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打造具有地区旅游品牌发展之路的探析

时间:2022-03-28 04:57:00

导语:论打造具有地区旅游品牌发展之路的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打造具有地区旅游品牌发展之路的探析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节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这里所谓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指的就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民族文化、风俗、节庆活动等项目,能提供给人们旅游的各种自然资源、人文景观、配套服务等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近年来,昭通市相继成立彝学会、苗学会、回学会等少数民族学术研究组织,为进一步挖掘、保护昭通市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昭通市苗学会倡导的“花山文化”开发理念,得到了广大苗族同胞的热烈拥护,得到了市委、政府的认可,以市一级的名义举办苗族花山节,目前在全国还是第一家。首届昭通市苗族花山节在大关黄连河的举办,成为2005年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的一大亮点。显现了旅游品牌的价值,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效益,即现实效益、连带效益和社会效益。交通、通讯、餐饮、小商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既发展了旅游业,促进昭通的苹果、天麻等行业的发展,又推动力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开发。本文旨在让大家关注重视民族特色资源的保护、挖掘、传承、开发利用,为做大做强昭通市民族特色旅游品牌做初步探讨。

一、开发文化产业资源,办好特色旅游。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吸收和借鉴了其他地区开民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昭通市的情况,以下就开发文化产业资源,办好民族特色旅游提出几人个措施供大家探讨和交流。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加大旅游产业的民族文化含量。一是走出观念误区,树立通过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观念。应克服把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树立起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为了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观念。正确认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人文景观旅游是文化产业和朝阳产业,是有效益的产业,项目建成后政府和企业完全可以从税收和利润中收回投入。二是增强机遇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这是为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三是进一步提高对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人文景观旅游的重大经济价值的认识。有了优秀的民族历史旅游文化景观做平台,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人流的增加,就会带来更大的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从而推动我市经济的发展。

(二)搞好规划,积极稳妥地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

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以历史文化遗存为主的人文旅游的景观,必须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科学论证,防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给后人留下遗憾。一是人文景观的开发与自然景观必须相协调,防止用大量的商业性建筑和人造景点破坏历史文化景观周边的原始风貌。只有尽可能地再现人文景观的历史原貌,注意人文景观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互协调,营造与之相适应的历史文化氛围,才能提高旅游景点的品位,创造良好旅游环境。二是坚持保护和尊重历史的原则。对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的开发利用必须在经过严肃认真的历史考评、史籍印证、掌握必要的开发手段和科学技术以及搜集、整理出了较完备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进行。在不具备上述条件时,不应盲目开发。否则,既有可能破坏仅存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有可能开发成与历史原貌不相吻合的“四不像”工程。因此,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从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着眼,积极、有序、稳妥的推进。只图眼前利益盲目开发,将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或遗憾。三是注意仿古建筑与历史遗存的协调、一致。在开发民族历史文化遗存景点的过程中,在其周边适当建设部分仿古建筑有时是难以避免的,但必须在查阅、参考有关史料之后方可进行,尽量做到仿古建筑与民族历史文化古迹的一体性与协调性,形成合力。在制定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应由文化、旅游部门牵头,吸收建设、财政、交通等部门参加,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权威性。

(三)利用好学(协)会、专业研究会的职能,重视并抓好文物资料的挖掘和搜集工作。不断充实博物馆的内在含量。最近几年,各地相继建成了一批文博、文物和民俗、文化馆所。但大部分馆所展品数量少、民族历史文化信息不强,应尽快进行补充、完善。一是组织力量加大搜集馆藏文物和历史资料的力度。二是对现有的馆藏文物资料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防止由于潮湿、虫咬、腐蚀等原因而变质、破损。三是在有条件的展馆应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赋予历史文物新的生命。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提高对水族游客的吸引力。

(四)创新投资机制,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开发建设民族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的路子。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是制约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除政府要有一定投入外,主要应通过市场化运作筹资,实现投资多元化。一是建立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专项基金。投资主要用于道路、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发掘及项目开发的贴息息。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对于旅游景点的配套附属部分,如游乐、民族服饰、民俗文化等设施的投入,均可放开,通过招商引资和民间资本投入的市场动作方式予以解决。三是政府在投入的资金在使用上要突出重点。防止遍撒“芝麻盐”的平均主义做法,争取支持一个,就建成一个,叫响一个,就有回报。大关黄连河景区的开发成为一个成功范例。

(五)加大对民族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力度。一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全面系统地宣传昭通民族历史文化。二是通过文艺形式宣传昭通的民族历史文化。有计划地组织作家、艺术家用歌曲、电视剧等形式反映我省的民族历史文化。昭通的作家群为此正做着积极探索。三是出版部门应有计划地出版一批有权威的、质量上乘的图书、图片,系统地介绍我市的民族历史文化。四是从策划管理的源头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五是努力营造有利于旅游产业的良好环境。加强旅游购物商品的质量监督。如民族服饰、手饰、地方特产、旅游纪念品市场加于规范。

二、近两年昭通市旅游经济产业的状况

2004年,昭通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GDP)达145.67亿元。昭通市旅游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4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9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49%,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42888.28万元,比上年增长31.4%。为使旅游业成为昭通市的主导文化产业,昭通市进一步加大了对景点景区的投入,完善旅游设施,使昭通市旅游业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仅大关县黄连河景区2004年共实现营业总收入89万元。现在公司经过改制后,加大了对攀岩、漂流、惊魂飞越等项目进行规划。2005年中国昆明首届国际文化旅游节昭通大关分会场活动中举办了首届昭通市苗族花山节。西部大峡谷温泉生态园是全国最大的露天温泉。到2004年末,已投资了近2亿元的资金,大峡谷温泉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将文化与自然资源温泉水、大石头、青山绿水、金沙江风光有机结合,将川、渝、滇、黔文化有机结合,使这里成为中原文化,川、渝、滇、黔文化的一个大展台。温泉大峡谷自开始营业以来,共接待游客2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亿多元。昭阳区大山包生态旅游,是云南最具规模的观鹤胜地;彝良小草坝山水落石出公园、盐津豆沙关历史文化走廊、水富铜锣坝避暑胜地、威信扎西红色文化革命历史教育基地等相继成为昭通的旅游资源。在昭通市,旅游资源成为昭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双丰收。昭通市有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值得规划开发。

三、昭通市发展旅游产业中的民族类文化优势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近现代以来,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的交汇点,位于国家规划的"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是云南的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的交汇重地。随着内昆铁路的建成通车,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具雏形。以旅游资源内涵而言,有生态游、文化游、休闲游、探秘游等。

昭通的旅游资源集自然、人文景观两大类,多姿多彩。五尺道、僰人县棺、汉孟孝踞碑、摩岩石刻、东晋霍承嗣墓壁画、朱提遗址、威信观斗山石雕群。历史文化遗存:扎西会址、罗炳辉故居、刘平楷故居、龙云故居、龙氏祠堂、卢汉故居,历史建筑文化保护工作在进一步开展。大山包高原风光及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水富铜锣坝、省级风景名胜区黄连河瀑布群、盐津白水江和莲花洞、巧家的药山和金沙江奇石、彝良小草坝等。各族人民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创造了许多鼓舞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的气垫恢宏、意境优美的民歌、传说、神话;民族原生态歌舞起源很早,早在宋代苗族芦笙舞就进入朝廷表演;傩戏、花灯、四铜鼓、打鼓草、关河号子、苗族花衣、彝族剪纸等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望帝(杜宇)传说、鹤城的崛起等。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的歌舞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昭通要发展旅游业,就要把这些资源较好地继承下来,加以保护利用。昭通现有的苗、回、彝等主要少数民族在云南虽然算不上典型,但是经过多种文化的撞击,留下了特有的文化遗存,这不仅从葬俗上至今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悬棺墓、崖墓、梁堆、石棺墓和土葬、火葬葬式可见一班,而且傩文化、铜鼓文化、土陶文化都是“人无我有”的。奇特的自然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和革命历史文化名胜相结全的旅游资源尚待开发。积极开发,建设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全省致力于建设“旅游、文化大省”,并将旅游业确立为全省支柱产业的大环境下,昭通的旅游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四、开发昭通市民族特色旅游资源的目标。

根据昭通市的实际情况,只能把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围绕“三基地一屏障”建设,深度挖掘旅游资源价值。从发展昭通全局上整合资源,将旅游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打造好民族特色旅游品牌,带动相关产业,盘活地方经济,推动昭通市的经济发展。可喜的是:旅游部门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继续完善“十五”规划的基础上修订“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预计到2010年,全市游客接待量及旅游业占整个GDP总量的比值将会大幅上升。“旅游业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产业”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充分利用好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昭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很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应该实施精品工程,以打造昭通品牌,创立昭通流派,构筑昭通特色为目标,不断扩大以大山包为主的乌蒙高原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五尺道历史文化探秘产品,铜锣坝森林、大峡谷温泉渡假、黄连河花山节旅游产品,以“扎西会议”会址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的影响。“十五”期间精心打造、培育的旅游线路已初见效:昆明—会泽—昭阳—大关—盐津—水富昆水公路沿线的景点为一条旅游线路;昆明—会泽—昭阳—大关—盐津—威信,然后由威信—宜宾(泸州)或威信—镇雄—毕节—遵义为跨省旅游线路,以这两条线路为依托,昭通市特色旅游片区开展已走上健康、强势发展的轨道。从而展现昭通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使昭通的优秀文化产品,旅游产品走出市外、省外;实现开发昭通市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力争取得良好的现实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海峡新生网

2、《2005昭通市年鉴》,2005年8月,德宏民族出版社

3、刘建忠、马胜虹,“罗永康释疑‘花山文化’”,2005年4月30日,昭通日报网络版

4、李跃芳马康凤曹阜金戴云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2005年6月24日,昭通日报网络版

5、李跃芳马康凤曹阜金戴云强,“对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2005年6月24日,昭通日报网络版

6、《昭通市文物古迹情况介绍》,2004年6月

7、昭通旅游何时突出重围,2002年1月,贵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