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NGO项目在旅游区的发展
时间:2022-06-28 04:59:00
导语:国际NGO项目在旅游区的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生态旅游目的地保护与发展问题的突出,部分国际ngo在旅游社区实施了以环境保护为主的发展项目。不同的阶段项目有不同的重点,涉及替代能源、生活质量改善、社区能力建设等方面。总体上看来,其效果是积极的,推动了生态旅游社区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社区;国际NGO;雨崩景区
一、引言
国际NGO是国际非政府组织(International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相对于政府间国际组织而言,它是指各国公民结成的跨国界的非政治性,不以营利为导向的民间社团。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生态旅游”,作为平衡保护与发展的一种理想手段,生态旅游得到了环境保护主义者、社区发展工作者的支持。由于其目的地大多位于自然环境优质且生物多样性脆弱的欠发达地区,NGO有相当大的活动空间。国际NGO其财力、人力及专业性的优势,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政府和市场所不能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弥补了许多由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而形成的空白区域,为生态旅游社区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雨崩案例
(一)雨崩自然及文化概况
雨崩地处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带,迪庆州德钦县梅里雪山缅次姆峰脚下,浓缩北半球千姿百态的植被类型和生态景观为一体,拥有众多雪山冰川、高山湖泊、牧场草甸、森林瀑布等自然景观,其生物多样性程度高。雨崩自然村分上下两村,也称雨崩一队和雨崩二队,隶属于云岭乡西当行政村。全村共35户,世居皆为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坐落在神山脚下的雨崩被认为是连接轮回世界的一个通道,成为内转经的必经之路。这条已被藏族人走了700年且植被保存相当完好的内转经点,至今仍然是不通电、不通车,物资全靠骡马驮运。
(二)旅游发展历程
雨崩旅游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91-2002年;2003-2007年;2008年至今。1991年前,雨崩在藏区名声很大,但外人知道的甚少,直到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在雨崩村附近准备攀登卡瓦格博峰时发生世界第二大山难后,雨崩村才渐渐被外人所知,随后少量徒步者、背包客等探险型旅游者开始进入雨崩村。2003年德钦县主办的梅里雪山文化年活动,一下子缩短了雨崩村和外来游客之间的距离,游客量从2000年的1725人增加到2003年7447人,此阶段还处于社区自发参与旅游的阶段。2008年6月迪庆州政府与云南省旅游产业集团正式签订了合作开发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协议,并将雨崩划归到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管辖,正式开始了景区建设,同年在雨崩设置了管理站,配备了四名管理人员。
在雨崩未开发之前,雨崩村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耕业。而旅游开发后,雨崩人通过牵马、住宿接待、经营小卖部、向导等方式参与到旅游中来,大多数人家基本放弃了去挖山货、卖酥油的收入,旅游变成了他们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经济来源。
三、TNC在雨崩的行动项目
TNC是大自然保护协会(TheNatureConservancy)的缩写,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其使命是保护重要的陆地和水域,使具有全球生物多样性代表意义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群落得以永续生存繁衍。1998年应云南省政府的邀请,该组织进驻云南,开始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开展环保行动。
(一)行动方法的指导
任何一个NGO都有它自己的行动方法的指导,保护行动规划(ConservationActionPlan,简称CAP)是TNC开展一切保护行动的基石。它由TNC等国际环境保护NGO的科学家们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个逻辑性区域保护策略制定方法。TNC将这种基于自然科学指导的CAP方法带到了中国,于2003年制定了《梅里雪山项目保护规划1.0》版本,随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更正和完善,于2008年时制定了2.0版本,指导在梅里雪山开展的一切工作。该规划将高山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珍惜濒危动植物作为保护对象,对各保护对象的威胁因子进行分析,并对威胁程度进行专家评分。为对上述保护对象进行有效保护,TNC针对威胁制定了行动策略。
(二)旅游发展中TNC在雨崩开展的项目
1、第一阶段(1991-2002年)
1991年的山难让外界的目光投向这片土地,TNC应邀进入云南工作后,德钦成为TNC最早的五个项目点之一,在雨崩的项目也随之启动。2000年10月,TNC、迪庆州和德钦县的政府联合召开了“梅里雪山保护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大会倡议下联名致信国务院,递交了“将梅里雪山作为禁登山”的请求。这次会议后不久的2001年,德钦县人大常委会正式立法,禁止任何人再攀登这座藏民心中的神山,开启了TNC和德钦政府的第一次合作。此外,2001年TNC在滇西北拉市海、老君山、香格里拉大峡谷等5地开展照片之声项目,给村民发相机和胶卷,让村民自己拍摄并讲述图片故事,雨崩有三位村民参与了该项目,拍摄身边的环境、当地的生计方式。由此TNC开始进入雨崩社区,当地人称呼TNC为“大自然”。
2、第二阶段(2003-2007年)
这五年时间,是TNC与雨崩合作从磨合期走到蜜月期,在社区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建立起双方的信任,项目主要集中在支持社区参与旅游、替代能源、生活质量改善这几方面。
支持社区参与旅游:2003年逢“水羊年”,作为内转经的必经之路,去雨崩的转经人及游客猛增,这一年,TNC进行了三次挨户调查(当时是26户),摸清雨崩村民的民居接待能力,此后TNC根据实际需要,投入资金帮助雨崩村改善旅游接待能力。为加强村民与外界的沟通能力,2005年TNC分别在上、下雨崩两村开办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成人扫盲夜校,教习日常汉语。同年10月初,在TNC的提议和协调下,针对日益繁荣的旅游业所带来的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雨崩村制订并开始实施新的《雨崩村村规民约》,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旅游业和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促进雨崩村原生态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2006年年底,组织了西当村小额信贷部分理事会成员(包括部分雨崩村代表)到中甸、大理、丽江学习生态旅游、牵马管理、客栈管理、游客管理等。
生活质量改善项目:在旅游发展初期,雨崩经济条件很差,饮水、电力等硬件设施缺乏。2004年,TNC在雨崩选了一家示范户安装微型电站,给其他村民起到了示范作用,从此家家自行购买微型发电机,初步解决了雨崩的照明问题。2005年,家庭接待没有厕所,TNC解决了6家民居厕所的问题。最让雨崩人记忆犹新的是饮水工程,雨崩水资源丰富,但村子位置高、水流低,人畜饮水一直是问题,2006年TNC邀请德钦县水利局技术员到实地探勘调查,由TNC、德钦县政府共同投资,雨崩两村投工投劳,解决了雨崩饮水问题。
替代能源项目:因雨崩属于高寒山区,常年以木柴做饭取暖,为减少薪柴消耗,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TNC先后开展了替代能源和绿色信贷项目。2004年,TNC在雨崩村阿茸家安装首个太阳能作为安装示范项目后,又为村里18户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绿色信贷项目启动于2005年,雨崩两个村民小组均有参与,根据家庭需求,可贷2万以下的资金,贷款期限18个月。这不仅减少了柴薪消耗,也为旅游刚起步的村民提供了周转资金。
3、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
TNC从2007年起协助云南省政府在滇西北的老君山和梅里雪山推动国家公园的建设,探索新型保护地模式。2008年6月迪庆州政府与云南省旅游产业集团正式签订了合作开发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协议,开始了景区建设,雨崩村成为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里的一个重要景区。此后TNC开始了与梅里雪山景区管理局的合作,2008年11月,开展垃圾管理项目,垃圾清理回收项目分两期实施,截至2009年底,完成历史累积垃圾和新产生垃圾回收和清运共计72吨,并在此阶段进行垃圾管理教育,开始实施村级垃圾管理制度。2010年10月黄金周,TNC向进入雨崩的游客发起了“低影响旅游活动倡议书”,收集游客对于垃圾管理的意见,并将游客意见反馈给社区和景区管理局。
四、TNC在雨崩的项目成效
(一)降低了旅游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
旅游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好的规划和管理,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旅游活动的范围和强度增加,旅游活动对其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更加明显和强烈。雨崩景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的条件,一方面限制了游客的大量涌入,另一方面每年几万人的“食”、“住”、“行”都在雨崩内,给景区造成了诸多环境压力,较明显的是薪柴消耗、旅游垃圾处理。TNC在雨崩开展的替代能源和垃圾管理项目,大大缓解了旅游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强化社区参与旅游的主体地位
生态旅游特别重视社区参与和当地人受益,在发展中注意保护和提高当地居民的权益和福利。现阶段雨崩景区旅游参与方的力量对比相对悬殊而且责权不明,政府和投资公司联合来决定旅游开发;社区作为生态旅游的利益主体,缺乏知情权,无论是政治参与,经营管理还是资金投入和知识水平都处于劣势,话语权微弱,无法保证利益的获得。TNC作为非政府组织,由于其政治、财务、管理的独立性,能客观公正的关注民间诉求。TNC开展扫盲夜校教习汉语,协助参与《雨崩村规民约》的制定、马帮制度制定的讨论会等,在能力培养、资金及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提升了社区的获利能力,强化社区的主体地位。
(三)引导政府进行科学决策
TNC已有60年的历史,是一个享有极高声誉的国际性生态环境保护民间组织,拥有环境及其相关领域的优秀的科学家和学者,为政府提供相关的环境知识、科学的判断和具有前瞻性的分析。2004年7月,TNC参与由迪庆州人民政府组织,州旅游局牵头的梅里雪山雨崩景区规划策划课题,基于TNC几年来在梅里项目区开展的保护地规划(CAP),在调研过程中为课题组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并最终形成《梅里雪山雨崩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策划纲要》。同年10-11月份,TNC在征求协会内外各位专家对《迪庆藏族自治州梅里雪山保护管理条例(讨论稿)》的修改意见和建议,通过书面的形式反馈给政府法律起草部门,其中有许多建议被采纳。TNC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其专业性获得政府信任并成为政策制定的咨询者和建议人。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际NGO在生态旅游社区开展项目,一定程度降低了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强化了社区在旅游中的主体地位,并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建议,在生态旅游社区的良性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国际NGO开展项目时仍面临重重挑战,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外部环境不稳定,受政治环境影响,且活动范围有限;其项目理念和行动逻辑与地方存在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项目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旅游利益诱惑巨大,保护进度赶不上旅游带来的负面冲击。总结TNC在雨崩的项目,为其他国际NGO在生态旅游社区开展项目提供了三点宝贵经验: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增进双方的沟通,建立足够的信任;主动学习当地风俗、尊重当地价值观,嵌入当地社会;根据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前瞻的眼光,因地应时开展项目。
- 上一篇:教育技术对教师的影响诠释
- 下一篇:老年冠心病康复护理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