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拓与文物保护

时间:2022-05-03 06:52:00

导语:旅游资源开拓与文物保护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旅游资源开拓与文物保护

摘要:旅游作为一个朝阳产业,有着传统产业不可比拟的优势,现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在现实社会里,大部分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都涉及到对文物的破坏。由于一味的看重经济的发展,从而忽略了对文物的保护。经常出现文物大量破坏的现象。本文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列举了他们之间出现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好这些文物旅游资源,从而探讨我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中多年来不断深入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旅游资源;文物保护;矛盾;开发;对策

文物的保护管理,涉及社会不同职能的各个部门;文物的科学研究,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的多种学科。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科学。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能共同发展,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旅游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共同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才能使文物的保护工作与文化旅游事业同时保持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怎样处理好文物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最科学的开发利用来实现,保护文物、保护景区,最需要就是把它们利用开发好,如何利用要经过实地考查、讨论研究、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等过程,才能完成与实施,经这样下来,不会造成对文物、景区的破坏,也不会产生不利于文物、风景保护的后果。只要合理的开发做好了,才能真正处理好文物保护、风景保护与开发、利用、环保及旅游的关系。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的相互促进关系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可以体现文物价值

人们只有与文物接触,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价值。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的人到文物所在地参观,参加文化活动,了解当地的文物蕴涵的历史,增进文化交流。文物旅游部门通过实物展示和文字图像等资料的提供,将那些价值较大,保存完整的作品复原、陈列展出。通过展出,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全民素质,丰富人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文物的文化教育、知识教育、精神教育等社会功能被充分发挥出来。

(二)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相辅相成

如何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文物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它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历史价值。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由于文物是历史先民创造的物质的精华,它具有着悠长历史、艺术、科技价值的珍贵物质,而且它不仅能帮助现代人了解科技发展历史、人类文明文化进程及历史演变过程,并且文物遗产也成为了现代文化教育的一部分,给现代学生带来学习爱国精神、革命精神等教育的极好“教科书”。[5]众所周知,文物是以自身的价值和对它的研究成果及展示传播来发挥作用的,如果物之不存,其作用也无从谈起。但我们不能为保护而保护,因为物品最终是要消失的,保护得好只能延缓消失或减少消失,而不能最终避免消失。文物保护与利用不能偏废,不宜论重轻,而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讲保护,不抓利用,是无力的保护,将使文物工作陷入自我封闭,难以发展的境地;只讲利用;不讲保护,是竭泽而渔,将对文物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放弃任何一个方面的责任,都是文物管理的失职,是对文物资源的浪费。因此,一方面,要把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强化依法保护,为开展好文物利用工作莫定必要的基础,以保护促开发;另一方面,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运作法则,搞好文物及相关产业的开发,为更好地保护文物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利用反哺开发。

(三)文物保护可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引擎。文物资源作为重要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文物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了文物,有了文化遗产资源,才有文化旅游;有了旅游,才能带动与其相关的地方经济的发展。文物是源,旅游、地方经济是流,只有正本清源,才能长流不息,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是正确的,但发展旅游绝不能以造成文物破坏为代价,这不仅会造成我国文物资源的损失,而且更不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进行有效的市场运作,使文物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文物工作才能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快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才能赢得做好文物工作的主动权。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文物保护有着负面效应

在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过程中文物资源保护出现极不到位现象,中国现有文物资源数不胜数,居世界前列。伴随着推进文化旅游业不断发展的诸多举措,文物资源损失严重,中国文物资源的破坏时有发生,屡见不鲜,在此仅举几例。

1.经费不足,设施陈旧,安全隐患较多

由于有些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文物保护资金基本靠政府拨款,很难筹措到社会资金。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做得不够。文物保护经费未能较好纳入财政预算,文物经费严重不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文物保护单位平均年度经费仅1万余元,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费缺乏情况更为突出。如南京市作为六朝古都,在蜿蜒33公里的南京明城墙所包围的老城内就有1200多处历史遗迹,由于受场地和保护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能与观众见面的文物寥寥无几,造成了珍贵文物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少文化遗存因经费不足,仍处于待修状态,更不要说对其进行开发。文物保护经费的匮乏一直是南京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长久以来因政府“单枪匹马”显得势单力薄。[12]

2.文物周边环境整治不到位

文物所在地不同于名山大川,其周边人员活动区域有限。每遇到黄金周和节假日,前往参观的游客相对集中,往往拥挤不堪、承载力告急,导致文物受损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如四川乐山新建国道距离大佛位置太近,车流量大,震动力强,致使大佛两侧出现的裂缝越来越大。如南京南京市宁杭公路二期公路的实施,将有可能使下马坊三组石刻离开它现在的“安身之所”。在南京的首个“世遗”项目——明孝陵所在的“翁仲路”一段,因其属交通要道,而成为对文物保护和陵区环境保护的最大不利因素。有些历史建筑本身就是文物,由于长期暴露、风吹雨淋也遭到严重破坏。如洛阳的山陕会馆、上清宫及现正在修缮的河南府文庙等都存在这种情况。更有为保护文物“招商”引资,导致珍贵文物毁坏的例子并不少,武当山遇真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有开宾馆,后有办武校,这些隐患,造成外来居住人员用电不当,引发火灾。有500多年历史的武当山遇真宫就此消失。[16]

3.由旅游中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当

交通、宾馆饭店、污水排放设施等,这些是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而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破坏文物资源的现象有的地区在文物保护区大修现代化设施,再如泰山景区的城市化与索道的建设,索道本是为了游人上山观光游览,使泰山的年旅游人数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从30万人次左右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次。旅游高峰时段,人满为患。险些使其被取消了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称号,这对泰山景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教训。近年来,将文物经营权出让给旅游公司搞旅游开发、捆绑上市的做法甚嚣尘上,此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化做法不仅为腐败的介入大开方便之门,更会对文物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4.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在经营管理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游人数量超过了合理旅游容量,破坏了旅游资源,降低了环境质量。如果传统旅游规划不当,过度开发造成了不平衡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也会对旅游资源造成极大的损坏,这种破坏一旦形成,就很难恢复反过来就会阻碍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部分格局遭到破坏,使历史保护区一度被挤占挪用。在古城墙保护区内大建接待设施,破坏原始景观。

5.管理不善

不科学的文物保护也是对文物的一大侵害,作为文物,多是已经历经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环境的侵蚀已经造成文物的自然破坏,人为的破坏更为严重。孔子国际旅游公司在“三孔”即孔府、孔庙、孔林内进行大规模的卫生扫除,造成整个文物景区中,古建筑均有不同的油漆彩绘脱漆现象,其中孔庙最为严重,因为清洗或擦拭,一些古建筑的大面积彩绘已模糊不清,孔府内重光门“恩赐重光”匾金箔全部脱落,而被水冲洗的石碑,一旦碑刻的石隔内渗水结冰后,石碑将会裂缝断开。

(二)旅游资源开发中文物保护机制不完善

文物保护性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有规律性的联系。通常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文物保护就越重视,文物旅游就搞得越好。

我国文化旅游业开发初期,缺乏科学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局部地区在开发中忽视保护,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个别地方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当前,虽然不同产业部门对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早已形成了共识,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文物资源开发建设中的保护问题得到了普遍关,规划措施逐步强化,但急功近利的倾向在局部、特别是基层还没有完全得到纠正。由于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至于损害了文化旅游资源,教训是十分深刻的。[8]

一些以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开发,存在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很多地方把宾馆特别是一些主管部门的所谓“培训中心”、商店、索道及其它现代游乐设施建到核心景区,使得景区内现代化设施建筑体量过大,破坏了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三是高峰期一些重要的文物,包括生态旅游区景区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科学评估和限制客源量,造成游客承载量过大。

(三)在处理文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上,存在消极保守观念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文物资源保护资金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尖锐,软件环境和硬件设备与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要求较不适应,一部分工作普遍难以到位,文物资源损失不可估量。而且文物资源保护工作观念陈旧。首先是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把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对立起来的偏颇认识,片面认为只要开发利用就必然破坏文物资源。

其次,对包括文物资源在内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既有人类生活现代化和生产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其它天灾人祸。现实是较多数量的文物资源保护单位只是树了一个保护标志,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这些文物遗迹常常是自然衰败破落,既无财力又无精力过问。但一旦提出开发开放,尽管这种开发起码在健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比没人管要好得多,却常常遭到各种非难。

再者就是全国范围普遍存在文物资源开放程度低、保护条件差的问题。成千上万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源长期尘封于保护条件极差的仓库内,不能面世。既不能发挥展示古国文明、启迪爱国主义、进行科普教育的社会效益,又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徒使文物资源日渐腐蚀。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李象益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总是习惯地陶醉于馆藏珍贵文物的拥有数量,认为只要摆出几件“镇馆之宝”就可名、逸双收,甚至一劳永逸。结果却是大批珍贵文物压在仓库数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出头之日。博物馆传统的“牧羊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博物馆当前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创新,就是要由一种内敛的“我有什么,我办什么”的办馆模式向开放式的“社会需求什么,我能办什么”的办馆模式转变。[17]

(四)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专业人才紧缺

我国的文物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批专业人才,现在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专业人才约有近千人,但与需要保护和修复的文物数量相比,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现在培养文物保护和修复人才已是刻不容缓,特别是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尤为重要。过去培养此类人才一般都是采取师徒传承的方式,这种传统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而缺乏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致使长期以来文物修复工作始终未能突破传统的观念,只是注重传统的修复方法,不能使其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所以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各方真正重视起这一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快改变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短缺和专业素质偏低的局面。

三、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问题的办法

(一)协调旅游资源开发对文物保护的负面效应

1.解决经费不足,设施陈旧的现象

如今,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各级财政也投入大量资金来发展旅游业,所以我们可以从重点开发旅游业中转移部分财政来维护现有的文物。“十五”期间,各级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文物建筑物进行保护性维修。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全长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从1982年开始,为配合城市建设及南京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南京城墙及周边环境进行了重点维护,分阶段完成维修长约17公里,累计投入资金超40亿元,2004年获得建设部颁发的“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

2.加强文物周边环境的整治

由于文物所在地所特定的环境性质,导致其周边人员活动区域有限,使得每遇到黄金周和节假日,前往参观的游客相对集中,往往拥挤不堪、承载力告急,导致文物受损和生态环境被破坏。所以我们要开阔文物所在地的周边环境,控制高层建筑,除“高层适度发展区”外,今后南京老城原则上不新增高层建筑。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完善塑造老城空间轮廓建设高层建筑,必须进行景观环境影响分析和交通影响分析,且需经过专家论证。规划特别提出,沿明城墙周边、夫子庙、门西、朝天宫、颐和路公馆区等传统保护区,禁止建设高层建筑。

3.改善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基础设施

由于我国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修建基础设施时常出现许多破坏文物资源的现象。所以国家及各省各地区文物部门对文物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作到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积极利用。必须遵循文物工作自身的规律,聘请有关专家对文物保护单位制定文物保护利用中长期规划,分层次开发。对特殊的、有重大历史和艺术价值而又极易损坏的古代文物必须保持原状,并要控制参观人次。

然而文物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地方就数发掘现场了。考古发掘是文物的保存环境发生剧变,引起一些列变化和反应,很容易发生损害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比如楼兰女尸在出土之后由于环境激变而开始腐烂;又比如素纱襌衣在出土过程中发生的质地上的改变等等。我们知道,考古发掘对文物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减少这种不利的影响。要减少或降低这种不利的影响,我们不可能既希望于让文物保护专家直接开展考古发掘,也不能寄希望于将每一位考古发掘者都培养成文物保护专家。唯一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完善发掘领导机制:由田野考古工作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共同组成一个发掘工作组,在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规范的发掘。

4.要让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共同发展

发展旅游,特别是文物景点,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后,有钱去维护及修复文物,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过度利用开发旅游资源而不注重文物景点的保护,必然导致景点的破坏,从而不久就会导致旅游业的下滑,最终是经济发展减慢乃停滞。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利用文物具有历史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文化资源不仅是当代人的财富,也是子孙后代的财富。在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以保护为主,旅游利用为次;以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为重,而不能只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以代际利益为重,而不能急功近利,只顾当代人利益;以国家和全民族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地方利益和集团利益。[6]如果只求一时一地经济利益,最终会造成文物损坏,以至消失的后果,其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5.加强管理

文物保护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法律层面、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所谓法律层面,也就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使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谓技术层面,也就是运用当前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维护、修补、保养和研究,使文物保护的各个流程、各个环节科学地进行;所谓制度层面,也就是通过完善文物保护制度体系,加强监督和管理,搞好各部门的协调,以制度的力量促使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13]

在这三个层面中,法律是根本。这是因为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带有强制性。但法律不是万能的,仅仅一部《文物保护法》和一些文物保护法规是不可能解决涵盖面异常之广的文物保护中的所有问题的。比如说,文物保护有时会涉及到很细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法律的触角无法到达的。这就说明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法律的健全,但法律建设并不是最重要的。

技术层面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最后行为,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的。它更强调具体的细节问题,而且会受到科技发展程度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对技术层面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给予太多的期望。

制度层面是文物保护的中坚,在文物保护的整个工作流程中起着纽带和中枢的作用,是联系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桥梁。与法律手段不同,它可大可小,大到整个文物系统,小到具体一件文物的保护,制度的触角都能涉及;与技术层面不同,制度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制度建设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问题,搞好文物保护的关键就是搞好制度建设。[14]

总之,文物旅游开发利用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完善文物保护机制

引进市场运作方式开放文物旅游资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破传统的体制障碍和地区分割,通过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旅游集团公司,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优势,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在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同时,加强文物保护,实现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一些重要的文化文物遗产地纷纷打起旅游开发的大旗,在市场中创造更大的收益。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甚至应该加以鼓励的,但是由此而来的就是不合理开发所导致的文物、文化遗存的破坏。面对这种破坏,法律显得苍白无力。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竟然打着法律的幌子盲目开发旅游资源,无视文物的长远价值。[4]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显然不可能禁止开发文物文化资源,而是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让文物保护专家进入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同时提高文博机关的行政权力,使其与其他强力部门相互制约,这样就可以使那些具有文物文化遗产的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旅游开发的时候能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进行开发施工的时候因为文博系统的介入而不那么急功近利。此外,各有关部门应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工作。由于文物文化遗产地的保护规划与建设,涉及到计划、规划、设计、文物、宗教、原理及旅游等许多部门,因而各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文物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

文物资源的经营企业化并不是破坏文物的必然原因。首先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行为,文物资源就能得到充分保护。再者,文物是旅游企业获取收益的资源,文物的损失意味着企业可用资源的减少,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依托于文物的安全及有效保护,文物旅游企业为了自身的长期发展只能更加关注对文物资源的保护。

(三)依据市场,努力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业是一个由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所组成的综合产业。其中旅游购物及其所依存的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交通、住宿、游览、娱乐等一起构成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我国大部分文物旅游点的旅游商品至今未形成真正的特色,收入主要来源仍是门票,所以必须开发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围绕当地的文物的特色开发娱乐休闲方式,让游客亲身体验当地文化的同时,增加旅游收入。

文物保护的宣传要走出封闭,面向公众,加强媒体宣传,使全社会成员都懂得文物的价值,认识文物保护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对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物旅游部门应该把文物保护纳入旅游事业的长期规划。在旅游促销和旅游活动中应加强《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的宣传,对破坏文物者应采取经济、法律等手段加以制裁。这样不仅树立了文物旅游企业的形象,还强化了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

(四)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管理

要使文物保护工作与旅游开发利用达到和谐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和引用出色的管理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特别人才。管理型人才既要具备广博的文物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管理,能够组织、协调、领导文物旅游的各个部门,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确保中心任务的完成。[18]

研究型人才是文物保护的中坚力量,他们具有文化、历史、艺术、考古、民俗、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系统知识,为文物的旅游开发利用做好最科学的规划。特别人才是指文物的鉴定人才和修复人才。由于文物自身的材质的变化及自然环境的变迁,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损,需要有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修复后才能继续发挥他们的价值。这三类人才积极协作,加强对文物旅游的管理,才能使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

如今在加快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发挥现有文物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使其传统的经验、技术能够得以传承。还可以通过选送上述专业人员进入院校接受正规培训,使其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随着文物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日益重要。只有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各方真正重视起这一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快改变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短缺和专业素质偏低的局面,才能够使我们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博物馆藏文物尽快得到修复,延长其寿命和恢复其价值,从而让这些文物更多地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服务,让我们的民众更多地了解到我国悠久、璀璨的文明。[19]

参考文献:

[1]潘洪.论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J].科教文汇,2007(6):57-59.

[2]庞肖霞.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研究[J].新疆经济与文化,2007(6):37-41.

[3]张承忠.基本建设应重视文物保护[J].小城镇建设,2001(5):61-63..

[4]王维坤.建国以来我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2001(3).

[5]金磊.论中国西部旅游的生态环境与文物保护策略[J].华中建筑,2001(11):60.

[6]刘洪.以科学发展观协调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关系[J].科教文汇,2007(1):40-41.

[7]李晓良.博物馆与我们渐行渐近[N].中国旅游报,2004-12-30.

[8]肖芸.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N].宜宾学院学报,2004-10-25.

[9]高军.从绍兴历史文化看文物旅游之发展[N].中国文物报,2005-9-3.

[10]杨桂芳,丁文捷,茜绍德.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环境研完[J].民族出版社,2005(4):52-53.

[11]李福建.海州古城墙受损引起市领导重视,王建华作出批示[N].连云港日报,2006-11-17.

[12]许德建,都波.沂南汉墓画像亚待保护[N].中国旅游报,2006-10-5.

[13]李让.国家主席强调,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N].中国文物报,2004-4-3.

[14]岁哲文.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2-4-6.

[15]米九国.高峡出平湖,三峡之旅开新篇[N].中国旅游报,2004-5-9.

[16]宋伟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J].博物馆研究,2006(1):61-63.

[17]闰红霞.从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看洛阳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世纪桥,2007(12):76-79.

[18]陈明义.中国当今社会公平浅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3(4):8-11.

[19]陈蔚.对文物建筑修复原则运用尺度的几点看法[J].新建筑,2006(4):32-34.

[20]李继峰.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07(4).

[21]XingHonggen.Tourismandleisureinchinaataleoftwocities[J].AnnualofTourismReaearch,1997(7).

[22]Lee,C.Valuationofnature-basedtourismresourcesusingdichotomouschoice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J].TourismManage,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