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比较与科技刍议

时间:2022-02-18 09:33:02

导语:中西思维比较与科技刍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西思维比较与科技刍议

本文作者:岳世川工作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思维方式方法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方法的产生各自与自己所在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密切相关,也因此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方法方面的价值观念、心理特点等也各不相同。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各具特色:中国的思维方式特点是多向度的,立体性的,辐射四周的。西方的思维思维方式特点则具单线性和分析性的,是容易诱导出的,流线型的。分析发现认为,中式的思维方式特点是阴阳互补性的,而西方的思维方式特征为二元对立性。文化方面,宏观方面概括,中国文化是性理科学,西方文化是智性科学。体现在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方面也互为迥异。“中方是用心观察和认识世界,西方是用脑认识世界的”[1]。下面从两个具体方面加以比较。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注重通过感性经验,运用朴素的辩证思维,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在中国,对世界的认识:认为客观外在世界是从混沌状态、虚空中演化。人们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的描述是粗线条的,是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和严格考察的,只是思维者们经过感性直观想象的。中国的典籍中大多探讨伦理、政治等问题,很少涉及科技方面的知识,以墨家、名家为代表的逻辑学派在历史的长河中昙花一现,虽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并未在社会中产生什么实际影响。《墨子》对科技知识稍有涉略,如“力,刑之所以奋也。法,所若而然也”[2]。但这些记述主要限于感性的层次内,是观察性的,是对力学、光学等某些现象的具体描述而非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没有形成更高层次的系统的理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观察,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3],“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之也”[4]。另外还有少部分是关于顺应农时、不涸泽而鱼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如“: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3]这些论述通常是与人、与治理国家混杂在一起,没有形成单独的体系。西方的思想家注重理性在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一个井井有条的系统,从第一个思想家泰勒斯开始,他们就积极探索世界的本源。早期的思想家们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具体的土、气、水、火等物,后来德莫克里特将其发展到原子这一肉眼看不到的元素,把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转移到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层面上,树立了理性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毕达哥拉斯更认为“数即万物”,把整个世界还原到一个绝对抽象的、规律性和逻辑性极强的体系里,完全脱离了感性的直观,充分显示了理性的作用。早期西方的大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往往都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其中包罗万象,除了哲学、逻辑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外,还包括了对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专门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他们对感官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找出其中的规律,努力让世界呈现出规律性和有序性。理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发挥出来。探讨中国的思想产生之源头,可以认为,中国的思想产生伊始即是与政治、伦理等问题紧密相关联的。中式思维方式方法形成独特的自己体系,到儒家一统思想后,名、墨等诸家等逻辑学派渐微,形成儒家主宰局面,思想界的主流是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思想家们主要关注治国、修身平天下大事,对科技的发展则漠不关心,现实科技活动中中,只有工匠和手工艺者在实践中对技术不断加清和改进,并将改进后的新技术和新发明等通过口授等方式传给后人,但是由于工匠和手工艺者缺少外在方面缺少物质条件,内在方面也无文字传承意识,致使这些成果少有载于典籍,即使有,“中国传统思维也限于直观体验的范畴;有许多重要的、伟大的发明,但很少上升为更高层次的理论。当思维形成定势以后,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吸收也往往限于技术应用的层次,难于接受甚至排斥其内含的逻辑思维成果”[5]。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方面,中式思维方式重要表现为体验和顿悟,人们相互间的交流主要赖于彼此间共同感性经验基础,彼此间心灵互通等,而非赖于理性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的解释。中式的思维方式中既无三段论模式的大前提、小前提的,也无因果模式的“因为”、“所以”,他们在相互交流时采取的方式是陈述现象或内心所想,由对方去理解和揣度,中式的思维方式者追求的是刹那间的理解和领会,这样的思维方式需要的是交流者间心灵相通,是知音。中式的思维方式者交流无需要对具体细节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因而,中式的思维方式者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善抓事情的宏观,善于统领全局,缺陷是对于具体细节缺乏把握。西方思想在产生的时候就重视理性思维,用理性来认识世界,他们认为,世界是在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理性的模式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在科技方面,早期,因客观方面的条件限制,中式思维者们在视野范围观察到的视界有限,因而这时他们是以有限的观测事实为起点推理,用理性和逻辑推理和判断思维方式去探究世界的法则。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家们发现了精确性对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他们崇尚科学实验,运用实验手段和器具,观测分析自然现象,并将这些现象带回实验室,开展模拟实验,对观察对象作精确的定量、定性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自然界中的规律,再把这个规律应用到自然界中去。实验的方法逐渐深入人心,成为西方思想界的又一传统。西方在理性+实验的思维方式下开创了近代科学,思想界也随之蓬勃发展,各家各派层出不穷。但无论是在科学界还是在思想界,都少有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和学者出现,科学的分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越来越细,科技思想者也由于各自研究的领域不同而分为各自领域的科学共同体,分析其原因,除与当今知识的科技知识极大丰富外,还与人们的思维方式方法有紧密关联。科学实验中人们对精确的追求越来越细,这也促使科技工作者们的研究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但在全局把握上就有所不足,不那么周到全面了。经过上面两点的比较,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方法间的差别至为明显。中式的思维方式其主要任务是宏观的观测和判断世界,宏观地把握世界,目的是解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间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人类社会方面的思考,对伦理问题和人与自然和谐如何相处的思考,而非思考科学技术方面的具体和微观问题。西式的思维方式方法的主要任务主要相对中观或微观的,目的是征服自然界,表现形式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思考是抽象的、严密的和逻辑的。由于任务的不同,思维方式方法也就迥异。故而中式的思维方式者以体验和顿悟的方式来认识社会伦理问题、政治问题等,不用抽象的逻辑关系。中式的思维方式者用感性直观的观察分析世界,优势是运用直觉把握总体关系,缺陷是由于从整体上对世界形成综合的看法,不深究具体细节,缺少深刻的洞察而明确的体系,达到的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境界。西方思维的任务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这些认识任务是形而下的,可以通过实验来获得对其的了解,再通过理性把得到的知识串在一起,形成条理清晰的体系。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追求精确,运用实验和理性从具体细节上完成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明确的体系但缺少深刻的洞察。因此,中国人能留下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却不能发现天体运行的规律,能极其精确的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却不能据此提炼出更高层次的理论,而西方人对自然规律和抽象的定理能够做出伟大的发现、给出周密的证明、总结出完整的体系,但却因为缺少对人世的洞察而常常与现实的一切脱离甚远。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因为所侧重的方向不同,因而表现出比较大的差异。近代科学中心转移到西方,西方大国引领了科技的发展方向,在古代风光无限的中国落在了后面。对此现象我们要有正确认识,这种现象并不能能说明西方的思维方式优越、层次高于中式思维方式,而中式思维方式落后、层次低了,实际上,中国的思维方式在科技的积累和创新中同西方思维方式一样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当代中国的科技实力不容小觑这一事实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传统思维方式对科技创新的指导作用

西方“理性+实验”的思维方式对具体知识的积累、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感性+顿悟”的思维方式在这方面的作用有所逊色,但与此相对,中国的思维方式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在对知识的宏观把握上,形而上思考方面等,西方思维方式有比较弱势,明显就不如中式思维方式表现准确、深刻。中式的思维方式宏观方面对事物的判断注重综合,思想家们视野所见到的是某事物的整体,然后从事物的整体,用朴素的辩证方法去观察分析其内部间结构相互关系,开展的形而上的分析和判断。西方的思维方式更注重分析,科学家们从具体现象入手,积累丰富的材料,用逻辑推理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再与其他规律一起形成某个领域的体系;思想家们构建自己的理论则更多地靠的是在事实基础上的推理,他们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据,一步一步严格按照逻辑规律来论证,最终推导出自己的结论并形成体系。以中西方对世界起源问题的不同看法为例子来看中西方思维方式在对科技的作用上的差异。中国的典籍多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来源于混沌的,虚无的状态,如:中国的神话传说认为本是客观外在的物质世界是从混沌状态中产生;而道家却认为,自然界源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从虚无、混沌中来,形成的新世界内部间又互有联系,“阴阳相生,有无相成”,五行互存又相克。由此可见,中国人一直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看待,中国的思维方式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的是指导的作用。西方正与此相对,无论是泰勒斯的“万物起源于水”,还是恩培多克勒的“原子论”,思想家们都把着眼点放在某个具体的事物上,这些具体的事物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合构成了整个世界,即使后来微观粒子的出现也没有改变这种模式,不同的只是世界改由更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粒子而不是某一具体事物组合而成。西方人把世界拆分开一点一点加以精确地研究,西方的思维方式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的是推证的作用。通过分析,可以认为,中式思维方式下眼中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整体的,抽象的,而西方思维方式下眼中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部分的,具体的。结语通过分析,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科技创新作用不同,因此我们在开展科技活动过程中要合理利用中西方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优势,优势互补,开展科技创新。即:运用西方的思维方式的优势,“理性+实验”的思维方式对具体知识进行积累,完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开展科技理论创新;运用中式的思维方式即“感性+顿悟”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宏观把握方面,开展形而上思考,积极探寻科技创新的方向。比较视野下认为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各有优势,互有所长。在科技引领世界发展的今天,探讨传统思维与现代科技创新话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西的思维方式以及各自的特点,在科技活动中合理发挥双方优势,对科技创新来说有十分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