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民旅游原因

时间:2022-12-27 05:17:00

导语:制约农民旅游原因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制约农民旅游原因

2006年的旅游主题是“中国乡村游”,农村以其良好的生态条件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与“三农”相对应的是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农民旅游。农业旅游和农村旅游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产品开发都得到足够的重视并获得长足发展,但作为是农业旅游和农村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和生产者同时也是旅游的需求者和消费者的9亿农民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在国家“三农”政策下,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负担逐渐减少,思想观念和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旅游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但从整体来说农民旅游的出游率还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处于西部地区农民的出游又远远低于全国农民出游的平均水平。国内著名旅游规划专家郭来喜,在出席2005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论坛时指出:“发展‘农民旅游’是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基础”,“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是衡量世界旅游强国的硬指标,农民旅游的大发展才意味着中国旅游业的飞跃。”魏小安提出,“三农”旅游的发展会对“三农”问题的缓解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农民旅游现状:

1、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发展,东部地区2亿农民已成为中国旅游市场尤其是国内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部起步,中部地区农民旅游刚刚起步,一部分农民企业家和富裕起来的农民已进入了旅游大军的行列。西部地区农民现正蓄势待发,随着西部经济的逐步发展,慢慢也会进入旅游市场。农民旅游出游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地区差异。

2、旅游人数不断增大,但出游率和消费水平偏低。近几年农民旅游在国内旅游的出游数、出游率、旅游总花费、人均花费都出现了大增长,但农民旅游的出游率和消费水平还远远低于城镇居民。2004年城镇居民的出游率是126.56%,农村居民出游率是68.70%。农民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交通、食宿,对旅游产品档次要求不高,观光和探亲访友为主,还有相当部分农民仅限于“进城”,消费结构较为单一。2004年农民的平均消费是210.21元,低于城镇居民731.82元、全国427.47元平均水平。

3、旅游目的多元化。农民单一的观光旅游只是作为目的之一,有的甚至是次要目的,很多农民参加旅行团,包括自己出去旅游,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考察或寻求就业机会,度假和休闲还很少。

4、游方式的多元化。旅行方式还是以传统的旅行团的方式为主,另外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很多农民也自己组织专业考察团和打工考察团寻求商业机会或就业机会。

二、制约农民旅游的因素

(一)经济方面。旅游是一种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下的较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是比一般生活消费更高级的消费形式。要实现旅游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可随意支配收入,可随意支配收入是实现旅游的首要因素。农民收入在不断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货币收入还非常有限,并且除了用于消费外还要进行生产性投入。同时农民收入的不可预期性和社会保障体制的尚未完全建立以及医疗、养老、教育等未来预期支出的上升使农民不得不被动的存款,这无疑更减少了农民可自由支配的货币量。

(二)文化方面。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后,文化是影响人消费行为的最基本因素而且对人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最为广泛和深远。文化的差异会引起观念和行为的差异。1、消费观念。农民长期在小农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思想意识以及消费观念,阻碍了他们的消费进程。部份地区的农民把拥有财富的多寡看成是个人获得尊重的标志,这种思想强化了农民的“敛财”心理和攒钱消费模式,使得农民在消费过程中只重视对生活有直接作用、经久耐用的物质消费而轻视非物质的文化消费,宁愿把钱用在吃喝玩等看得见的有形消费上甚至打牌喝酒也不把钱花在无形的文化消费上,或者转化片面强调节约。为储蓄而储蓄,消费观念滞后。2、旅游观念。旅游是文化的产物,旅游活动与社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成为旅游者除了有经济的支付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对文化的需求心理。前者是重要的经济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旅游的本质就是对文化的体验,文化因素是产生旅游动机和行为的动因。从有旅游欲望到信息的搜寻和想象的评价,再到旅游决策和到旅游结束后对旅游的满意程度和评价都离不开文化。文化对旅游活动起着积极推进或消极阻碍作用。农民特别是中年以上的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影响认为出门旅游就是“吃喝玩乐”、“劳命伤财”,是富人的“奢侈品”。3、行为方式。传统文化形成的保守和封闭主义倾向使得部分农民害怕接受新鲜事物,反对冒险和创新,而旅游是一种时尚,是一种开放的社会活动。文化形成农民对外面世界认识的不敏感以及缺乏了解和认识,甚至产生畏惧感和陌生感,认为“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不敢出门与陌生人打交道,缺乏自信,因此对外出旅游缺乏兴趣和欲望。有20.3%的调查样本认为自己学历太低,知识不够或未见过世面,外出旅游会影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不敢贸然出游。

(三)旅游决策方面。主要表现为产品的综合性和决策环境的局限性增加了农民决策的复杂性。1、产品的综合性。其一,旅游产品是一种复合性的产品,它包括旅游地、旅行方式、住宿设施、度假时间、包价还是单项产品、经销商等多种因素,其多样性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购买决策的复杂性。其二,旅游产品的异地性、不可尝试性、无形性和购买后所有权的不可转移性等特点,使得农民在产品的购买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不安全性,这意味着购买行为较为复杂性。其三,旅游产品是不必须消费品,可选可不选,可选择其他的替代品和服务来取代,因此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总是包含大量的情感因素,特别是在经济条件还不是很富裕的农民来说包含的情感因素会更多,因此也增加了决策的难度。2、决策环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旅游信息的缺乏。农民对旅游信息的获取以电视、广播以及报刊、杂志、书籍等媒体为主,亲友介绍也是获得信息的渠道之一,但针对农民旅游的媒体信息很少。作为旅游的这种高价格消费的特殊产品受自身知识和时间的影响以及农民的“眼看为实”“摸着石头过河”的消费心理,农民更希望通过直观、及时、有针对性的媒体宣传获取信息来减少购买风险。决策的复杂性影响农民从潜在的需求转换为现实的消费,阻碍了农民的旅游。

(四)旅游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现有旅游产品在销售网络、供给内容、价格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适应。1、旅行社的设立。作为联系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的旅行社在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用主要体现为发掘潜在需求、引导消费行为、反馈信息、推进旅游项目的升级换代以及提供全方位的旅行服务。由于农民居住分散偏僻,消费水平低,旅行社后期回收利润低,旅行社大都没在县乡设立销售网络,旅游产业营销服务出现“城乡断链”。一些地区出现农民旅游“有市无场”的局面。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民自发组织的“草根旅行社”。一些从事运输的农村客运专业户,农闲时节就近组织本村、本乡的农民进城或到一些景点旅游。由于这些“草根旅行社”自发形成于乡村,贴近农民出游的需求,因此深受农民的欢迎。但这些自发组织的旅行社,随意性强,不能满足农民随时旅游的需求,同时缺乏规范,又不具备合法的经营地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随时面临着被旅游管理部门查处取缔的风险。2、旅游产品的开发。旅行社主要设立在城市,客户的目标大都是城镇居民,因此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设计的,或者定位在收益高的出境游、入境游等高端旅游产品上,缺乏针对农民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现在旅行社组织旅游,主要是自然风景区或出入境游,并大力宣传度假游、森林游、生态游、科考游、商务游、修学游等众多新兴旅游产品,而长期生活在山区的农民一般是想都市风情游,到大城市去看一看现代化的建筑风貌、都市风情.、现代的高新技术产业,享受一下都市优越的商务与购物环境以及先进的服务设施,购买在乡村买不到的商品,因此现有产品对农民缺乏吸引力。3、旅游产品的价格方面。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调查显示,300-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旅游消费的主流,由于这种消费水平仅为城里人旅游消费的30%,导致旅游行业对农民旅游产品开发的冷落。4、旅游产品的促销。旅行社的“城乡断链”和缺乏适合农民旅游的产品,导致针对农民旅游的促销活动更是甚少,而促销在对农民从潜在消费者到现实消费者的转换过程中却起着催化作用。

三、发展农民旅游的思路:1、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经济收入是目前影响农民出游的最主要因素。2、加强旅游宣传,树立正确消费观念。政府和旅游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旅游宣传力度,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引导农民的旅游消费需求。3、发展旅游中介组织,提高服务质量。农民的消费水平低,但市场是巨大的。鼓励旅行社开掘农村旅游市场,延伸服务体系。一方面,国家可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使旅行社进入农村旅游市场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培育农民旅游的市场主体,成立一些以农民为旅游服务对象的旅行社,鼓励乡村成立旅行社,对现已存在的“草根旅行社”可加以引导和管理,促使其规范健康发展。4、开发适合农民消费的旅游产品。产品的开发要了解农民的喜爱和偏好,有针对性的开发和组合适合农民需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