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战略性的核心支撑研究

时间:2022-04-29 02:54:07

导语:农业科技战略性的核心支撑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科技战略性的核心支撑研究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有利于促进云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必将有助于云南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目标的实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云南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2010年,云南省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220.11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05.8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23.93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90.10亿元,增长11.5%。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3∶44.7∶40.0,人均GDP达到15749元,比2009年增长11.6%。但不容忽视的是,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积累下来的矛盾日益显现,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和竞争格局的变化,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一种新的增长路径与发展模式,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竞争优势强的特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成为云南省培育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科技和高新产业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长期重要战略措施;成为云南省实现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的重要途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云南省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省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体系,极大地促进了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总体上来看,云南省产业层次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很多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完善,云南省产业结构所暴露出来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多,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产业链条缺失,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必须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保持云南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直接的动力,依托资源、能源、土地、政策等优势,集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为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留发展、腾空间。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集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破解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深层次问题的重要支撑云南省委、省政府及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可以看出,省委、省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强调综合改革,强调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对支撑和保障云南省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云南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也随之凸显:一是云南省城乡经济发展速度差距较大,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二是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具有“山区、民族、边疆”三位一体的特点,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地区性差异较大;三是云南省的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依然是云南省经济建设中长期艰巨的重要任务;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度大;五是在云南省农业向市场经济转变和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产业化和产业化经营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分散经营的小生产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3]。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单纯依靠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战略上加以深入的研究。从根本上讲,中国的“三农”问题并不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造成的,而是从深层次反映出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一种经济、社会因素综合在一起产生的问题。“三农”只是表现问题的载体,而不是问题的根源。不跳出这种认识局限,不可能解决好“三农”问题。要真正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关键点和难点在于减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因为农业效益低、保障力不强等问题的更主要原因是农民的比重太大,要解决农民的分流问题、减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最关键的是要从农业领域中寻找、开拓新兴产业,需要从中衍生和派生出一系列效益高、发展前景好、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特色优势产业,这样才能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三农”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制约云南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云南省有着“提升空间大,资源集聚,优势明显,发展基础好,支撑作用强”的优势条件。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投入渠道单一,制约了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农业科技成果,从需求提出到推广、应用,再到转化成产业的全过程,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而云南省的经费投入一直依赖政府拨款。由于低层次运行和对科技认识的不足,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比例明显偏低,非公有制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就更为有限[4]。而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源头,科技经费投入结构的不合理,发展活力不足,正是云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否则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就难以及时有效地传播给广大群众,就不能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现阶段,农业发展并不是缺少技术和科技成果,而是缺乏有效的推广途径和手段,科技人员与服务对象,科技成果与产业提升,一直是难以突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科技成果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科技人才的匮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的障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高新技术的应用,而高新技术的应用又主要依靠科技人才。已有的科技人员面临知识老化、技术落后等问题,加之缺乏高新农业科技人才引进机制,人才断档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深入农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严重不足,这些都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农业科技服务形式落后,制约了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云南省地处边疆,相对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科技人员服务农业的体系更显单一和落后,与计划经济时期的服务方式相比没有太多改变,依然采用州(市)、县(区)、乡(镇)“三级农科服务网络”,所提供的服务仅局限于原有的行政管理范围,专业化水平较低,只能开展一般性的信息咨询与服务业务,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脱节,严重影响了农艺措施和物化技术效益的发挥。农业科技服务和科技推广机制不灵活,观念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的需要,更加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5]。

保障措施及对策建议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就要大力支持设在云南省的国家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云南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服务;省级及部分州(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要着眼于全省或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开展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区域性重大应用技术、实用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州(市)级、县级农业科研机构主要开展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和咨询服务。加快云南省农业科研机构的结构性调整[6]。社会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及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科技服务类农业科研机构:以科技服务为主要手段,为农民、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技术中介服务;技术开发类农业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技术研发,逐步发展成为科技型企业。加快农业教育机构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和学科方向[7]。高等农业院校在开展好高层次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云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其他农业院校在重点培养好推广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及农村专门人才的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科技示范户,拓展服务功能,积极创办经营实体,提高其技术引进、试验、应用和推广服务的能力。农业龙头企业要增强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提升科技开发、技术引进和创新能力以及为农业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开拓农村技术市场,大力开展社会化的技术中介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市场机制把科技知识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提供给千家万户。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要采用多种途径造就一支高素质、精干、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特别是要大力培养科技经营型人才和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高科技人员回省服务,为云南省农业和农村科技注入新的活力;重视在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通过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形式,逐步建立以中等教育为龙头,职业教育为主体,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多渠道、多层次、网络化的培训体系,培养一批较高水平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和农民技术员队伍,大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8]。培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加大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型企业,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投资参与农业科技研发,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独立或合作创办农业科研机构,鼓励企业以购买成果专利或合作研发等形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广辟农业科技经费来源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体系,广辟农业科技经费来源[10]。要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科技三项费、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项目费用等科研专项经费要向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倾斜;每年明确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区域的科技发展基金,重点用于该区域开展相关产业培育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引进;明确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高科技企业年经营的一定比例收入用于相关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引进,并把企业研发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加大科技投资风险基金对农业高科技的支持力度,对其开发的高技术产品在出口信贷和贴息等方面给予优惠;严格管理农业科技经费的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粮食及其他涉农部门组成的农业科技协商制度,强化对农业科技重大问题和重大活动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加快农业科技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与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相适应的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11]。健全农业科技政策法制体系,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法制保障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政策法制保障体系,使农业科技机构、队伍、经费、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科技奖励等得到有力的保护,为农业科技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12]。同时,要在国家整体科技法制框架内,制定和完善符合云南省农业科技特点的政策与法规体系,为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发展农业新兴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本文作者:张邦朝谢世清李国治彭尔瑞工作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