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29 08:46:00
导语: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旨在探索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问题,通过对城市旅游动力系统模型分析,并结合桂林城市旅游发展的案例研究,为传统旅游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旅游;动力系统;驱动机制;动力模型;桂林
城市旅游即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始,城市旅游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作用也愈发显著,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以接待入境旅游者为例,我国2000年接待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24个城市和另外接待超过10万人次的12个城市共接待2369.73万人次,占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次的76.1%(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统计年鉴)。由于城市旅游在城市复兴、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就业、满足居民游憩需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城市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过度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人造景点的建设和整个城市环境的绿化、亮化,而忽视城市特色的塑造和自身优势的挖掘的弊病逐渐显现:城市旅游产品雷同,缺乏个性,导致城市个性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特色丧失。其结果与城市旅游忽视发展动力机制的培育和城市旅游动力机制研究滞后不无关系。
城市旅游成为近年来旅游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备受关注,国内外不少学者都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国外Page(1995)、Dennis(1995)、VandenBerg(1995)和Pearce(2001)都对城市旅游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国内,1999年保继刚、朱竑对珠海旅游发展驱动机制模型进行开创性的探索,是国内较早探索城市旅游动力机制的学者;2000年彭华借鉴利珀(Leiper,1990)提出的人的需求+吸引物+信息的旅游吸引系统,提出了由旅游消费牵动和旅游产品吸引构成,并由中介系统和条件支持系统所联系的城市动力系统结构模型;2002年保继刚、刘雪梅对广东海外旅游发展作了定量化分析;2005年龙江智、保继刚运用“推——拉”(Push-PullModel)模型分析深圳、珠海两市旅游发展动力。但是,总体上目前关于城市旅游动力机制(DrivingMechanism)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专门、系统的论述。
二、基本理论
(一)城市旅游动力系统结构模型
按照“推—拉”模式(Push—PullModel),城市旅游发展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其一,旅游体验本质所决定的需求结构;其二,旅游城市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城市旅游引力优势)。同时,要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中介系统和支持系统的作用,形成了由旅游消费牵动和旅游产品吸引构成,并由中介系统和支持系统所联系的动力系统所推动的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图1)。
(二)旅游动力系统分析
1.需求系统
人对城市旅游的需求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原始推动力,旅游消费的推动,主要是研究需求结构和需求量及其未来趋势,以便制定城市旅游开发战略和促销战略。
2.引力系统
旅游活动具有资源指向性,旅游资源(旅游吸引)是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型旅游资源,具有综合性、营造性的特点。城市旅游引力系统主要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部分组成,物质性吸引系统有:景观与环境吸引、设施吸引;非物质性吸引系统有:形象吸引、活动(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吸引、氛围(苏州的江南风情、深圳的现代气息等)吸引和服务(旅游信息、接待等服务)吸引。
3.中介系统
中介系统是一个联络城市产品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把城市产品推向市场,引导消费,将旅游需求转化为旅游行为;另一方面又将需求信息反馈给城市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指导其制定城市旅游开发和促销战略。中介系统主要是指由各种传媒、宣传品、旅行社以及旅游交通等要素组成的,沟通城市旅游生产与消费的网络系统。
4.城市旅游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大环境,它由硬环境(城市建设、交通、环境卫生、公用设施等)和软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公共服务、城市管理、旅游政策等)构成。城市旅游支持系统是构成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因素,对城市旅游吸引的营造具有很强的辅助作用,是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
(三)城市旅游动力模型
由于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城市旅游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和产品供给情况,结合自己实际,抓住动力系统中的主导因素和优势,寻找适合自己的旅游发展模式。
1.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因素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因素有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构成。主导因素是指在推动城市旅游发展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是实现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源泉。辅助因素是对城市旅游发展起辅助推动作用的因素,它们不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吸引物,但对旅游者的决策和旅游体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城市旅游的主导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城市旅游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时期,其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如深圳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经济特区之一,特区优势是其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吸引力;20世纪90年代初,特区优势已经不明显,主题公园成为深圳城市旅游新的主打吸引力;由于主题公园特殊的生命周期,使其吸引力下降较快,深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具备发展商务、会展旅游的基础,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深圳旅游发展的主导动力机制。
2.城市旅游动力模型
城市旅游动力模型是一种主导动力驱动模型,根据城市旅游主导因素不同,城市旅游动力模型可分成四种类型:资源驱动型、经济吸引型、需求推动型和综合驱动型(表1)。
三、桂林城市旅游动力机制研究
(一)桂林城市旅游的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就明确了桂林市作为风景游览城市的定位,对桂林风景营建和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桂林市旅游经历20世纪80年代早中期(1973~1977)以接待为主阶段、向经济产业转化的发展阶段(1978~1987)、低谷波动的停滞巩固阶段(1988~1996)和二次发展阶段(1997~)的曲折过程。现在通过旅游资源的整合、大桂林旅游圈构建、可进入性的提高等措施,实现了桂林旅游的二次发展(图2)。2002年桂林市共接待旅游者109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58%。其中国内游客997.37万人次,增长8.89%;入境游客98.43万人次,增长5.5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9.33亿元。
(二)桂林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1.桂林城市旅游发展模式
桂林市的旅游发展模式以“新桂林、新旅游、新享受”为主题,围绕以城市观光、休闲度假、会议会展商务等活动为内涵的“主题城市”旅游核心,发展民族风情、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为重点,以加强桂南北旅游区、泛珠江流域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合作为辅助的旅游发展模式(图3)。同时,桂林市作为桂北旅游区的核心城市,其旅游发展应加强与自治区内桂南、桂东、桂西旅游的合作,特别是与南宁旅游圈在游客互送、会展商务旅游等方面的联动机制创新。
从桂林市旅游发展模式框图中,可以看出:城市主题(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会展旅游等)是桂林市旅游发展的主导动力,是一种强有力的形象招呼,“山水甲天下”仍是桂林市吸引海内外游客的核心力,同时,由于游客需求的多元化,桂林休闲度假、会展旅游也具有强劲的发展趋势;城市环境的改善、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形象的塑造以及居民和旅游从业者素质构成桂林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辅助和有效补充;为把桂林建成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离不开良好的城市区域环境,桂林市旅游的客源覆盖全国,甚至全球的大部分国家:山水风光、休闲度假具有全球性,会展商务旅游主要为国内和东盟国际客源,民俗、生态旅游主要以区内和国内游客为主,因此良好的城市区域环境是桂林城市旅游发展重要影响因素,桂林城市旅游发展应充分重视区内、泛珠江流域和东盟之间的区域旅游合作。
2.驱动机制模型
(1)桂林旅游发展初期动力机制。桂林旅游发展初期,以政府促进型的山水观光旅游为主导因素的动力模型(图4)。桂林作为一座以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而著称于世的旅游城市,凭借桂林山水独特的风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山水风光的垄断性旅游资源成为桂林城市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桂林市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塑造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旅游形象,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成为游客梦寐的旅游胜地。桂林市独特的山水资源、形象鲜明的旅游形象同时也迎合当时的国外旅游者观光、寻祖探亲的主题旅游需求。另外,桂林城市旅游在建国后迅速发展,与国家的支持政策休戚相关。建国后,中央就明确了桂林市作为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并给予桂林市旅游发展的政策等支持。因此,桂林旅游发展初期,形成了以山水观光为主导的动力机制。
(2)二次发展阶段动力机制分析。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经济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时,中国经济异军突起,成为世界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这种状况改变了旅华游客的主要动机:来我国的商务、会议、展览旅游迅猛发展。1996~2000年间,商务、会议游客占入境游客比重的平均为37.9%,仅比同期的观光度假游客比重少3.26%。同样,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民也由温饱步入了小康,随着老百姓经济条件的宽裕及空闲时间的增多,旅游不仅成为老百姓生活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也不断成熟,旅游需求结构走向了多元化。综上,国内外旅游需求结构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深刻变化:观光、寻祖旅游观光、商务、会议、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使经济因素成为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此期间,武汉、天津等城市表现明显优于桂林)。
然而,面对国内旅游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桂林并没有及时成功地实现城市旅游动力机制的转化,支撑着桂林旅游业继续进一步发展。由于桂林单一的山水观光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旅游需求,同时一些新兴旅游城市的兴起,加剧了城市之间的竞争,最终使部分游客专项其它城市,导致桂林市入境旅游在上世纪90年代一直处在低谷波动的停滞阶段(1988年~1996年),在第10名左右徘徊。
经过近10年的停滞,桂林城市旅游的管理者开始反思自身旅游发展模式,并不断进行新的发展动力机制探索。纵深发展和丰富以桂林山水为特色,以百里漓江画廊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业;加快桂林市周边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和建设(桃花江旅游度假区、灵湖休闲度假中心、青狮潭旅游度假区等度假产品);保护、开发文化旅游,形成自然与人文的融合(靖江王诚、阳朔西街等);丰富民族风情产品系列(龙胜民族风情旅游区);完善城市休闲、娱乐系统;加强区域合作,构建桂林—柳州—南宁—北海黄金旅游廊道,加强桂林和南宁之间会展旅游合作,客源共享;加快融入泛珠江流域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的区域旅游合作。桂林市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城市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等措施,形成了以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和会展旅游为主题的城市旅游体系,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商务旅游成为桂林城市旅游发展的主导动力,新的动力机制(图5)的形成实现桂林市旅游的二次发展。
(三)启示
桂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和优美的城市环境,这些优势恰恰适合国内外旅游者的新需求,因此,桂林旅游仍具有相对的优势和无尽的发展潜力。要桂林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如下方面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1.桂林旅游形象定位问题。旅游形象作为吸引游客的决定性因素,它不是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受本底形象的强弱,传播中的形象以及传播的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桂林山水甲天下”形象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面临老化的威胁,应尽快对桂林旅游形象重新定位,实现旅游形象的升级更新。
2.坚持环境整体优质提升的原则,继续加强市内景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完善市内游憩系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出具规模的“两江四湖”夜间游览和游憩功能,加快城市会展设施的建设,与南宁实现南北联动,做活会议会展旅游项目。
3.城市旅游动力模型是一种主导动力驱动模型。不同时期同一城市主要旅游动力机制也可能完全不同,主导动力机制的转化与演变模式决定城市旅游发展模式。桂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挖掘桂林旅游发展的主导驱动力,对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不断探索和创新,适时培育桂林市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
四、结论
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往往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人造景点的建设和整个城市硬件环境的改善,忽视了城市旅游特色和形象的挖掘和塑造(即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培育),造成城市旅游特色趋同,特色不断丧失。然而,如何去挖掘和培育城市旅游的动力机制将成为城市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根据城市旅游动力系统结构模型(图1),城市旅游动力机制的培育:首先,认真分析城市旅游发展的环境和旅游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把握旅游发展的主体趋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其次,深入了解城市的文脉和地脉,分析城市旅游发展现状,挖掘特色和主导驱动力,培育城市旅游动力机制;最后,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创建城市旅游品牌,对接市场需求和城市旅游供给,并不断发展城市旅游动力机制。
本文选择以桂林市作为案例,是因为桂林市作为国内典型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其城市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他传统旅游城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朱竑.珠海城市旅游发展[J].人文地理,1999,14(3).
[2]彭华.旅游发展区动力机制及动力模型探析[J].旅游学刊,1999,(6).
[3]彭华.关于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5.
[4]保继刚,刘雪梅.广东城市海外旅游发展动力因子量化分析[J].旅游学刊,2002,17(1).
[5]吴志才,彭华.汕头市的旅游发展模式和驱动机制[J].热带地理,2004,24(3).
[6]龙江智,保继刚.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
[7]保继刚,龙江智.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研究,2005,24(2).
[8]保继刚等.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9~2003[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 上一篇:小学教师庆国庆精彩演讲征文
- 下一篇:派出所副所长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