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7-06 10:15:19
导语:高校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科技管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然而目前在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性。开展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是提高科技管理效率、创造创新氛围、促进科研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试图从体制机制、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探讨解决高校科技管理的应对策略,希望可以为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项目管理;信息技术
党的报告不仅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既要强化基础研究,也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为促进我国科技发展,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旨在于建立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创新能力,改变在科研上长期陪跑、跟跑的现状。这些为高校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构建新的科研组织方式,引领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升。近年来,为了促进科技发展,我国逐步加大了科技研发的投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支出达1.4万亿元,投入强度为2.07%。虽然科技经费投入已经大幅度增长,科研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但我国科研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科技创新,其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即为缺少系统高效的创新管理能力。因此,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创新管理能力,营造创新氛围,已成为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亟待解决的关键点之一。科技管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指对科技研究过程和科研产出的成果进行综合管理,主要包括科研过程管理、科研人员管理、科研仪器管理、科研成本管理和科研成果管理等,是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管理行为,其体制机制包含科技管理机构设置、科技评价与考核、科研队伍组织管理、科教协同与人、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快高校科技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可以为我国科技发展营造创新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供科技创新驱动力。因此,本文对当前我国高校科技管理的几个普遍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这些问题的改革思考。
1高校科技管理问题
1.1科研项目管理欠缺可调整性。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参考项目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大幅提高了科技项目管理的计划性,并强化了项目管理中的过程控制,满足了管理者通过项目计划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意向。但是科研项目不同于工程项目,存在诸多不可预见性,这是由于科研项目本身的探索本质与长周期性质所决定的,例如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方案的调整甚至人员的变动等,然而由于在科研管理层对科研项目具有高度强化的计划管理,削弱了项目执行层在研发过程中的决策裁量权力,导致科研人员为了满足计划管理的需求而抑制自身的创新理念和探索精神,阻碍了科技创新。因此,科技管理会因为过分强调阶段性成果,使科技管理与项目工作之间存在不一致的步调,科研管理难以根据项目计划的改变而做出适时调整,导致科技管理效能不高。科研项目在探索、创新过程中存在突发问题与不可预见的困难,往往导致项目在时间预期、成本预期或者是工作量预期上都难以确定,而这些可量化指标总是目前科技项目管理的要求,如何协调二者需求成为有效科学管理的关键方面。与一般项目管理不同的也包括科技管理的对象,一般项目管理的对象是事件本身,主要是控制时间和投入,降低损耗,所以可以采用较为刚性的计划性管理。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科研团队,因为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人才是科研成果创新的关键因素,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应更多采用柔性管理,充分发挥科研工作人员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不断创新。然而目前很多科研管理政策严字当头,严密的管理制度,加上强烈的外部干预与管理要求,致使科技人员感受到对外部对自己的信任感不断减弱,削弱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探索意愿。1.2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一些高校并没有根据学科差异和岗位差异对科研项目进行细分,而仅仅是简单地将其分为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这样不仅有损科技评价考核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使部分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压制,最终抑制高校科技的发展。在进行科技评价考核时,一些高校盲目追求成果量的指标,致使许多科研工作者忽略了研究积累的长期过程,追求成果上的“短平快”,以期在量上满足科技评价考核要求,或追求在学校科技考评中名列前茅,获得更多科研资源分配。这些过程导致许多高校科研成果产出虽然多但质量普遍较差,影响高校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当然,这两年由于国家对科技成果质量重视度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过分求量的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抑制。另外,一些高校在进行科技评价考核时,采用了较为单一的统一量化指标,例如在成果量化时,仅仅考虑文章数量、项目数量、项目经费等可以量化的指标,缺乏对不同专业的细分,导致一些成果产出较低但投入较高的应用型专业的研究人员在科研考核评价时较为不利,抑制了这部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学科发展不平衡。除此之外,目前的科研评价考核体系还过分注重成果产出的科研人员排位,重视第一位但忽略了其他位次的工作贡献,这样必然会削弱科研工作团队合作精神,影响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1.3科技管理协调工作进展较难。高校科技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管理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并且许多科技管理工作者并没有在科技管理中发挥实质的作用,仅仅起到上传下达的中介作用,管理过程程序化。通常的做法是接收上级下达的文件并将文件发到不同的部门,然后收集科研人员的课题申报材料后进行简单汇总,等待上级主管部门进行项目审批。很明显,这种管理方式不具有科学性,效率较低,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有效沟通,抑制了两方的工作积极性。有些科技管理工作者将自己定位为管理者,仅仅对科研人员提出各种管理要求而无视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条条框框的约束加上缺乏沟通协调的繁琐程序,致使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下降,严重影响了高校的科研进步。1.4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工作待提高。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活动虽然使用了信息化管理的平台和方法,但是大多平台应用面较窄、设计不完善,且配套服务严重不足。科研管理平台除了在固定化的项目申请程序和个人成果收集等方面有所应用外,缺乏其他实际效用,难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所能带来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利于科技工作的统筹安排,节约人力、物力与财力,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也没有发挥信息化可引入的公众监督作用,提高科研成果的宣传,以及科技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2高校科技管理的改革对策
2.1减少科技项目实施过程控制。针对科研项目的不可预见性,坚持以成果导向,减少项目实施的过程控制,减少外部干预。保障项目科研团队稳定性,保证项目投入和仪器设备等基本资源,以满足项目成功的基本条件。事实上,只要是科技项目取得预期成功的,则可以认为实施过程的执行计划都是合理的,而管理也是有效的。2.2完善科学管理考评体系。在科学管理考核评价体系中,避免简单粗暴的单一评价体系,建议按学科进行细分,增加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之外的科研投入成本考虑,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各学科平衡发展。同时,为促进团队合作建议对科研成果贡献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对应指标,避免因简单第一责任人的评价体系而损伤其他参与者的工作激情。2.3提高科技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为了有效提高科研管理人员服务水平,可以增加相关管理基础知识统一培训,使其了解并熟悉科研管理的目的、流程与关键点,善于与科技工作者沟通,提升科技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建议转变科技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从管理者的定位转移到服务者的定位,增加在科研项目管理中柔性部分,加强与科技工作者沟通交流,避免因管理要求对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的抑制,有效解决科研工作者在项目管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整体上促进科研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为促进科研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通过建立合适的项目管理奖励机制,使管理者与科研项目执行者之间存在正向关联,让管理者与项目执行者共同努力,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2.4提升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水平。一方面,提升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是适应当代科技管理的需求,改变当前单一的数字化信息汇总模式,引入当下流行的大数据相关技术,利用大数据的特点: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速度快,发挥其在决策支持、战略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推动作用。事实上,在大数据时代,科技管理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运用有效的管理科学手段,对科研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以数据形式进行存储、综合利用与关联分析,达到科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另一个方面,提升科技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是提高科技信息的开放程度,利用信息平台向公众宣传科技成果及相关科技信息,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也可以提高科研工作者的诚信度,从本质上提升科技成果质量。同样,有利于其他科研工作者应用科技信息,增加相互交流和合作,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N].新华每日电讯,2012-09-23.
2李博,李光文,张明.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管理方法研究[J].天津科技,2017,44(8):21-23.
3黄俊彦,吕建秋.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3):129-132.
4朱东华,张嶷,汪雪峰,等.大数据环境下技术创新管理办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4):172-179.
5维克托•迈尔•舍恩,著.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6吴卫红,陈高翔,杨婷,等.中国科技管理组织结构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7(7):5-13.
作者:徐杰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 上一篇: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运行模式分析
- 下一篇:商业管理在互联网的新思路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