,因此,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结合当前的需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实践计划及实践教学内容,使每次顶岗实训达到预期的目的。
3、加强顶岗实训的过程与现场管理。无论哪一层次的专业实训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计划准备阶段、上岗实训阶段、实训结束后总结阶段。上岗实训阶段是整个实训过程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了实训效果,因此其间的管理非常关键。在以往的实训中,常常是非现场管理(教师在学校的遥控管理和指导)替代了现场管理,实训中产生的问题常常被忽视或搁置,严重影响实训的效果。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集中实训环节,安排专职老师、聘请实训单位的实训指导教师到现场实施不间断现场管理和指导,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指导、管理和控制。
4、强化顶岗实训总结。实训总结是一次实训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整个实训过程的升华阶段。实习学生应重点就实习过程中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及相关体会进行自我总结,学会将实践问题提升、转化为理论,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学校则应就每次实训教学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整体总结,汇集每次发生的问题及经验,研究改进的策略,并及时就此结果反馈给实习单位,以推进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配套
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不悖,且有机结合在一起。故此,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也理应从课堂教学着手,大力引进实践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配套,从而有利于实现锻造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培养目标。
1、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另外,实践教学相对来讲动态性大,因此教学计划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立足于当前,并预测未来市场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2、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根据旅游企业对服务管理型人才培养层次、规格、能力的实际要求,按照“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工学结合”的改革目标,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内容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与社会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学历证书外,还获得国家导游资格证、旅游饭店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以“十个一工程”为主要内容,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学生假日的社会实践和短期工作、企业打工与兼职相结合,积极组织旅游专业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志愿者以及校内各项主题活动,将素质教育融入旅游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专业认知、顶岗实训、工学交替,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三)建立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监控体系
科学的质量考核监控制度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杠杆。每次实践环节结束后,应及时严格考核,并与学生的评优、毕业考评直接挂钩。
1、加强实践教学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建设。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一走二请三带四收”四个环节,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走出去”是指专业建设首先进行人才需求调查,倒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产品设计”,把住人才质量的“设计关”;“请进来”是指将旅游行业和部门的专家、能工巧匠请进学校确保人才培养过程质量;“带出去”是指将学生带到校外基地进行课程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收回来”是指将实训、实习或毕业生在企业实践与工作的信息通过一定方式收回来,借此发现我们人才培养的得与失,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
2、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树立质量是学院生命线的理念,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的传统思想观念与方法,确立以能力评价为核心的人才质量评价观。实现多种考核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以实践教学指导老师的现场评价为基础,把实践教学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单项评价为基础,把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以实训基地评价为基础,把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以教师为基础,把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健全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 上一篇:开展3 12植树节活动通知
- 下一篇:义教学校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