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类企业的创新能力研究

时间:2022-05-07 10:30:51

导语:科技类企业的创新能力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技类企业的创新能力研究

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津市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帮助下,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高,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研发机构及工程技术中心作用明显。但是,与其他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2]。1科技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是提高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天津市科技创新环境的现状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面向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政策需要继续健全,已有政策有待继续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技术转移市场建设尚未达到要求;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需要继续加大。2研发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充足的研发经费是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是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首要前提。天津市政府资金在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多元化投入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天津市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缺少必须的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成为制约天津市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3科技创新人才有待进一步培养。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是首要的创新资源。由于天津市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人才竞争方面较为被动,存在着不合理的人才流动限制和人才管理模式,对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致使天津市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缺乏创新人才,尤其是缺乏具有一流水平的高科技人才,成为制约天津市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对策建议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科技创新环境的改进是提高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1加快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与财政补贴法规,为加快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提高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结合天津实际,制定促进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创新实施条例及地方性科技法规;加大贯彻落实力度,多方面加大对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支持力度。2促进高效的技术转移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动新技术、专利和品牌的转让;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技术的利用[3];促进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创造开放的条件实现自主创新,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3重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加快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开发的鼓励政策,加强对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知识产权业务培训和宣传;鼓励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品牌,大幅度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和应用能力,大幅度提高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资金不足是制约天津市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针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1积极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重点支持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建设、基础性工作和队伍建设。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探索采取贷款贴息、基金制、创业投资风险补偿等多种投入方式,构建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的投入体系,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2不断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建立和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提高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科技经费的监管,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在加强和改进科技经费管理上下功夫,着力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4]。3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创新。同时,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贷款为补充,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围绕天津市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方向,优化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构筑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促进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1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确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研究制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的政策体系,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人才政策体系;在人才引进政策上向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倾斜,多方面创造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到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尽快促进科技人才创新,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2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要适应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形成以本专业为主的多知识、多技能的综合性体系[5]。通过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内外部的进修培训,形成统一规划的各层次科技人才培训体系。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团队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的优势,通过具体的科研项目,有针对性地提高不同层次的科技人员素质,在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内部建立起学习型组织。3健全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其创造力、工作效率和内部归属感。完善工资报酬体系,提高薪酬与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业绩的相关度;建立稳定可行的选拨晋升机制,给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发展机会,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价值;夯实科研基础建设,让科技创新人才有条件从事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真正使科技创新人才的个人发展融合到组织的整体发展之中。

本文作者:杨士伟工作单位: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