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发展与推广启发

时间:2022-02-17 10:12:10

导语: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发展与推广启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科技论文:农业科技发展与推广启发

本文作者:李荣光任文菡工作单位: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创新科技研发和推广的体制机制一是调整优化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管理体制和机制。[1]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开发、科技利用的利益机制,设计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加强各级政府、科研生产、科技推广的宏观协调和指导。同时,政府应统筹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协调,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引入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现管理和决策的专业化与科学化。二是调整优化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政策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尽可能的增加农业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区市可以考虑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对我国引入高新农业科技的时候给予财政补贴;对政策性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数额应当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基金,对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适当经济奖励。三是探索聘请技术员实行包村到户的工作机制。鉴于目前乡镇人员编制压缩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现实,[2]建议采用聘请雇员制的方式解决目前的困境,政府雇员制是指在一定的行政时期内,政府以契约管理的形式直接从社会各界吸收一些具备专业素质的稀缺人才,从事特定领域、特定岗位的专业工作,不占用行政编制,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能直接投入运作并能较快得产生效益。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实行与家庭承包制相同的体制,通过合同方式,将技术推广的各项指标承包到村、到户,其工资报酬可从财政技术推广经费中列支,近年来一些区、市中已经有初步尝试,效果不错,建议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应全面推行。四是探索构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以市场化原则经营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针对家庭对农业科技的强烈需求和自身资金和规模的局限,探索建立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建立“产、学、研、推”一体化的研发和推广体系。搭建多元化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3]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以扩展平台、延伸网络、放大窗口为重点,推进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市、县两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农业技术推广密切结合的成功之路。一是开设定期和不定期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平台。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科技推广人员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的状况,围绕青岛市农民的主要技术需求,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尤其是在播种、植保、追肥、抢收的关键季节,开展农民技术指导培训,这一平台既可以缓解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矛盾,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农民的应急的技术需求。二是搭建送科技下乡平台。送科技下乡这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实际举措,送科技下乡是由政府号召各部门,围绕服务三农,利用各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职能特点,下乡为三农提供推免费服务,免费给农民传授科普知识,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指导农民科学育种、科学施肥、科学种田,指导农民畜牧业和渔业的科学养殖,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此类“送科技下乡”活动,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越来越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和欢迎,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民对“送科技下乡”的需求更加强烈,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入探索科技下乡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要紧密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突出当地特点,充分发挥科技下乡的实效性。三是优化12316“三农”热线电话咨询平台。12316“三农”热线让广大农民群众用电话这种最简捷方便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专家级的农业技术服务,让农业专家通过最便捷的方式为农民群众服务。我国已经开通12316“三农”热线多年,运行效果不错,受到了普遍好评。目前要在优化平台上下功夫,要注重“统”、“分”结合。“统”就是平台统一集中建设、统一集中全市农业方面的专家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数据库、统一监管;“分”就是市、县、乡三级分级受理、分级解答、分级服务,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询问各级专家,热线应灵活转接,满足农民的急需。为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建议建立“三农”热线服务专家奖励补助机制,提高专家的服务效果和热线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完善农业科技救援110平台。我国从2009年起农业科技110服务平台成立并进入了运行。农业科技110是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产有困难,农民求助?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能上门服务帮你解决难题,或者通过农业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农民就可以把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和专家请教,既方便又省事。目前要在整合专家资源、快速反应、和主动服务上优化110服务平台上下功夫,发挥更有效地作用。五是优化农经网络信息查询平台。由农业委员会主办和农村经济信息中心承办的我国农经网,是在全国建的比较早的网站,内容比较丰富、新颖、有特点的网站,设有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及储藏、畜禽、水产疾病诊断及防治、作物病虫害诊断及防治、新产品新技术咨询、冬季棚温多高为适宜等栏目,发挥整合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科技知识。但目前由于农民家庭上网的普及率还不很高,网略浏览率必然受制约,当前要优化提高的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为农业科技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对适合我国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加大选育开发的力度。要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建立“新型育种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在农作物、林草、畜禽和海水养殖良种繁育蔬菜、花生、果茶、畜禽、奶牛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构筑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开展农作物、林草、畜禽与水产育种和繁育技术研究,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种质,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各类农业新品种。二是主要农作物的病灾和动物疫病防治关键技术中心。积极依托各级科研机构并与代表性企业联合,针对我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中的疑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探索“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合,作新方式。针对我国主要农作区农药、化肥、农膜、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施肥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控制病虫害的生防技术以及使用农药、化肥的减量化技术;研究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农村水源污染的控制技术。三是建立农业节水技术育成与推广中心。重点加强节水高效农业技术集成研究,通过技术集成与理论研究,形成以农艺、生物、化控、工程综合配套的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与现代旱作节水高效农业。任务目标:建立适用于不同生态区、不同作物的抗旱节水高效模式与经济灌溉模式;提供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生物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研制1一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化学新制剂并实现产业化;提供不同生态区节水工程优化设计与配套设施。四是畜禽疫病防治和肉制品加工与安全检测及质量控制技术中心。重点加强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安全检测、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主要肉猪品种的胭体品质和肉品品质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外的方法确定分级依据和指标,建立肉猪分级技术和分级分割标准和操作规程,提高肉猪服体分级速度;使肉猪的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标准化,按质定价;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实施,可杜绝注水肉、劣质肉,确保猪肉安全优质;提高猪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冷却肉微生物安全预测预报技术。重点研究冷却肉贮藏过程中引起冷却肉腐败的主要微生物菌相变化规律;建立冷却肉微生物预测模型,建立一套预报系统,预测冷却肉的货架期;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冷却肉鲜度测定的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与检测方法研究。调动民间科研机构和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鉴于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人员较少,不适应广大农户的要求,难以做到进村入户和田间地头技术指导科技推广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的获益不适应的问题,建议积极的借鉴国外的做法,探索由政府主导,农业合作组织和民间科研机构广泛参入,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内容:一是广泛调动国内外民间科研机构的积极性,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二是积极地推广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在我国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发展的好,一些地区发展滞后,合作组织可以解决一家一户不容易做到的在种植、病虫害防治、农场品生加工方面的技术难题,要积极地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努力培育合作组织的发展。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4]坚定不移的大力实施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支撑战略:一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具有战略视野,敏锐把握学科前沿,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人格魅力,能带领团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二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打造具有明确稳定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竞争有力、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骨干创新人才。三是积极引进高层专家。四是加快急需紧缺专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总量大幅增加、素质逐步提升、结构有效改善、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交流。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形式的国际合作,取长补短。积极参与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分享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紧密围绕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深刻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全面了解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和热点,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