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结合开创舞蹈教学新模式
时间:2022-04-22 08:44:45
导语:科技结合开创舞蹈教学新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舞蹈是一门需要线上线下、课上课下同步进行训练的艺术,其基础训练枯燥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有科学的方法与理论做支撑。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知晓课下自主练习的科学性与训练质量。针对这一现象,舞蹈教学可以引入创新技术通过AR、3D建模等及时完成对陈旧教学模式的升级与创造,帮助更多本该喜爱上舞蹈的人喜欢上它,并且更加科学有方的完成对自己的提升,延长身体使用期限,助推舞蹈专业教学发展。本文将从舞蹈训练者的角度分析现有舞蹈教学模式,并对引入创新科技对舞蹈教学的帮助进行论述。
【关键词】舞蹈教学;AR、3D建模;创新技术引入
舞蹈是一门使身体“行云如流水”的艺术,想要灵活使用身体,需通过不断的基础训练,对身体进行开发。舞蹈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凭借老师课上的指导远远不够。而现有的舞蹈教学模式多为课上训练(或线上课堂)+课后自主训练。没有做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统一。而引入AR、3D等科学技术,可有效地解决一些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有效地辅助课堂,使程式化的陈旧舞蹈教学体系拥有新的生命力,贴上科学、规范、创新的新标签。
一、舞蹈教学近况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艺术资源非常丰富,长期的历史积淀使得我们厚积薄发,其中舞蹈艺术担负着育人育德的功能却一直被人们低估了其真正价值。近年来,随着“艺术进课堂”的理念不断推进,舞蹈学习在教育体系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然而有研究发现在传统的舞蹈教学实践中,通常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因忽略个体差异未能充分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学习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依然按照常规进行训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舞蹈教学方法对许多舞蹈训练者的学习兴趣,造成了直接影响。在与创新科技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学科都积极地从中学习,大胆尝新。就舞蹈教学现状来看,当前教学还属于传统范畴,很少利用新媒体理念与创新技术融合、协助课堂教学。时间与精力是影响舞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又多采用口传身授的方式,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课下缺乏有效训练,教学效果欠佳,以至在训练过程中极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日常训练缺乏动力
舞蹈是日日功,基本功又是一个需要将简单动作重复练习的基础性运动项目,其训练单一枯燥,非常考验人的毅力与韧劲。没有一个好的基础就无法进入下一步的训练,任何人都没有捷径可走。舞蹈基本功的特殊性使得很多喜爱舞蹈的同学,在尝试舞蹈训练的初期便失去兴趣,难以形成长期、持久的训练。
(二)舞蹈理论知识薄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有很机会接触到舞蹈,如家里的孩子幼时都会上兴趣班、公园里的广场舞、健身房里的减肥瘦身操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我们自以为了解舞蹈的假像,认为舞蹈只是一项简单的运动,而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性。虽然我国出版了很多专业的舞蹈书籍,但大多都只停留在了高校,对于受众广泛的舞蹈艺术来说形成了不平衡、不对等的局面。非专业人士无法及时的获取相关知识,导致舞蹈艺术进程难以向更高层推进。
(三)缺少正确、规范的训练方法
在舞蹈训练中很多动作技巧都有一定的危险系数,方法不当或是对训练掉以轻心都会造成不必要的身体损伤。这也为很多训练者及家长所担忧。而我国舞蹈体系一直使用“陈旧式”“经验式”教学方法,有些特殊方法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掌握好训练程度的,不能因材施教会导致不必要的训练损伤。舞蹈训练者对身体保护意识不强,尤其是训练一段时间的人,无法区别正常训练的疼痛和伤病的疼痛,常常将其忽视,阻碍了正确的舞蹈训练,缩短了舞蹈生命。不正当的训练只会增加身体损伤的潜在风险。
(四)后期无法配合训练
家长因为缺乏舞蹈理论知识储备,在后期无法配合孩子训练。盲目的要求与错误的用力增加了训练者受伤的可能性,同时训练者也不信任、不配合来自非舞蹈人士的指导与要求,甚至会使反力来进行对抗,非常不利于舞蹈的训练与发展。
二、引入创新科技
当今是“互联网+”的时代,针对舞蹈艺术教学,我们同样可以引入创新科技协助我们更快更好地达到训练标准与训练目的。舞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引入创新科技并不是代表高科技可以替换原有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课上的教学仍应保持其主体地位。在人们过往的记忆中对舞蹈的定义是一门技艺,其特殊的性质也导致其无法打破固有的教学训练习惯,快速地与新兴产业全面结合。较其他专业而言舞蹈教学的改革创新仅停留在表面,普通的新媒体应用也只是为展示自己提供了平台,对于舞蹈教学与训练没有较大的实质性帮助。而创新技术则可以为我们所用,为舞蹈教学带来一些改变。在与创新科技的融合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AR、3D建模技术。AR是现实增强技术,其理念是将虚拟现实套用在现实世界,打破虚拟与真实世界的屏障。配合3D建模则可以做正确的动作示范,讲解专业知识达到家庭小老师的效果。通过此类科技技术手段,舞蹈形体动作能够更清晰、直观、规范地向学生展现,做到360度无死角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更能充分展现其辅助教学的优势。创新技术辅助课堂的优势具体表现为:(一)可直观地理解与感受舞蹈动作的教学原理,360度无死角展现,通过“小老师”的画面展示更利于训练者记住训练要点,有目标地进行训练。(二)人工的示范存在个体的差异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或先天条件限制或后天训练不足,多多少少存在示范不到位的情况。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在平常的训练中并不常见,不具广泛性与代表性。示范时也容易使身边人忽视先天条件对自身的限制而盲目的跟风练习。部分训练者也会因为过度在意条件引起极度自卑的心理,有违快乐舞蹈的初衷。通过3D人物示范,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此类现象的发生。(三)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互动性增强,利于提升训练者兴趣。除此之外利用AR技术还可以进行对照练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与3D人物进行一场生动有趣的“破次元”训练。(四)讲解更具规范性、科学性,训练更加系统。舞蹈教学同其他科目相同,不应该是主观随意的。任何想被大众所熟知,想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事物都需要科学、规范、严谨。进行舞蹈教学时,每个老师讲课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但有些却并没有经科学验证,仅凭经验授课,缺乏一定科学性带有安全隐患。
三、具体实施策略
为更好地推动舞蹈教育,与创新技术结合后的教学可分为初期与进阶两大类:
(一)初期
在接触舞蹈的初期(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早教”阶段)使用创新科技辅助课堂有助于舞蹈爱好的萌芽与坚持舞蹈训练的习惯养成。不同于课上练习,没有同学老师的陪伴,导致大部分的训练者失去了课后训练主动性。不要小看陪伴在训练中起到的作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一起训练会产生群体效应,使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在不自觉中提升对自身训练的要求这也是多人教学的又一原因。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兴趣班也是由多人模式展开,而非1V1教学。而融入技术改革后的教学通过AR技术可以使训练者与虚拟的3D人物同步训练,起到陪同的效果,增强其训练的主动性。同时AR技术可以使3D示范人物与训练者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当中,通过使用手机或投屏的方式呈现。从而形成清晰明了的对照练习,及时的反馈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在训练的同时再配上语音讲解可使训练者了解舞蹈理论与训练目的,使训练更加高效,使不懂舞蹈的家长也可以一同学习,科学的辅助训练。最后还可以使用录屏等功能进行回放,帮助训练者了解自己训练时存在的问题。
(二)进阶
相比于刚开始接触舞蹈的舞蹈训练者,进阶阶段的训练者有了一定的舞蹈理论基础、训练经验,也养成了自主训练的习惯,需有人陪同的心理需求也逐步降低。然而随着训练难度的升级,其危险系数也在不断增加,在训练过程中用错力或者用错方法都可能给训练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正是舞蹈训练者在训练中最易发生的情况,因其常见性也最容易被训练者忽视。通过3D建模的技术我们可以通过视屏解析直观清晰地了解一些与舞蹈训练相关的病理知识,了解人体构造,降低训练过程中的受伤风险,在避免受伤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向他人教授时也可使他人受益,延长对身体的使用期限。在真正了解了舞蹈的原理与人体构造后,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在做一些高难度技巧时会产生正向的心理暗示,减少多余无用的猜忌,克服恐惧减小身体损伤的概率,在学会训练的同时加强对自我的保护。
四、结束语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之一,它既是流动的“雕塑”,又是人们内心情感表达的寄托。舞蹈专业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艺术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可现有的舞蹈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上都存在着部分问题,动作总是比言语先一步“发声”。它们缺少了更多理论上的支撑,急于用行动回应。课上训练(或线上课堂)+课后自主训练的1+1陈旧式教学模式也需注入新的活力,打破主流舞蹈教学现有的传统现场教学、远程教学和舞蹈教学视频教学三模式,更多的关注课下训练。发挥辅助课堂的功效,可以使舞蹈练习事半功倍。创新科技融入后的舞蹈教学更加科学、规范、严谨,可有效改变舞蹈教学现状,提升训练效率。因此,舞蹈教学应从教学内容、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引入科学技术理念,开发创新科技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使其不流于表面。舞蹈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艺术集合体,本应引领潮流,然而近年来的发展却将自己局限。人们只看到了它的“传统”却看不到它的“新生”与成长。不易改变的舞蹈教学同样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走在科学创新的前沿,助推舞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纯.试论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J].黄河之声,2020,(04):145.
[2]张慧.新媒体在舞蹈教学中的融合与应用[J].北方音乐,2017,37(16):171.
[3]刘叶青.舞蹈科学训练理论在芭蕾基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7-6-30.
作者:王卓琳 单位:山东大学
- 上一篇:运输企业在市场营销的新思路
- 下一篇:特色社会主义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