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影响分析论文
时间:2022-04-22 02:33:00
导语:旅游业影响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众多有关旅游与交通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单一的交通设施对地区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较为详尽,而综合交通体系对地区旅游业的影响相对不足。合肥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在改善地区的交通结构,密切了与“长三角”地区的联系的同时对地区旅游业发展也产生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的构建进一步强化了合肥的旅游集散地的地位;另一方面,方便与多样化的交通适应了不同的需求,密切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便于借景旅游。同时,也要注意其对合肥旅游业带来的冲击,避免“只见客流,不见客留”的尴尬局面。最后,针对合肥旅游发展提出了继续完善城市内部交通体系、打造品牌战略、城市形象宣传战略、借景旅游战略、开拓高端旅游市场战略等对策。
关键词:综合交通体系;旅游交通;合肥旅游
1引言
在旅游业“吃、住、行、游、娱、购”六大构成要素中,交通作为旅游业的六大构成要素之一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旅游者从居住地向目的地完成整个旅游活动的重要保证。没有交通就没有旅游行为的发生,没有交通体系的完善就谈不上旅游业的大发展。目前,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活动已从“饥渴型”向“温饱型”、“享乐型”发展,旅游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旅游交通体系构建的意义尤显重要。
根据保继刚和楚义芳的研究,旅游交通所涉及的空间尺度和旅游过程可分为3个层次:外部交通、由旅游中心地到风景区的交通、内部交通[1]。外部交通所涉及的空间范围较大,其交通方式主要是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由于克服外部交通所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外部交通的舒适与否对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地区完整的交通体系的构建应该是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体现,包括航空、铁路、公路等。在不同的地区,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有不同的方式,在某些地方甚至还体现为水运。目前关于旅游交通对旅游的影响研究主要有:有关城市内部旅游交通体系的完善研究[2];区域内部交通方式对旅游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3];从理论上探讨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及发展对策[4];某种旅游交通设施对旅游者的影响[5]。这些研究更多的是探讨某种单一交通方式对旅游业的影响,如青藏铁路建设对西藏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6]、杭州湾跨海大桥对宁波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7]、京九铁路的开通对沿线的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促进作用[8-10],而整个交通体系对具体地区[论\文\网LunWenNet\Com]旅游业的影响却鲜有研究。
交通是旅游业的生命线,加强交通建设是适应旅游业加速发展的推进器,然而单一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现在整个交通体系的完善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在目前情况下重视研究整个交通体系的建设对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意义更为重大。因此,本文以合肥地区交通体系的建设为例,研究其对合肥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2合肥旅游业概况
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km2,其中巢湖水面面积233.4km2;市区总面积838.52km2,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2.93km2,市区建成区面积为224km2。合肥地处皖中,地理位置优越,又是省内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它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自东汉末年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合肥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表现为:城中汇成片,城郊连成带,远郊聚成块,而且成同心圆状分布,由老城区向郊外扩散成核心圈、城郊圈、远郊圈3个圈层[11]。具体旅游资源的分布见表1。
注:①“巢湖”境域分别在合肥、肥东、肥西各计1次,故总数达88个。②表中数据是合肥市旅游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合肥市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的数据。
从合肥市的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资源的品味上看,市区资源点数量多、密度大;郊区和郊县数量少、密度小;市区的资源以历史和现代人文类型为主,郊区、郊县以自然资源为主。人文旅游资源较为突出的是以历史名人为底蕴的名人文物和遗址、遗迹;自然旅游资源以水文景观突出,突出的是巢湖,它的面积广,离市区较近,可开展多项水上休闲活动。就其旅游资源而言,合肥有山有水,但山上旅游品质都不高;有名人古迹,但文物遗存规模都不大[12]。
3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及其对合肥旅游业影响分析
3.1合肥的交通基础及未来交通网络的构建
在公路方面,到2005年合肥市全境内高等级公路里程达1045.6km,其中高速公路214km、国省道公路369.3km、重要县道462.3km。随着合六叶高速2007年11月28日全线通车,以及于2008年年底即将通车的合淮阜高速路的修建,合肥四周将形成以合宁高速、合徐高速、合六高速、合淮阜高速等高速公路组成的环城公路圈;同时,206国道、312国道从合肥穿过,合肥已成为重要的区域交通中心。
在铁路方面,合肥市有开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厦门等地的直达快车。随着合宁高铁于2008年4月18日通车和合武高铁的相继铺建,从合肥至南京仅需45min,合肥至武汉的行程也在2h之内。沪汉蓉铁路和宁西铁路的建成通车,使合肥成为全国性的铁路交通枢纽。
在空运方面,现在正在使用的合肥骆岗机场最大吞吐量为750人/h,年设计旅客吞吐量为150万人次。随着合肥的大发展,骆岗机场已经跟不上发展的需求,2004年9月安徽省政府首次提出建设合肥新机场。新机场位于合肥市肥西县高刘镇附近,定名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距离合肥市中心直线距离31.8km。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按照4E标准建设,可供世界上目前已投入商务运营的所有飞机起降,2010年将完成首期工程,设计到2020年目标年吞吐量将达到950万人次,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2.24万t,年起降10.04万架次,高峰时达3400人次/h。在水运方面,合肥港是规划中全国十大经济区内河航运网中心之一,并被列为长江水系首批开发的重点港口。合裕航线是合肥通往长江的唯一重要水运通道,这条黄金水道将成为合肥通江达海的“水上高速”。2006年11月合裕航道整治工程全线竣工,完善了以合肥为中心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犹如把合肥搬到了长江边。
这些重大交通项目都将在2010年前后完工(图1)。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机场、港口将构成立体综合交通,一方面增加了合肥经济社会的吞吐能力,为合肥市建设拓展了新通道。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奠定了合肥作为省会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地位,对合肥市的旅游业来说将会产生一次突破性的飞跃。
图1合肥交通体系图
3.2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对合肥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进一步突显合肥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目前,合肥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这一方面与合肥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区位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合肥的旅游资源特点有关,但这并不影响其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虽然合肥不像黄山、青岛、苏州那样的旅游名胜城市,但是衡量地区旅游发展潜力的标准是综合吸引力和旅游接待力,并不仅仅是旅游景点的规模或数量。旅游名胜城市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和存在的条件,它必然是旅游目的地。而旅游中心城市的前者除了拥有一定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拥有政治文化中心、空地交通枢纽、旅游接待设施齐全等条件,因此它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旅游集散地。合肥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扩大了它作为省会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辐射力。合肥市在旅游业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推进品牌战略,打造旅游的拳头产品”,重点打造包公和李鸿章名人文化、淮军文化、环巢湖综合旅游带;“合巢”联手,将巢湖建成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和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降低了旅游的时间成本,提高了旅游的舒适度,增加了合肥旅游的吸引力,这些将推动合肥旅游事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强化了合肥市旅游集散地的积聚效应,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凸显。
扩大合肥市旅游腹地: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强化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借景旅游提供了可能性。合肥的旅游资源禀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肥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传统旅游资源的不足以及规模和体量偏小,这就要求合肥在发展旅游业时另辟蹊径,借景旅游。合肥地处皖中,周边资源密集,品味也较高,北有凤阳明皇陵与中都古城、寿州古城和亳州古城,东有滁州的琅琊山,西有大别山的天堂寨景区,南有万佛湖、天柱山景区以及大巢湖景区,江南还有黄山、九华山和徽州古民居。黄山、九华山、徽州古民居是世界遗产,其中黄山还是双遗产;亳州、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柱山、琅琊山是4A级旅游景区。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更好地把这些景区、景点与合肥串联起来,借景发展,形成旅游产品,进一步增强合肥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促进旅游产品的升级:对外交通的改善是提升一个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引擎”。合肥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将会加强合肥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互动,有助于提升合肥市的旅游业,加快融入“长三角”大旅游圈。合肥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将大大缩短与“长三角”的时间距离,而“长三角”地区又是中国最强劲的旅游输出地,合肥要想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占得一席之地,必须进一步提升其旅游品质,不但要发展初级的观光旅游,还要大力发展更高层次的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对旅游产品进行升级换代。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为这些更高层次的旅游形式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新机场的搬迁扩容、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水道的疏浚、城市内部交通的完善等本身就是城市魅力品质的体现。交通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城市品质的提升促进了旅游品质的提升,旅游产品的升级又彰显了城市的魅力,彼此之间相互促进。
重视潜在的影响:公路、铁路、机场的修建无疑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车辆、飞机的尾气排放也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环境问题将会对旅游业产生一定的冲击。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将会带来大量的游客,蜂拥的游客若集中于某些景点景区,则会对该景点景区产生较大的压力,甚至是破坏。当然,随着交通体系的完善,也会方便本地游客的出行。合肥临近的是旅游业发展相当成熟的“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对合肥乃至安徽的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果合肥在对外宣传营销方面不到位,就会对本地的客源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随着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发达的外部交通将会使合肥成为旅游集散地,如果合肥不能借助交通体系的构建发展本地大旅游,那么合肥也只能是看到“过客匆匆”,上演“只见客流,不见客留”的尴尬局面。当我们看到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对合肥旅游业发展带来积极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给合肥旅游业带来的冲击。
4新形势下合肥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4.1继续完善城市内部的交通体系
在提升外部交通的同时,合肥也要发展城市的内部交通。随着金寨路高架桥的开通、长江路的拓宽,以及城市内部其它道路的修建,合肥市内部交通的通达性大大提高,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连接更为畅通,各个景区将无形合并,壮大景区的实力。合肥市的旅游资源存在着点多、面广、体量小的特点,必须通过对旅游景点景区进行整合才能做大做强。如何整合呢?通过交通联系的增强无疑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4.2打造拳头产品,推进品牌战略
目前合肥市的景区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因此需要找准其优势资源,打造其拳头产品,打响品牌战略。合肥作为“三国故地,包公故里”,可大打历史文化牌,特别是包公文化牌。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合肥现存的包公文化景观设计的战略层面较低,仅局限于园林和文物领域,未能发掘出包公文化内涵中真正动人心魄的文化力量。目前游客对合肥的包公文化旅游产品游客之所以不感兴趣,主要是内容展示少,形象太苍白,不能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因此应深挖包公文化内涵,打造出属于合肥自己的旅游品牌。
4.3合纵连横借景旅游战略
合肥本地旅游资源的品质对合肥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发掘本地旅游资源为主的同时,需借助与合肥相接壤的六安、巢湖、滁州、淮南等地的旅游资源《,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指出,要以合肥为中心,巢湖和大别山为依托,皖中5市为载体,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13]。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品味高,一旦与合肥联合发展之后将会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
4.4高端旅游市场的开拓战略
合肥背靠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合肥发展商务旅游提供了基础。商务旅游者是一个高消费群体,是旅游市场的高端市场。高端旅游市场的开拓取决于城市整体的经济活力及由此而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另一方面,商务旅游又可大大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合肥缺乏“名山大川”类的传统旅游资源,发展高端旅游市场是合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的举措。东莞市是一个传统旅游资源相对不足的城市,但他们依靠地区产业发展的商务旅游振兴了旅游业,合肥可借鉴东莞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4.5大力进行城市形象宣传战略
一提起深圳就想起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一说起潍坊就想起风筝,但说起合肥就不能使游客立刻联想其特色,可见合肥目前的城市形象定位并不明确。2001年,合肥市旅游局委托中科院地理所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编制的《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把合肥市旅游总体形象定位为“具有园林特色的科教、文化旅游名城”,旅游形象宣传口号为“包公桑梓地,黄山北大门”、“包公故里,江淮科教城”[14];2005年又委托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编制了《合肥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该规划将合肥形象定位为“包公故里,滨湖名城”;对本市,定位为“美丽合肥,休闲都市”;对本省,定位为“包公故里,魅力都市”。整体形象宣传口号为“包公桑梓地,滨湖生态城,黄山北大门”;省内宣传口号为“安徽人游省城”;市内宣传口号为“合肥人游合肥”[15]。可见,合肥的城市形象定位既不明确又不断变化。因此,合肥需要对城市形象进行定位,并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让旅游者了解合肥,记住合肥。
5结束语
合肥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正在构建之中。随着这些重大工程到2010年相继完工,有关的影响将逐步得到印证,相关的问题也会逐渐凸显出来。提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合肥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对地区旅游业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为未来合肥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89.
[2]NkdolaosDritsakis.Co-integrationAnalysisofGermanandBritishTourismDemandforGreece[J].TourismManagement,2004,25(1)∶111-119.
[3]MarcialPincus.SustainableTourismPlanningandTransportationinTexas[M].SWUTC/99/167107-1,1999.8.
[4]来逢波.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铁路运输与经济,2006,7(11)∶85-86.
[5]周蓓,孙华程.九黄机场对九寨沟国内旅游者结构与行为的影响[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3)∶286-290.
[6]朱弘,谢涤湘,刘迎华.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经济地理,2005,11(6)∶910-914.
[7]张红贤.旅游交通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宁波旅游业为例[J].区域经济,2006,(454)∶273-274.
[8]黄志刚.京九铁路对江西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1997,1(1)∶37-40.
[9]叶岱夫.京九铁路南段沿线地区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热带地理,2000,3(1)∶48-52.
[10]邓世文.京九铁路与井冈山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9,4(2)∶116-119.
[11]张浪.发展地方特色旅游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7(4)∶41-43.
[12]章尚正.论合肥市的大旅游发展战略[J].合肥学院学报,2004,6(2)∶45-50.
[13]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Z].2006∶9.
[14]中科院地理所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合肥市旅游局.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Z].2001∶8.
[15]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合肥市旅游局.合肥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Z].2005∶46.
- 上一篇:医院解放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分析材料
- 下一篇:旅游业生态发展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