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论文
时间:2022-07-02 11:18:02
导语: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相关法律法规一般包括会计法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此外,也包括中央八项规定等反腐败反浪费各项条例。当前我国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了会计监督的运行制度,单位内部会计机构及相关人员作为会计监督主体,整个经济活动状况为会计监督对象。要求监督机构和相关人员严格依法履行岗位职责,严禁授意、指使或强令其他人员违法办理、执行相关会计事项。对违反会计法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依据职权予以纠正。发现重大违法情况时,国务院财政部门有权向相关单位进行调查取证,要求各单位积极配合;为了进一步规范、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会计监督等要求,规范了会计收支核算管理制度,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改善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医院会计制度》根据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规范了科教收支、医疗风险基金计提、医疗收入确认等处理办法;为了推进教育、科研成本核算工作、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修订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增加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监管内容,对高校财务预算、决算、绩效评价、风险防范、总会计师职责等内容进行修订,完善了高校财务监督体系,明确了单位组织行为违规的责任风险;《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强调了机关经费运行成本,对因公出差、公务接待、公车私用、办公用房、会议活动等资金支出加强管理,约束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抵制浪费腐败行为。
2.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内容与方式。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主要是针对单位财政的预算、收支、结余以及负债的监督。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模式,通常是由单位内部的财政监督管理部门或上级纪检监督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日常与专项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工作。除了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会计监督,外部监管也在逐渐开展进行中,外部监管是由具有相关监管资质和权限的机构、中介组织、人民群众等组成的,其监管同时具有较强的独力性、专业的技术水平、参与度广等特点,能够弥补内部会计监督强制性、权威性的不足之处,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和实施发展平台,监督力度不断加大。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监管部门缺乏配合,配套措施不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身监督不到位,单位内部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在行政权力、外界压力和经济利益的影响下,监督力度执行不到位,往往无法或不敢对本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工作进行监督,加大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风险,各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监督标准不一致和功能交叉等情况,再加上受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行为分散、权责不明等因素影响,使得各个监管部门之间会计信息传递不及时,无法建立有效的信息监管网络系统,无法形成监管合力。会计委派制度在我国实施运行之后,财政部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虽然变得更加直接、有力,但也存在一些漏洞,在具体工作中涉及编制、人事、纪检、业务等多个部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相应的配套措施仍不不健全。
2.预算编制不科学及其执行不力。我国现行的对财政资金使用需经由政府编制预算、立法机关审批方可执行。这就意味着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就是对预算编制及执行的科学合理规范化进行监督。然而,很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并未按照要求编制预算,其执行也往往不遵循规定流程。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单位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并非按照科学合理化需求进行。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已逐步开展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改革,改革措施涵盖部门专项预算、政府采购管理、国库收支管理。然而在各级单位的财政预算编制的实际操作中,诸多单位并未按照国家规定的零基预算进行预算编制,而是逐年递增编制预算,这样编制出来的财政资金预算,脱离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降低了预算管理水平,既不科学也不合实际需求。在预算的执行的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切实有效的会计监督管理,预算编制过程中本身的不合理,故而其执行通常也并未按照规划科学合理进行。诸多单位由于欠缺有效的会计监督管理工作,其财政资金在上级下拨后,使用过程皆由单位领导意愿决定,也就意味着国家财政资金的去向存在问题以及正常的行政事业单位职能不能保障。
3.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准则规范仍存在问题。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对不同事业单位的界定、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等实际问题上仍存在不完全适用等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财税体制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准则规范已经不再适用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所需,缺乏一定的实用性、灵活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规范,有些科目没有设置明细科目,经费支出、暂存和暂付款等都应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固定资产明细账设立也不完善,没有全面、完整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数量及增减变化情况,固定资产定期盘存制度执行力度差,实物与财务管理相脱节,致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资金、票据审核、管理也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标准有待完善。
4.社会监管不到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监管机构没有更好的起到最后防线的监管作用,经验不足,监管力量薄弱,目前我国主要的社会监管主体是会计师事务所,在政府权力的制压和金钱利益的诱惑下,注册会计师不得不听从被审计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程序,提供的审计服务存在不真实的现象。社会媒体和人民群众等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管行为无法进行量化考核,由于我国政府机构与群众之间的权力与义务关系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在权力的面前,社会监管人员始终是弱势群体,无法真正的、完全的行使自己的权力,最终使得社会监管不到位。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制度原因。
1.1现有体制决定了会计监督人员缺乏独立性。在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管理制度下,单位内部所设置的会计监督机构及有关人员均由单位统一领导,没有在实际意义上达到独立、自主的能力,其会计监督职能的实施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没有规范统一的标准,许多事业单位都忽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缺乏公认的可操作运行模式。会计监管人员的切身实际利益直接受所在事业单位控制,有关其人事调派、工资、福利待遇、绩效奖惩等各方面均由所在单位掌控,在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下,会计监管人员执纪执法的力度直接受管理部门领导的影响,不能有效的揭露和抵制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现象,会计监督形同虚设。在现有的体制下,单位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往往与国家整体利益发生冲突,会计监督人员通常更加在意单位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继而罔顾了国家利益,正是这个原因,造成整个会计监督系统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1.2会计监督人员岗位责任不明晰。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人员岗位职责制度往往不明晰,设立的账务处理程序缺乏科学性,各岗位之间互相牵制的制度的建立仍需完善,岗位职责不相容原则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未建立严格的稽查监管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资金收支制度、资产清查制度等,会计监督程序不规范,监督任务执行无法及时完成,会计监督相关人员未履行应尽的岗位职责,一切决定受控单位领导的现象严重,有些单位支出只要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这些情形的出现都是导致单位会计监督制度被大大弱化的原因。
2.机制原因。
2.1未能确立稳定良好的运行机制以保证监督制度的落实。对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产生的腐败问题进行探究不难发现,除了会计监督机制存在不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对现有的运行机制也未能很好地落实。任何机制的建立和实施都必须具备健全的法律约束机制,会计监督尤其如此。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监督体系需要更为健全、明确的法律机制来规范和保障。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现有的相关法律约束机制还不完善,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机制缺乏强制力来推行,急需建立一个稳定良好的会计监督运行机制。
2.2无定期监督检查机制。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作为衡量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发展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会计监督人员应时刻注意其容易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会计监督很容易落入重视核算而轻视监督理念的负面影响,只有在特定时期,如单位领导干部离任或重大专项审计时,领导才会认识到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监督检查机制应实行定期核查制度,从而达到会计监督职能与会计核算职能二者平衡运行发展;加之现阶段的监督机制存在随意性和松散性,极大地制约了有关监督机构对账务信息系统和经济发展状况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
3.人员原因。会计人员是财务活动的主体,因此,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及职业道德素养是会计监督能否起到良好作用的关键因素。同时,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将极大影响会计监督是否能有效地开展。
3.1监督意识薄弱。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会计监督意识薄弱,只要国家划拨资金供单位运营使用即可,不考虑会计监督的作用,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以事后记账核算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做好事前合理预算、事中控制支出、事后分析结果的监督工作。领导对权利的行使,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履行义务的责任,对监督行为产生了排斥心理,影响了会计监督的效果。
3.2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由于用人机制存在长期历史遗留问题,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实践经验较差,不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仍使用传统的旧方法进行会计监管工作,没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不能有效的胜任岗位要求,在实际履行监督职能的过程中,必然会因专业技术能力缺乏而对无法准确的把握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政策及在制度执行中存在的偏差与错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执行效果与监督人员整体的职业道德素养息息相关,如果会计监督人员存在法律意识不强、职业判断能力缺乏、监督职责定位不准确、职业风险意识薄弱等现象,职业态度不端正,就有可能在权利大于职业道德的错误思想支配下,不顾国家全局利益,强调个人利益,不能够坚持正确的工作原则,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致使会计秩序混乱,从而阻碍会计监督职能的实现。
四、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
1.1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情况,完善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制度,详细掌握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并出具独立的审计意见,实现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对有问题的项目及时发现并分析,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同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财务公开制度,加强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的公开制度,不断提高财政民主化推动程序,使社会公众能够获得更多的参政议政权利。财务公开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外部会计监督的一种强有力手段,保障社会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对树立行政事业单位公信力、促进职能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公开财务制度能够有效的加强会计监督人员执行任务的独立性,监督和管控行政事业单位部分领导的不良行为,加强整体全局意识。
1.2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完善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和严格执行监督制度,能够明确会计监督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会计监督程序。实施科学、先进的预算管理程序,能够显著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能力,提升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实际情况与长远规划有效结合,优化资源整体结构配置,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水平的发挥。完善预算编制制度,各职能部门将所需的预算资金层层上报,严格按照零基预算的规定逐项开展预算编制工作,细化每一笔预算支出用途,量化到各项项目,落实执行部门和相关人员。对下拨的基本支出经费,要严格按照预算指标实施进度执行,保证经费使用计划的一致性,有效完成会计监督的执行任务。
2.构建监督运行机制。我国现行的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这就要求相关单位与部门能够加强协调,改善会计监督管理。具体方法包括在单位内部创建封闭式的监督机制,对外开放监督管理并积极采纳,同时加强符合实际情况的会计监督管理制度的完善。然而,完善的制度并意味着就能够保证监督的效果,在监督过程中应当加强监督力度重视执行力。首要工作就是确保会计监督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法律严肃性,确保其执行过程中所有相关人员均能切实遵守;其次为保障会计监督管理工作的全面贯彻实施,应将监督管理工作纳入对各级工作人员的工作考核中,奖罚分明,鼓励先进积极分子,对于不按照规定进行会计管理工作的人员予以惩戒,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能够顺利进行。
3.提高监督人员素质。人是实行制度的主体,同样,人也是被制度规范的对象。提高人员素质,对于一种制度能够良好地实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1提高领导干部遵守会计监督制度的意识。领导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该担起会计监督的主导责任,负责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整、真实,同时保障会计监督制度的合理、有效。相关机构及人员要从各方面加强履行会计监督制度的意识,以身作则,抵制住外界利益的诱惑,杜绝授意或强迫相关人员执行不符合规定的事项,注重监督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通过实践深入了解会计监督的运行环境和条件,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应革新观念,进行现代化、信息化的高效管理模式。
3.2提高会计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会计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其监督职能的发挥效果,为适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应提升会计监督人员的职业操守、政治思想、业务技能、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不断学习会计监督业务技能和管理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提升政治思想觉悟,及时发现并制止违规行为,定期采取轮岗制度,全面掌握各岗位的工作流程,调动监督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举办学术研讨讲座,进行经验交流,及时掌握国家经济、政治动态,做好监督岗位。
作者:牛艺辰 董美霞 单位:大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上一篇:消防部队会计监督论文
- 下一篇:能力本位课程模式下酒店管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