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科技管理研究3篇

时间:2022-05-14 04:54:41

导语:企业信息化科技管理研究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信息化科技管理研究3篇

第一篇

1信息化战略支撑下的科技创新全球化

1.1以信息集控为中心的企业创新模型架构及模式

根据创新型大企业的构建框架和星云模型理论,创新型大企业,尤其是多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大多是以企业管理核心和信息集控中心作为企业的运行枢纽,不断获取、存储和传递企业内外部信息。企业的各职能部门(事业部),以网状发散进行企业的边界拓展,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互通互联,突破了企业外部管理的地域限制和内部管理的职能边界,使企业能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和新产品研发运行,在供应、生产和销售领域,形成由众多核心子企业构成的云状企业群,从而形成半虚拟的企业群组织。其中,创新中心是在企业管理核心纵向到底、横向整合的前提下,形成以创新需求而非管理需求为主导,紧密围绕企业创新主体,由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创新核心,其他创新合作伙伴和各类创新资源为支撑和补充的开放式创新系统。

1.2信息化战略的模式及模型架构选择

结合创新型大企业的组织架构,根据亨利•卢卡斯的观点,目前创新型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与战略主要有4种,由此形成对应的4种信息化战略,以服务和支撑其经营战略。分别为多国战略、全球战略、国际战略和跨国战略。

1.2.1多国战略———高度分权式战略

在该种模式下,集团总部下属的绝大多数子公司独立经营或者以非常松散的方式联盟,处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各子(分)公司更多地趋向于本地化,仅需要将其运作关键信息报送总部,如图A所示。此种模式下的信息化战略是独立运营,集团总部只在会计和财务报告上对各子(分)公司制订标准,加以监督和控制。各子(分)公司直接根据本地化需要构建信息化系统,造成处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各子(分)公司信息系统的应用千差万别,很难甚至不可能共享信息。这种信息化战略的优点是:有利于系统的本土化发展、系统的适应性强。但也存在巨大的缺点,那就是各子(分)公司之间的信息流是断开的,不能够共享信息。

1.2.2全球战略———高度集权式战略

该经营模式强调效率,集团总部高度集中地控制分布在各国家(地区)的子(分)公司的经营情况,各子(分)公司经营的资源完全依赖于总部,如图B所示。该模式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其经济性来自于运营统筹化、管理一致性以及标准的产品设计和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高度集权式经营的跨国公司信息化战略是总部驱动,总部统筹全球范围内的各子(分)公司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以降低系统的开发和运营成本,重点强调信息技术运作的功效。

1.2.3国际战略———部分分权式战略

该经营模式从形式上与高度分权战略类似,他们的区别在于集团总部向各子(分)公司的权力下放程度不同。部分分权战略是指处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子(分)公司,在新流程创建和新产品推出方面,必须依赖于总部,而在其他方面则具有独立决策的权力,如图C所示。部分分权式经营的跨国公司的信息化战略是理性协同,该信息化战略要求集团总部,将控制权交给各子(分)公司,总部只是通过使用影响力来指导各子(分)公司的选择,以减少重复开发,鼓励资源的共享。

1.2.4跨国战略———全能式战略

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一方面要寻求高度集权的高功效,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对本地市场的快速响应,如图D所示。这种模式要求通过集团总部和各国家(地区)公司之间的合作,来整合全球的业务活动。其难点是在获得全球整合、功效以及创新的同时,去实现快速响应本地需求的灵活性。全能式经营的跨国公司信息化战略,要求从集团总部到各分(子)公司的所有经营,要共享彼此的信息和其他资源,集团总部提供统一的流程管理、客户服务及信息数据标准,各分(子)公司要将其数据标准化,并且和数据中心一致。在这种战略下,可实现集团总部管控一体化、整合无边界化与各分(子)公司本地需求定制化的良好结合。该战略的最大优点,就是信息能够在各分(子)公司之间无缝流动,实现信息共享,但其实现难度非常大。

1.3信息化战略支撑下的自主创新

知名的创新型跨国公司,其拥有强劲国际竞争力,并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在于始终坚持把创新置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高度;坚持创建开放式的协同创新系统和体系;坚持构建适应于企业自身特点的信息化管控和传递系统,以服务和支撑其经营战略,保障其多元化、跨地区、跨职能的创新业务管理和业务协调。以GE公司(通用电气)为例。GE公司100多年来,通过不断整合和创建面向全球的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致力于研究开发引领“新一代”的技术,推动公司立足于技术领先的可持续发展。GE公司研发组织体系及信息化战略架构与模式,采用的即是跨国战略(全能式战略)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研发机构,并把加大对海外研发机构的投入,作为实施全球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共有5个全球研发中心支持全球各项业务的发展,并正在中国成都建设首个全球创新中心。依托5个研发中心,GE公司打破各个部门之间传统的界限,对研究与开发中心的组织结构进行重组,8个全球核心技术部门组成其国际化研发体系。同时,GE公司还通过产业全球化的触角和经营本地化的策略,充分整合和利用全球各类创新资源。如在中国,GE公司与科学院、各大学等研究机构建立项目研发合作关系,与神华等在内的企业共建合资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落地。

2基于神华模式的科技创新体系及信息化系统构建

2.1神华模式及神华科技创新的特点

近年来,神华集团获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最大程度发挥出产业、技术、资源整合三大优势。总结神华模式,即是以三环创新为龙头、以“四个一体化”为主体,以整合集成价值创造与要素均衡和谐发展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三环创新即辐射、链式、聚合创新,以企业市场经营、自主创新、社会责任主体属性为辐射创新的点,以产业链、供应链、信息链为链式创新的线,以产业协同、资源配置、资源整合为聚合创新的面,通过系统集成和组织协调实现点、线、面的全面创新。“四个一体化”即煤电油运产业运营一体化、产运供销运行组织一体化、人财物技信息资源一体化、党政工团协调管控一体化。通过“三个整合集成”———金融、社会、人力资本整合集成,跨边界多方向资源整合集成,跨产业全业务服务整合集成,进行最大价值的创造。同时实现自然、社会、企业、股东、员工、利益相关者各要素的均衡和谐发展。神华在国际化战略布局方面刚刚起步,当前仍为本土型企业,根据亨利•卢卡斯的划分标准,为高度集权式的经营模式。

2.2基于神华模式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神华技术创新工作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淤成立时间短,研发力量相对较弱。于行业跨度大,创新领域多。盂技术需求大、技术含量高。基于以上因素,促使神华集团必须在坚持牢牢掌握科技创新关键管理环节和自主核心技术两个原则下,构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应用技术的系统集成创新为重点的开放式科技创新组织体系。这样的科技创新体系的组织建构,有效管理和高效运转的前提,是需要实现“六化”:管控一体化、运营协同化、资源共享化、配置高效化、流程制度化、信息平台化。因此,亟需建设适应神华模式及神华科技创新特点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与高度集权式战略经营模式相适应的信息化系统,发挥其“战略资源整合、业务流程管控、信息情报支撑”“三个平台”作用。

2.3科技管理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

根据神华模式及神华科技创新特点,科技管理信息化架构按照3层架构模式构建。此架构设计充分考虑管控和业务的需求,具有可扩展性,支持业务的发展,使得前期的科技管控、业务流程梳理和规划的结果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地执行。

2.3.1第1层为战略层

从加强科技战略决策考虑,进行科技的战略规划和计划、科技年度预算,科技绩效指标考核制定等。集团科技战略及规划每3~5年滚动制定,计划根据需要每年制定。主要管理过程包括战略、规划、计划的编制、审核、调整,最后列入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

2.3.2第2层为运营层

本层重点完成重要科技业务管控组成部分的建设工作。体现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管理体系,规范优化科技创新工作管理流程。主要包括:科技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成果管理、博士后工作站以及与此配套的科技资金管理等,形成科技创新的全生命周期闭环业务管理。

2.3.3第3层为支持层

本层主要作用为制定神华集团科技管理系统标准规范,统一科技管理的数据标准,提高数据利用率,规范业务流程。本层包含内容包括:淤数据的标准化,形成规范的专利、技术标准、技术秘密、专家库和科技成果库。于科技各类年度和季度统计报表,提升技术信息的分析能力。

3基于神华模式的科技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实践

3.1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方法与策略

科技管理系统遵循神华集团信息化整体规划,并基于有关项目管理方法论组织实施。在项目组织上,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和设计,涵盖集团科技创新工作的各主要业务范畴,以业务流程规范与优化为驱动力,带动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管控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集团的科技创新业务,涵盖了企业的建设、生产、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从业务用户上来看,参与科技创新的用户包括集团科技、战略、生产、安监、财务、人力、经营等各职能部门、各直属研究机构以及38家二级单位。为实现纵向到底的管控模式,科技管理系统也采取了分步实施的原则,第一阶段建设将实现总部对二级单位的流程管控,使得管理流程中,申报、审核、批准和总结等环节在一个系统里实现。缩减了递转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阶段,将三家试点二级单位中流程明确、有共性的业务分析和抽取出来,在原有系统架构不变的大框架下,制定一套符合二级单位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系统流程。最大程度上发挥二级单位科技创新对企业各层面经营活动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第三阶段,科技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后,将实现集团科技创新管控纵向延深到各厂、矿、段等3级机构,做到边试点、边优化、边建设、边运行,以求达到系统建设最佳效果。

3.2科技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科技系统建设采用B/S模式为主的3层体系结构进行设计,保证了系统在先进性、扩展性、跨平台性和规范性等方面的重要特性,以及满足用户对复杂业务逻辑可定制和可管理的个性化开发需求。以其中的科技项目管理子系统为例,系统共分4层,分别是应用层、支撑层、数据层、硬件网络层应用层:由业务功能模块组成的,包括业务各环节管理功能,以科技项目为例,功能分为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后评估以及项目信息维护和项目综合查询等。支撑层:提供组件或者服务,服务于应用层。数据层:科技管理系统数据库及附件存储。硬件网络层:支撑科技管理系统运行的设备环境基础。

3.3科技管理系统业务建设

主要包括科技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管理、博士后工作站管理、综合查询分析、权限管理、系统设置等功能。用户分为集团内和集团外两种用户,集团内用户使用浏览器,通过神华集团内部网络访问应用系统。机构等作为集团外用户,通过DMZ区的服务器访问应用系统。为了提升系统吞吐量,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高可靠性,并考虑到系统的可伸缩性,将科技管理系统各业务的数据库,部署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并且数据库服务器,都部署到防火墙后面的局域网中。

4科技管理系统的成效

科技管理系统第三阶段建设已经进入上线运行期间,系统应用效果显著。截至2013年9月,系统注册用户数量1,622人,访问308,748人次。系统录入及运行数据包括:科技项目175个,专利申请1,492件,技术标准92件。通过将现有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优化和固化到信息系统,初步形成覆盖全集团、延伸到三级单位的网络化、信息化、统一化、标准化的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主要业务完整流程的多级审批、集中化业务管理,解决了信息孤岛与信息不对称问题,工作效率提升一倍以上。

(1)通过固化优化科技业务流程,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科技管理系统,已完成集团总部对各二级单位的科技管理24个业务流程的优化固化。实现了集团50家二级单位通过系统,实现知识产权和科技项目的申报、审批、流转全过程管理。所有业务流程均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定作为支撑,所有报送、流转、审批、下达、执行环节通过灵活的系统权限和角色的配置,权责明确、责任到人、注重实效、提升效率。流程冗余性、标准化、信息化程度都有大幅提高。

(2)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实现科技创新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后评估管理功能,实现了关键业务流程管控。在科技项目管理系统中,按照业务环节设置的全流程管控确保了科技项目管理的可控性。同时,系统中增加了工作委托代办功能、待办事项首页列表功能、提醒等功能,最大限度地方便了最终用户的使用。

(3)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实现了全集团的专利、技术标准、技术秘密的全生命周期流程管理。在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中,系统在保障系统安全和可靠基础上,兼顾可用性与灵活性,在一定操作权限内,将中介机构也作为系统外部用户纳入系统,最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大大减少了专利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尤其在专利申请管理流程中,通过系统支撑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与工作成效,如系统上线后与上线前相比较,平均每节点流转时间,由5个工作日提升至4个小时,历史数据查询,由手工档案提升为实时跟踪,在仅有3名专职专利管理人员情况下,年申请专利量由500件提升至1000件以上。

5总结与展望

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为神华集团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带来5大类共涉及科技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合作与交流、博士后工作站、科技成果管理、科研资金管理、业务数据管理、科技统计报表、组织流程管理等9个业务变革点,达到全面提升神华集团科技创新整体管控能力、效率与水平的目标。下一步,相信随着神华集团国际化战略的推进,构建并运营科技资源一体化平台,基于科技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灵活可扩展性,系统应用主体的科技创新需求,及自身组织管理特点,通过横向科技管控业务的拓展,增加如:知识管理、专家管理、科技信息情报等系统支撑,纵向在国内外所属二、三级机构的应用,真正实现神华集团科技创新管控一体化、运营协同化、资源共享化、配置高效化、流程制度化、信息平台化的“六化”目标,支撑神华向全能式战略经营模式的国际化企业转型。(本文来自于《神华科技》杂志。《神华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毛亚林1刘晓2工作单位:1.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神华和利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二篇

1企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

企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首先表现在成本核算问题上。传统的企业管理过程中这一进程的主要资源是人力,面对海量的数据和运算人力资源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并且由于效率问题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信息延后的问题,信息的延后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最终给企业带来不可挽救的错误。其次,资金核算和管理需要完善和稳定的计算机平台。只有计算机运算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才能应对市场中动态的商业数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规章制度的落实需要依赖计算机系统保障。

2科技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化的科技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被广泛使用并且具备良好潜力的管理模式,就是共享型的科技管理模式。科技管理模式本身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建立科技管理部门的形式来对于多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从而确定企业中能够对科技管理模式加以应用的部门。同时,在时机成熟之后,还可以通过复制的方式,直接将科技管理模式推广到下属企业之中,其次,通过科技管理模式来达到企业生产和科技相结合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程度。该模式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有必要对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加以重视,这方面的应用效果提升,能够促使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2.1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在企业之中最为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针对人力资源本身的信息加以掌握、管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科技管理模式能够直接从图形化显示以及数据存储方面的技术,来对于传统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并且通过更加直观的表现措施来更好的展示企业信息。

2.2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方面

企业自身的财务信息,所反映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企业当前的实际运营状况,但是以往传统的财务信息管理措施,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其最终的信息还无法保证精确性和安全性,而通过对于计算机技术的科技管理模式加以应用,能够切实有效的解决环节财务管理人员本身在执行工作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误差,同时能够第一时间将各个方面的信息传递到管理层的手上,以便于管理层能够通过财务信息的变化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决策。

2.3企业资源管理方面

企业资源体系之中,主要包含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运营活动物质资源等等。而企业资源的管理工作,实际上和企业自身是否能够保持长久稳定的运转,有着直接的联系,但通过对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科技管理模式加以应用之后,便能够使得企业资源库存信息清晰的展示出来。科技管理模式在对于企业资源进行分类记录、数据存储之后,能够更好的管理资源,帮助决策者进行正确的工作组织。

2.4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方面

在当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往的新产品研发实际都有着一个长久的研发周期,这一周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本身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针对研发周期进行压缩是每个企业都极为重视的一个方面。而使用计算机科技管理模式能够促使企业有着更多的管理技术支持,同时也给予产品研发的工作人员制作出了一个良好的研究空间。

2.5强化科技管理部门综合技术水平,实现技术选择的科学性

要实现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在企业之中的应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因素就在于必须要针对科技管理部门自身的综合知识体系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科技管理部门本身所具备的相应技术力量,并且将这方面作为科技管理工作体系之中至关重要的发展基础,促使企业管理工作对于科技管理技术的应用。在这期间,企业本身还应当要持续的对于内部科技管理部门人才加以培养,从而强化相应的科技管理模式执行技术途径。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来提升科技管理部门本身的综合技术能力,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科技管理工作执行、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动企业在市场上的发展。

2.6踏实传统技术管理,提高科技管理效果

现代科技管理技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实际上不仅仅是对于大量新技术方面所进行管理,还应当要对于传统的管理技术作为基础俩加以监督、管理,通过多个方面的技术结合,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技术方面的问题所可能会导致的经济损失出现。科技管理部门本身务必要深刻的对于传统管理技术加以重视,尤其要注重管理模式在执行过程中对于数据的手机以及相应的资料、技术汇总,这方面信息的妥善管理,能够为企业的科技管理模式执行提供良好的信息数据基础,达到促使企业科技管理层次提升的目的。

2.7注重企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现代科技管理模式中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现代科技管理体系之中,针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开拓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同样是企业科技管理部门所必须要加以重视的核心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实际也是科技管理模式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科技管理部门在对于企业人员进行了相应的技术培训之后,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内部各方面技术工作应用的熟练程度,同时能够加强企业本身的工作效率,减少技术工作应用耗损过大的情况出现。

3加强企业科技管理模式应用的相关措施

3.1树立可行的科技管理模式目标

企业自身应当要树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科技管理模式目标,并且严格的依据这方面的目标,来对于企业自身的科技管理模式采取良好的统一化措施,这里通过某一中型企业对科技管理模式应用作为案例:中小型企业自身的对科技管理模式应用根本目标就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的管理效率。上文所描述的大量科技管理模式技术引入,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资源管理、资金规划、成本核算等项目多方面的效率,最大限度的保证其中所具备的时效性。同时在对科技管理模式加以应用之后,所节省下来的大量人力资源,就能够直接被科学合理的应用到其他科技管理模式无法深入管理的工作体系中去,如此以来,就能够促使整个企业的各方面管理都处在一个良好的管理状态之下,避免了疏忽状况出现的可能性。

3.2建立完备的科技管理模式

企业自身的科技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实际上对于企业自身的网络建设极为以来。而互联网技术是企业数据执行监控、传输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途径。科技管理模式虽然说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建议,并且良好的反映出企业当前的实际运营发展状态,从而促使管理层能够在执行管理的过程中认识到管理之中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漏洞。但是,要确保科技管理模式能够发挥出这方面的功效,就必须要针对科技管理模式进行制度完善,避免其他体系干扰、影响科技管理模式运行的因素存在,科技管理模式的中立、客观。

3.3合理运用资金

企业是一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组织,严格控制成本是企业盈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势必会有所投入,但是不能一味的盲目最求系统的高效和一步到位,这样只会使得投入的资金白白流失。企业要树立“少花钱多办事”的管理思路,通过不断的探索逐步完善自身的科技管理模式系统。

4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的科技管理模式是顺应现代市场的必经之路。它不仅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标识之一更是企业增长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最佳手段。当前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只有坚定的加强信息化意识、树立明确目标、建立完备科技管理模式和合理运用资金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作用。

作者:唐成程工作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第三篇

技术概况

Web服务从由简单网页构成的静态服务网站,发展到可以交互执行一些复杂步骤的动态服务网站,这些服务可能需要一个Web服务调用其他的Web服务,并且像一个传统软件程序那样执行命令。这就需要和其他服务整合,需要多个服务能够一起无缝地协同工作,需要能够创建出与设备无关的应用程序,需要能够容易地协调网络上的各个服务的操作步骤,容易地创建新的用户化的服务。微软公司推出的.net系统技术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net将Internet本身作为构建新一代操作系统的基础,并对Internet和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进行了延伸,使开发人员能够创建出与设备无关的应用程序,容易地实现Internet连接。.net开发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CLR(commonlanguageruntime,通用语言运行环境)和一些新的类库。该文涉及的.net技术主要包括、C#,等[3-4]。

2系统设计

2.1总体框架

根据系统业务需求分析,系统共包括院级管理员、所级管理员、一般用户、档案室用户4级用户,针对系统所面对的不同用户,该系统将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架构方式来完成。B/S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它属于3层应用结构,B/S结构把Internet客户机/服务器以及PC计算模式集成为一体的网络分布式应用体系结构,能够充分利用集成于Windows平台之上的各种功能特性,满足用户界面浏览、各种业务处理及数据存储等现代分布式应用的需求[5-6]。

2.2功能设计

系统主要由12个模块组成,分别为首页公告、合同管理、技术服务类项目管理、科技计划类项目管理、成果管理、院项目库、科技平台管理、政策与法规、质量管理、水利学会、单位及资质管理、运维系统。

2.2.1首页公告。在用户登录到系统之后,在首页可看到相关的内部通知信息、下载信息等,同时,用户可以看到相应的提醒信息及待办事宜等。

2.2.2合同管理。用户在此处进行签订合同申请,系统记录所有签订过的合同信息,可以针对不同要求对合同信息进行查询、统计等操作,每个合同又可以对收付款情况、合同变更情况等进行管理。

2.2.3技术服务类项目管理。通过对项目主要节点的控制,记录项目的运行过程。这些节点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计划进度、实际进度、评审情况、获奖情况、经费情况、技术归档等。可上传项目有关文档,针对不同条件对项目查询统计。技术报告完成后在此进行技术报告出案申请,系统可以记录所有申请过出案的技术报告相关情况,并可以查询统计。

2.2.4科技计划类项目管理。通过对项目主要节点的控制,记录项目整个运行过程。这些节点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计划进度、实际进度、项目评审、成果鉴定、项目报奖、项目归档。可上传项目有关文档,针对不同要求对项目查询统计。

2.2.5成果管理。成果申报材料准备好后需在此进行材料出案申请,经相关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行申报,待成果申报成功后在系统完善成果相关信息。可以查看发表过的论文、获得的专利、成果鉴定情况、成果登记情况、成果获奖情况。

2.2.6院项目库。可以查看院储备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由各部门在此自行申报,经审核后入库。

2.2.7科技平台管理。展示院实验室、示范基地以及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基本情况。

2.2.8政策与法规。可以查看国家科技政策、项目申报通知、院科技管理规定等信息。最新内容也同时在首页显示。

2.2.9质量管理。宣传院质量认证相关内容,公布每年度有效文件清单、质量记录清单、最新技术标准等。

2.2.10水利学会管理。水利学会相关信息,上传下载水利学会相关论文。

2.2.11资质及证书管理。院直接管理资质基本信息。对科技经营处管理的证书、用章、软件等进行借用登记管理。

2.2.12运维系统。系统的后台管理,包括权限控制、日志管理、数据库备份和元数据管理、新闻、消息提醒等。

2.3数据库设计

省水科院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由合同基本信息、经费基本信息、变更申请基本信息、项目基本信息、项目计划进度基本信息、项目实际进度基本信息、项目所级审查信息、项目院级审查信息、项目外送审查信息、项目评审基本信息、项目评奖信息、项目归档信息、论文基本信息、专利基本信息、成果鉴定基本信息、成果登记信息、成果获奖信息、拟申请专利基本信息、拟进行成果鉴定项目的基本信息、拟进行成果登记项目的基本信息、拟进行成果报奖项目的基本信息、政策基本信息等组成。

2.4系统集成

为了使各级用户及时了解项目的动态,系统利用webservices接口集成了短信通知平台。短信集成示意由图2所示。另外,项目归档是项目完成的一个重要性标志,为了使项目监控的整体流程得以实现,系统还将集成院档案系统,用户可以查询所有已经归档的项目。

3系统功能实现

3.1合同管理

用户可以针对不同要求对合同信息进行查询、申报、审批、统计等操作,每个合同又可以对收付款情况、合同变更等进行管理。合同操作管理的一般流程:一般用户或所级管理员进行合同的申报,院级管理员对合同进行审批,合同一旦通过了审批及视为入库,用户要修改合同内容,需要先进行变更申请,申请被批准后才能够进行合同的修改。

3.2技术服务管理

实现对技术服务类项目的阶段管理、技术出案管理流程的操作。包括项目进度一览、技术服务项目管理、江河设计院技术报告出案申请、水科院技术报告出案申请和项目统计五项,根据用户权限,设定能够进行操作的项。

3.3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对科技计划类项目全过程进行监控,围绕质量、进度、成本3个核心要素进行管理。包括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项目进度一览、技术报告出案申请3项,根据用户权限,设定了能够进行操作的项。

3.4成果管理

包括对全院已发表的论文论著、专利、成果鉴定、成果登记、成果报奖以及材料出案登记等的管理。

3.5科技平台

将院有关实验室、示范基地以及研究中心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提供相关资料的下载。目前院科技平台主要有:水资源与水环境开放性实验室、辽宁省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节水灌溉与防旱减灾重点实验室和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辽宁省推广示范基地。

3.6后台管理

对系统的用户及权限、消息、新闻等进行管理和日常维护,是项目管理系统中最基本的运维管理。主要有用户权限管理、元数据管理、系统新闻、系统日志、消息管理和功能模块授权六部分。科技经营处拥有后台管理的最高权限,经营实体管理员只能够查看用户级权限管理一项,能够对部门所有的用户信息进行增删改查操作,组织机构管理无权限操作。一般用户只能查看私人信息。

4结语

省水科院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以科研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流通、数据共享为基础,实现领导、部门、下属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通知、公告、信息的上传下达,实现项目管理的有序化、可跟踪化和可追溯化,实现基层数据的采集与交换,逐步将科技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最终实现工作高效与有效的统一,提升科技管理水平。

作者:任正华1黄猛2高成军2工作单位:1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水土保持局2辽宁江河水利水电新技术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