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生命科学课程变革
时间:2022-01-02 10:53:20
导语:试议生命科学课程变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大一学生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及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引领学生通读教材,查阅资料,培养其阅读能力引领学生通读教材,让学生在通读教材的过程中,感知新知识,提取知识点,对新知识形成感性认识,继而鼓励和帮助学生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印证新知识,实现后感性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尽快转变角色,早日走出“督学”、“逼学”误区,提高其自学能力学生从中学到大学,从“督学”、“逼学”到“自学”角色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任课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帮助.作为生命科学专业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和帮助学生尽快转变角色,使其尽早从“督学”、“逼学”的误区中走出来,走向自主学习、自我学习、自觉学习的正确轨道.
3精选授课内容,降低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授课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授课时数少”是所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任课教师的共同感受.如何精选授课内容、降低课堂容量,在有限的授课时数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所有任课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为更好地破解这一课题,我们在“精选授课内容、降低课堂容量”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实践.
4采用问题导入法,诱发学生互动,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入法”是实施“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之一.它的采纳和运用对诱发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法的成功实施不仅需要任课教师熟悉授课内容,备好教材,更需要任课教师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备好学生.
5强化课前预习、课后小结环节,逐步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人的学习过程同样也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获取新知识之前对所要获取知识的感性认识,是获取新知识的基础环节.课后小结则是对感性认识、后感性认识及课堂获取知识的消化吸收,是理性认识阶段,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因此,强化课前预习、课后小结环节对学生获取新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成效
针对高师生命科学专业大一新生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及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与此同时,开展富有实质性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成效显著.
1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建立和提升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性保障.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首先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入手,在课前有意识地留取足够时间,引领学生阅读有关章节,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信息,勾画和记录这些信息,形成初步认识,为进一步认知这些信息提供必要的准备.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2良好学风的建立和养成应该说,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一定的“督学”、“逼学”是必要的.因为学生尚未成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还未建立.如果没有一定的“督学”和“逼学”,他们就无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但应该看到,一旦“督学”、“逼学”成为习惯,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扼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阻碍他们自学能力的建立和提高.部分大一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困惑和问题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使学生尽快克服“督学”、“逼学”的不良习惯,及早建立和养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主学习的良好风气,我们在引领学生阅读教材,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引导和帮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有用信息.使他们在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逐步建立和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风气.
3授课内容的精选和讲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提升之后,教师的备课难度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在上课时,一旦老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已经了解或者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他们就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就会挑剔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方法,甚至抱怨“老师上课是浪费青春”.这也难怪一些青年老师发出了“现在的学生真难教,讲得难了听不懂,讲得易了不愿听”的感慨.为了减少授课内容、降低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在引领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对授课内容进行了精选细讲.如在讲授“四大滴定”时,我们就以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酸碱滴定”和“配位滴定”为精选内容,对其滴定原理、滴定方法和“量”的概念进行精讲细讲,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掌握准、记得住.而对剩下的两大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则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学和归纳比较让他们学习和掌握.结果发现,这样做效果很好.
4问题的导入与互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授课教师长期追求的完美教学形式.实施这一方法,就是使教师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备好学生.在问题的设计和导入上,既要与所讲内容密切相关,又要顾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使学生听得懂答得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启而不发、互而不动”的被动局面,实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初步尝试和实践,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溶液”一节时,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已经非常熟悉,但对“分散质、分散剂、分散系”等概念相当陌生,甚至闻所未闻.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几个概念,我们就从学生最熟悉的“溶液”的概念和学生已有的关于“分散”的生活体验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是分散?食盐在水中溶解是不是一种分散?如果是,那么‘食盐溶液’中,食盐和水谁分散了?谁被分散了?被分散的物质和溶质是什么关系?分散了别的物质的物质和溶剂又是什么关系?”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勾起了学生对“溶液”概念的回忆和对“分散”概念的再认识,并顺着问题的一步步深入,引出了新的知识点.学生也在轻松愉快地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了“分散质、分散剂、分散系”等概念.
5课后小结的实施与督促“懂、会、忘”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犯的通病.当老师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学生马上会说:“这个我懂”;当老师提出某个问题时,又会不假思索地说:“这个我会”;而当拿到试卷看到考题时,脑子却一片空白,所有东西都忘得一干二净.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后小结不实施,所学知识不系统,专业基础不扎实,眼高手低.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打牢专业基础,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进行课后小结,并将课后小结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期末考试成绩.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改革和实践,结果发现多数学生“懂、会、忘”的毛病消失了,学业成绩提高了,专业基础扎实了.
6实施改革后的成效我们对生命科学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1)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手段,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学好其它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2)学生“从中学到大学、从督学到自学”的两大角色转变顺利实现.通过正确引导和督促,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消除了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和困惑,顺利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从督学到自学”两大角色的转变.
(3)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阅读引领、问题导入、精选细讲、总结归纳”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实施,使学生克服了“督学”、“逼学”的不良习惯,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学风,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4)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小结”的学习习惯养成了,专业基础更加扎实.在我们的不懈努力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使他们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小结”的学习习惯,打牢了专业基础.
三、结语
“因材施教”是每位教师力求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材”就是要以“材”为“因”,即:以“教育对象-学生”为“因”.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特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施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的目的.本文从学生的特点及其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出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这种改革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不完善的,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作者:杜仲祥李俊霞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 上一篇:关于创建信用乡镇活动方案
- 下一篇:全镇基层组织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