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下科研管理制度优化对策

时间:2022-09-02 10:13:59

导语:产学研协同下科研管理制度优化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产学研协同下科研管理制度优化对策

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科研管理制度的现状

目前国内的各大高校都已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科研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科研人才管理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横向科研管理制度等,涉及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为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朱春燕(2012)提出要创新高校研发人才管理制度,包括人才评价、激励、流动体制等。汤建民等(2017)提出将数量与占比相结合解决高校部分科研成果难以量化的问题,建立更加公平客观的奖励制度。刘燕等(2017)提出在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的过程中要兼顾公平,同时为促进教师积极性,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激励。王海妮(2020)基于内部控制视角设计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可看出,现有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对高校有序推进科研工作,发挥科研人员建设性作用造成了不利影响。

科研管理模式现状

国内高校大多采用集权管理或分权管理的模式,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具体的考核指标。刘晓文(2013)提出部分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管理制度中参考协同创新治理模型,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最佳实践库。蒋艳萍等(2015)通过调查广东省25所高校的横向科研合作现状,提出加强广东省内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的对策建议,其中包括标准化项目过程管理、提高对横向项目的认识等具体措施。从科研管理模式现状可以看出,高校在逐步改善科研管理尤其是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以此更好地增强高校科研实力。

科研管理制度的理念

人是创新的主体,我国学者在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研究方面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孟建伟(2010)认为“以人为本”应当是科研管理中最核心的理念和价值体现。林春丽等(2015)提出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其中包括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和管理观念的人本化。陈丝璐等(2016)通过分析高校科研团队的特征与问题,从六个方面提出了高校科研团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建议。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作为科研人员的行为准则,为规范科研管理、提升科研工作效率、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供了有力保证。因此,重视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对规范高校科研工作十分重要,但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尚不成熟,急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科研考核指标单一,考核频次过高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评估以定量评估为主,定量评估的指标主要包括论文数、经费、获奖、专利等,这种单一的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容易形成“以数字论英雄”的功利化学风,许多教师埋头苦干做学术,以期实现个人职称评定、申报科研奖励、获得更多科研经费的目的,忽视自身的本职学习与发展等抛之脑后,无益于高校科研创新。考验制度过频过繁是科研考评制度的另一突出问题,我国高校普遍考核周期过短,考核频次过高,导致科研人员负担过重,甚至诱发一系列的学术造假或学术不端等情况。此外,过多的科研考核也会激化教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矛盾,从而使考核背离了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本意,无法有效提升高校教师和科研团队科技创新研究的动力和积极性。激励层次模糊,激励动力不足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的倾向。物质激励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但是单纯的物质激励较难在长期内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潜力,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不能有效助推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激励缺乏层次性是科研激励约束制度的另一突出问题,科研人员因其年龄、职称等方面的不同,在科研方面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但高校在激励约束制度上存在“一刀切”的现象。一些老年科研人员和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缺乏投入科研工作的主动性、紧迫性与热情,而将科研成果与职称评定挂钩,能促进青年科研人员和中级职称科研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不能有效调动老年科研人员与高级职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监管不严科研经费是开展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衡量科研工作规模、实力的重要指标,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高校目前存在片面强调科研经费数量的现象,这导致一些学者在科研过程中出现了“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的现象。科研经费管理不当也滋生了科研腐败问题,公款私用现象丛生,科研腐败事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教师的声誉以及科研资源的充分利用。科研经费报销难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成为部分地方高校一线教师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拦路虎”,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科研管理过度行政化过度行政化管理是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的突出问题。部分行政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未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却在科研项目申报、实施等过程中担任“领头羊”。此外,行政力量也会影响科研考评的客观公正性,使得许多在教育与学术科研领域潜心钻研与付出的人才逐渐边缘化,从根本上背离了高校独立、自由、潜心教育等的精神,造成高校学风不正、恶性竞争的世俗化面貌,与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本质背向而行,并且大量行政制度的约束也使科研管理程序越来越复杂,影响了科研活动的进展效率。

产学研协同视角下科研管理制度优化对策

构建协同科研考核体系,制定科学考核标准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工作量考核方法。量化考核过程并不是对规则的死板执行,考核应与学科融合相结合,充分考虑科研人员实际研究的不同需求,运用公正、客观的计量办法完成考评,例如赋予不同加权调节系数的方法平衡因学科特性导致的科研绩效差异。此外,各高校要大力提倡“质重于量”的学术理念,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确定考核次数,为科研人员营造更加健康的科研环境。其次,高校应建立资源与信息共享机制,为科研考核提供技术支持。当下,互联网成为资源与信息共享的载体,高校应主动利用这一契机,推进科研信息化建设,使科研资源与信息效用最大化,同时提升科研考核效率。最后,科研考核要注重时效,严格规范考核过程,及时反馈考核结果。科研人员要以认真、负责、严肃的态度对待科研考核,定期的科研考核,严格的考核过程管理、及时的考核结果反馈构成了完整的科研考核系统,有效地监督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提高了高校科研考核规范化程度。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助推科研成果转化首先,建立物质与精神双激励的科研激励机制。各高校应深入了解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的需求,研究与制定符合科研现状的激励制度,有效提升科研人员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还应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管理,推进科研由“产出数量化”过渡至“产出质量化”。其次,科研激励机制应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标准多样化的激励机制。针对科研工作中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科研人员建立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激励制度,重视科研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关心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全面带动科研人员积极主动投身科研事业。最后,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助推科研成果转化。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打造高校科技产业基地,促进科研产出转化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加强科研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结合力度,增强社会需求对科研事业的指导力度,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整合产学研资源,加强经费系统管理首先,不断完善产学研协同视角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产学研协同包含各类学科以及多样化的来源渠道,各高校应制定相关的财务制度,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严格规定各项科研经费的审批程序、适用项目、开支渠道等,使财务工作制度化、准则化,管理不断规范化。其次,加强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管理。严格落实各相关部门(主要包括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与各负责人的具体职责,各部门之间不仅要协同合作还应责任到人,这样才能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最后,提高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程度。高校对科研经费的规划、控制、约束以及评价等措施的执行为科研经费使用全过程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料,对科研经费实行严格的科学预算、过程监管、结果检查等,系统化管理科研经费,确保科研经费的合法使用、规范使用,不断提升科研经费的效用与价值。转变行政服务角色,营造优良科研环境首先,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从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努力创造更优良的科研环境。此外,科研管理人员还应注重市场信息,了解与掌握当前市场实际需求,增强高校科研工作的现实意义,推动高校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各高校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应正确对待行政与科研的关系。科研事业的进步离不开行政的支持,但行政不能主导科研事业的发展。就目前科研管理制度现状而言,关键在于简化科研项目申报等程序,提高科研活动的进展效率。最后,各高校应设计以人才特质为基准的招聘选拔制度,选拔具有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行政管理,为科研人员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让真正的人才发光发亮。

结束语

在产学研协同视角下,对科研管理制度进行优化。科研管理制度涵盖面广,涉及多方利益主体,难以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存在考评制度不合理,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科研管理过度行政化等问题。为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科研活动有效推进,科研管理制度应在产学研协同视角下,完善科学合理的科研考核体系,构建层次分明的激励机制,促进科研经费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效率化,优化行政与科研的融合路径。

作者:王利红 王钰 李崯