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监督论文:会计信息监督的影响综述

时间:2022-01-25 02:42:11

导语:信息监督论文:会计信息监督的影响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息监督论文:会计信息监督的影响综述

本文作者:方丽陈君工作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一)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的利益动机冲突根据詹森和麦克林的REMM人性假设理论我们知道审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也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人,也毫无例外地遵循自利原则。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利性体现为对审计收费和客户数量的追求。在对某一客户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总是尽量争取更高的收费;另一方面,面对有限的客户,注册会计师总是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能争取到最多的客户,甚至以竞价的方式拉抢业务,以最大化其收入。同时又由于当上市公司对注册会计师所的审计报告不满时,最直接的制约方法就是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从而试图改变公司的审计报告类型,所以,在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规范不完善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注册会计师为盲目追求自身利益而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情况。注册会计师利益驱动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利益导向的不一致性决定了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利益博弈。(二)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的利益博弈分析1.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利益博弈模型的建立(1)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利益博弈模型的假设首先给出该利益博弈模型的假设条件:假设1: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且风险中立;假设2: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利益是一致的;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的信息是完全的;假设3:上市公司的可选策略为真实披露或虚假披露其会计信息;审计机构的可选策略为公正审计(出具真实的审计报告)或不公正审计(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假设4:上市公司选择真实披露其会计信息时的收益为R;审计机构选择公正审计时的收益为S;假设5:上市公司选择披露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产生的“操纵剩余”为△R,但是若审计机构选择公正审计,那么上市公司将无法得到“操纵剩余”△R;假设6:审计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与上市公司共谋,默认上市公司的会计操纵行为,选择不公正审计时,审计机构可与上市公司共同分割“操纵剩余”△R,即审计机构除得到自己的正当收益S外,还能得到上市公司“操纵剩余”△R的一部分△Rs;假设7:当上市公司有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而审计机构选择公正审计时,上市公司无法得到△R,从追求利益出发,上市公司有可能威胁更换审计机构,上市公司的这种可能的选择给审计机构带来的负效用为T。(2)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利益博弈模型的构建根据以上的假设条件,我们可以构建出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之间的利益博弈模型如表1所示:从表1中得知,只要△R>△Rs,即上市公司操纵会计信息带来的净剩余大于零时,上市公司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审计机构进行不公正审计就成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这时双方均没有动力去改变自己的行为。(3)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利益博弈模型的扩展在以上模型的假设基础之上,我们再加上考虑到在证券市场上有证券管理部门会对上市公司以及审计机构的种种不良行为进行查处并且进行处罚,同时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债权人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对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的不公正行为进行一定的处罚,所以,我们为了研究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的行为需要进一步给出如下假设:假设8:上市公司进行虚假会计信息披露,审计机构与其共谋进行不公正审计的行为有可能被发现。假设9:被有关管理部门和投资者发现和处罚的概率为X;假设10:被发现后对上市公司的处罚额度为C1;被发现后对审计机构的处罚额度为C2;假设11:上市公司选择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概率为a,选择真实披露的概率为1-a;假设12:审计机构选择与公司合谋进行不公正审计的概率为b,选择公正审计的概率1-b。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和审计机构进行不公正的审计都有可能被发现并且被处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就有一个概率的问题,此时,在利益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再结合扩展假设,构建出扩展的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利益博弈模型如表2所示:表2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的博弈扩展模型注:表中上一个数据为上市公司的收益,下一个数据为审计机构的收益。(4)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利益博弈扩展模型的分析由表2我们可以得到:上市公司选择虚假披露的预期效用为:ZcK2=R(1-b)+b(R+ΔR-ΔRs-C1•X)①选择真实披露的预期效用为:ZcK1=R②那么,上市公司选择虚假披露和真实披露行为无差别时的概率a为:a•ZcK2=(1-a)•ZcK1将①式和②式带入上式,整理可得:a=R2R+b•(ΔR-ΔRs)-C1•X•b③同样,我们可以推算出:审计机构选择不公正审计的预期效用为:ZcK2=(1-a)•S+a•(S+ΔRs-C2•X)④选择公正审计的预期效用为:ZcK1=(1-a)•S+a•(S-T)⑤那么,审计机构选择不公正审计和公正审计行为无差别时的概率b为:bZcK2=(1-b)•ZcK1将④式和⑤式带入上式,整理可得:b=S-a•T2S+a•(ΔRs-T)-a•C2•X⑥从整理得出的③式和⑥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加大对上市公司虚假披露和审计机构不公正行为的监督力度,即提高虚假披露和不公正行为被发现并处罚的概率X,那么上市公司的虚假披露和审计机构的不公正审计行为的概率将减小。另一方面,提高对上市公司的处罚额C1和审计机构的处罚额C2,加大对做假行为的处罚强度,也将使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选择做假行为的概率减小。通过以上对审计机构等市场中介与上市公司之间利益博弈的分析表明,证券市场管理部门和投资者可以通过加强对上市公司及审计机构的监督和处罚来规范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2.审计机构等中介机构监督失灵的原因分析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等市场中介机构之间的这一种失衡关系是上市公司选择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原因。例如,在对上市公司进行的审计中存在着委托人、被审计人员与审计机构三者之间特殊的委托关系。原始委托人是指包括所有者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而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所有者的分散、流动导致了原始委托人很难行使对上市公司的实际监督。同时,在我国又由于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的股权结构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尚不健全,从而导致对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审计的实际上的委托人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这就形成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聘请审计机构审计、监督管理者自己的行为,并且审计费用等事项由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来决定。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必然会牵制审计机构等市场中介机构的行为,从根本上就破坏了审计关系中的平衡关系。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在审计的主契约下存在着包含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及审计费用标准等内容的子契约,审计机构在审计“交易”的子契约中明显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审计机构在同行业务竞争中让步、“迁就”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共谋也就成为了一种理性的选择。在证券市场中,为上市公司提供市场中介服务的其他各相关利益主体,在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处于同样尴尬的角色。这类市场中介机构既是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外在约束的主体,又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利益相关主体,他们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均会出现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由此,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导致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成了上市公司与各市场中介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妥协的过程。

上市公司与证券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

(一)首先给出假设条件如下:假设1:上市公司有可能进行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并会从自利原则出发选择真实披露或是虚假披露;假设2:上市公司选择虚假披露的收益为R(R>0),选择真实披露的收益为-R;假设3:上市公司选择虚假披露如被监管部门查出,所受处罚为M(M>0);假设4:监管部门实施监督职能,其可以选择监督或是不监督;假设5: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的成本为D(D>0),如果选择不监督则监管部门可以节约的成本为D;假设6:上市公司选择虚假披露被人举报,而监管部门没有对其进行监督,则监管部门将会受到处罚为N(N>0);假设7:上市公司选择虚假披露如没有人举报,监管部门也没有对其进行监督,则上市公司获得做假收益为R,监管部门的收益为0;假设8:上市公司选择虚假披露,监管部门选择监督,但由于监督水平较差,没有发现问题,此时,上市公司获得做假收益为R,监管部门的收益则为-D。(二)监管博弈模型与分析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之上,构建出监管博弈模型如下:1.构建监管博弈模型由上述假设条件,构建出不完全信息监管博弈模型如表3所示:表3不完全信息监督博弈模型注:表中第一个数字为上市公司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为证券监管部门的收益。通过以上博弈模型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和证券监管部门之间没有占优策略均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进一步假设,以得出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进一步假设如下:假设1: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监督的概率为h,那么不监督的概率为1-h;假设2:上市公司进行虚假披露的概率为g,那么真实披露的概率为1-g;假设3:如证券监管部门选择监管,发现上市公司做假的概率为k,那么未发现上市公司做假的概率为1-k;假设4:如证券监管部门选择不监督,上市公司做假被人举报的概率为s,那么未被人举报的概率为1-s。在进一步添加以上四个假设的情况之下,结合上述博弈模型,可以计算出上市公司的预期收益为:Y=g{h[k(-M)+(1-k)R]+(1-h)[s(-M)+(1-s)R]}+(1-g){h[k(-R)+(1-k)(-R)]+(1-h)[s(-R)+(1-s)(-R)}进一步计算出证券监管部门的预期收益为:Z=h{k[g(M-D)+(1-g)(-D)]+(1-k)[g(-D)+(1-g)(-D)]}+(1-h){s[g(-N)+(1-g)D]+(1-s)[g•0+(1-g)D]}可以求出上市公司的预期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坠Y坠g=0证券监管部门的预期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坠Z坠h=0由此,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出上市公司与证券监管部门监督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为:g''''=2Dk•M+s•N+Dh''''=2Dk•(M+R)上市公司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选择虚假披露的概率是g'''',而证券监管部门选择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监督的概率是h'''',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收益。2.监管博弈模型的分析和结论通过以上对上市公司和证券监管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得到以下几个结论:①上市公司进行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被查出的概率提高,则上市公司选择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概率将降低。②加大对上市公司选择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惩罚,则上市公司选择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将会增加,从而导致上市公司不敢轻易选择虚假会计信息披露,以此来降低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概率。③上市公司进行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被人举报的概率增大,则上市公司选择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概率也将降低。④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成本增大,则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这必然会导致上市公司选择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概率的上升。⑤上市公司进行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所获得的收益越大,证券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的概率也将会越大,因为较高的做假收益促使上市公司有较大的动机去选择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而且做假的水平也将会有所提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也将更加重大。⑥证券监管部门提高对上市公司进行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监督查处的质量和水平时,一方面,导致上市公司虚假披露被查处的概率增大,则上市公司虚假披露的概率将减少;另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不监督的概率也会增大,这是因为证券监管部门监督水平的提高所产生的威慑作用使得上市公司选择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概率降低,从而导致监管部门不需要经常去监督检查,而上市公司也能进行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机制

会计信息的监管者对上市公司是否进行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有着直接的影响,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如何健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机制:(一)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会计法制化建设,严肃会计法纪,完善立法,是促使上市公司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主要措施,同时也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通过法律法规来强化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责任与权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等做出明确规定。此外,在立法时还应注意加大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行为的处罚力度,这也是能否充分发挥会计法规作用的关键。(二)加大有关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提高对进行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处罚根据REMM人性假设理论,我们知道上市公司也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有限理性经济人”,其行为也必定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会计造假都是出于一定的经济目的,都是追逐利益的结果,因此,如果对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处罚力度高于甚至数倍于虚假会计信息给其提供者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这样必然能有效地发挥处罚的威慑作用,从而促使上市公司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三)加强对监管人员和监管部门的管理注册会计师作为监管人员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审核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审计机构的公正审计能促使上市公司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而不公正的审计则将给上市公司进行虚假会计信息披露创造机会,所以要对不公正审计的审计机构进行惩戒,对违法乱纪的注册会计师,予以严肃地处理。要加强对证券监管部门的再监管,监管部门本身也是一个利益主体,所以要对其进行再监管,以促使其能很好的执行监管职能,从而更好地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四)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效力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和质量,必然能提高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被查处的概率,同时在监管部门高效力和高处罚的威慑之下,监管部门不必经常去检查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就能够很好地降低上市公司进行虚假会计信息披露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