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院旅游管理3M教学方案研究论文
时间:2022-04-15 10:53:00
导语:旅游学院旅游管理3M教学方案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理念;实施;结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提出背景:国际化是21世纪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总结传统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对本科旅游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活动化、理论基础、构建目标、探索路径、模式框架、关键策略: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注重教学过程的方案设计;构建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协调师生互动的多边关系;建立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本文阐述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探索路径,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现、创新和成长的互动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质量评价是实施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关键策略。旅游管理3M教学法不仅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框架性研究,而且对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实现国际化具有操作性的导向意义。
[关键词]模块化;活动化;互动化;教学法;旅游管理
1引言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2001年通过“WTO旅游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评审,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大学旅游教育机构。对这样的国际化旅游学院,更有效地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是最基本的目标定位。3m教学法是目前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的操作性模式,对培植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学生的持续创新力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2理念
2·1提出背景
国际化是21世纪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化旅游学院必须有国际化的教学方法。要构建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必须在总结传统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贯彻WTO旅游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不断提升有国际化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1999年,我们学院就开始了针对教育资源、教学对象、课程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历时三年的转制、整合与提升,基本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科旅游教育模式。这一轮教学改革的标志性成果:“21世纪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得了2001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通过了WTO旅游教育质量体系的认证。通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发展和深化了旅游管理3M教学法。3M教学法就是模块化(Module)、活动化(Move-ment)和互动化(Mutualism)。“模块化”是指将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工作核心,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性和选择权,通过整合优化对本科旅游管理课程进行模块化,最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功能,实行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活动化”是指将学习进程的运行作为关键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竞争力,通过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和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对本科旅游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活动化,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互动化”是指将师生关系的改进作为重要保证,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实现开放性的互动化,促进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尊重、支持和激励,从而保障师生的共同成长。
2·2理论基础
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立足点是为学生的创新力培养和个性化成长创造最大的机会和最好的条件。本科旅游管理教学法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革的进程中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引和理性的范式向导。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过程模式理论是斯坦豪斯(L.Stenhouse)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提出来的课程理论[1]。斯坦豪斯认为,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不应当是按照某些事先决定的行为目标制定一套“方案”,然后再加以评价,而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的研究、开发、评价不是公开的、独立的,而是一体的,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程实践当中,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程模式重视开放的、非正式化的学习环境,强调教育的方式(manner)而非教育的内容(matter),强调学生如何学习而非教师如何教。情境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3]。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理论关注学习活动系统,关注系统中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尽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以体现真实生活的要求[4]。
2.3构建目标
旅游管理3M教学法是为了充分利用学院课程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现实课堂教学环境和虚拟的真实案例学习环境,通过5年来的改革实践而逐步形成和深化的。直接目标:通过施3M教学法,使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基础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战略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有框架性认识,初步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个性化素质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创新能力。中介目标:按照本科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保持学科体系的合理性和教学技术的先进性,真正体现“以旅游学为本,以经济学为纲,以管理学为用”的旅游管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一体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和可选择的教学资源,创造一个互动化学习的良好环境。终极目标:突破以教学目标为焦点、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通道的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以教学过程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探索为通道的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提升学院国际化的可持续竞争力。
3实施
3.1探索路径
1999年秋季,笔者从97级本科旅游管理班的《中国旅游地理》课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当时,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时期,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却面临着“学科调整”、“理论贫乏”、“教材短缺”“专业定位迷茫”的严重考验,众多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很陈旧,不仅教学形式简单化、贫乏化和教条化,而且还有许多内容与旅游业发展实际、国际化经济活动的现实相矛盾[5]。从旅游管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出发,扭转尴尬的被动局面只能依赖于改革和重建我们的旅游管理教学。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开始尝试突破“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老师,一帮学生,一套试卷一个考分”的传统教学模式(简称“七个一”模式),采用了“多教材体系、多媒体技术、多元化角色、多样化情境、多渠道评价”的“主题活动”教学法(简称“五多活动”模式),“活动化”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调动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鼓励了学生的竞争意识。2000年,笔者将这种探索扩大到了98级、99级本科旅游管理班的《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等课程,并开始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帮助学生走进旅游业的真实世界。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了旅游管理学科体系的规律性,开始为学生建立一个系统性强、架构清晰、与国际接轨、反映旅游业规律的旅游管理知识体系,注重解决旅游管理课程的“模块化”问题。2001年,在逐步实现教学“活动化、模块化”的进程中,笔者体会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双边活动,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才能保证旅游管理教学“活动化、模块化”具有实质性意义。2002年以来,笔者不仅加大了进一步实践创新教育思想的力度,而且对“活动化、模块化、互动化”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整合、充实和提升,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旅游管理3M教学法。
3.2模式框架
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探索,主要立足于三个理念:第一,旅游管理学科的本质特性:第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国际化竞争性人才的成长规律。主要参照了与我院办学条件相类似的4所大学的做法:美国杨伯翰大学夏威夷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内华达州拉斯韦加斯大学、内华达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主要进行了4个方面的探索:一是改变只使用一本教科书的习惯做法,选用了在国内比较权威的5本教科书、6份报刊、3个网站作为教材的主要资源,形成了开放式的属于自己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二是改变只由教师照本宣科的堂讲授方式,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系列教学活动主题,由学生小组主持主题教学活动,形成了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模式;三是改变只使用黑板和粉笔的简单传媒手段,以教学过程为线索合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保证了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四是改变只由一张试卷评教学质量的僵化做法,采用主题活动占40%、实践学习占30%、课程测评占30%的三维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结构化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价的适应性、多样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主要形成了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教学过程活动化为主体、师生关系互动化为媒介的框架性3M教学法。在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存在着一个制约3M教学法深化的瓶颈因素,这个因素就是教学质量的评估问题。创新旅游管理教育,如果仅仅改革教学方法,不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同步改革,不仅难以持久地推进教学法的改革,而且难以取得创新的实质性成果。所以,在实践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同时进行了教学质量结构化(Makeup)评价的探索,从而构建了如图3-1所示的模式框架。
3.3关键策略
旅游管理3M教学法是从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学科建设的规律出发,通过师生互动的探索性活动,激励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旅游管理人才的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法。这是一种具有挑战性教育创新,为了保证这种改革实践富有成效地深入推进,我们实施了5个关键策略。
第一,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技术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竞争战略化、人才综合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必须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从体制到内容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具有前瞻性[6]。这就决定了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实现全程化的学生主权,充分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M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主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教材,师生共同确定教学活动主题、制作多媒体教案和组织教学过程,学生主题活动小组主导教学活动进程,学生评价教学效果,教师自始至终担任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等途径来体现学生中心原则的。
第二,注重教学过程的方案设计。
3M教学法根据本科生的学年周期,把旅游管理教学设计为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修养课程,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课程,三是培养精英式专家的技能课程。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分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一年级多元化学科的基础性混合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二至三年级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我们学院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在正常的春、秋学期之间设有6月中旬~9月中旬的暑期社会实践学期)的综合性专业教学,第三个阶段是四年级以毕业学位论文为线索的框架性个人研究教学。三个层面与三个阶段不仅互相交叉渗透,而且灵活多变,从而构成了具有旅游学院专业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过程操作体系。
第三,构建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
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7]。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来保障教学活动的推进与深化。旅游管理3M教学法主要注重了四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学院拥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图书资料中心、多媒体教室和旅游星级饭店等内部资源;二是学院所在中国主题公园之都———深圳华侨城的主题公园、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以及深圳市相对集中的旅游企业资源;三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的信息资源;四是学院与世界旅游组织教育机构、发达国家旅游高校、国际性旅游学术组织的广泛联系的国际化资源[8]。从而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一是通过优化学院内部资源,构建了“以校为本”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二是通过整合旅游企业资源,建立多样化教学实践基地,构建了“前店后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三是通过配置网络信息资源,构建了“虚拟现实”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四是通过国际旅游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了“国际接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这种多元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为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开放性、兼容性、国际性和时代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协调师生互动的多边关系。
创新教育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主体个性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科学。旅游管理3M教学法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基本探索,这种探索必然要反映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这种探索必须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放在第一位。旅游管理教学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关系,这种多边关系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个关系民主化了,才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民主化。大学生具有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价值评价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尊重、保护和关爱学生的行动中,通过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开放、合作的民主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过程的人文价值,才能培养出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参与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旅游管理3M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在实施中特别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
第五,建立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也存在成本与效益的问题,这里体现为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适应性、效益性和发展性。实行教学质量保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旅游管理3M教学法赢得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我们通过研究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质量的四类标准: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提出了旅游管理3M教学法质量保证的四个体系:一是教学活动方案的策划体系;二是教学活动过程的执行体系(过程性控制);三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后勤体系(管理与服务体系);四是教学质量控制的督导体系(自我评估、专家评、社会评估的三个层次)。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积极意义和生命价值。
4结论
通过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创新和实践,我们认为高校旅游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高校旅游教育创新必须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旅游学科建设的学术需要、高校教育改革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个体需要。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探索是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创新的一种框架性研究的尝试,对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保障作用,对我国旅游高校实现国际化具有操作性的导向意义。
- 上一篇: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机制方案
- 下一篇:道路交通事故执法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